十九至二十日 修養智慧

3.19~20《農二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知」加「日」就是智,智慧如同明朗日光照亮前路,不會迷失方向。

醫療尊重生命

三月十九日,花蓮慈濟醫院羅慶徽副院長談到,坊間流傳食用豆類會引發痛風之說,這是不正確的;但再如何解說、進行衛教,覺得效果依然有限。上人表示,但求自己所說的是真實的話、利益人間的話,其他的就不用計較。五穀雜糧是人類生命的營養來源,豆類也是其中之一,只要不偏食即可;但若其他都不吃,只吃黃豆,也是會有毛病。所以,只要肉類、魚類不吃就可以了。

「有情、無情眾生皆有生命,而有人說植物同樣有生命,雖然植物是無情眾生,我們同樣要疼惜與感恩,感恩五穀蔬果供應我們的生命。豆類很營養,不需要執迷在某一方面,只要分析清楚豆類的營養,『就有道而正焉』,有道理的,我們就去說、就去做,不要聽那麼多雜音形成困擾,也不要想太多變成煩惱。」

教育腳踏實地

三月二十日,於教育志策會聆聽各校校長、主管報告分享後,上人說,醫療搶救生命,教育要守護慧命,假如教育只傳授知識,孩子的一念心有一點點偏差,明知是不好的,但是貪圖己利而危害別人,就擾亂了社會;若是啟發孩子的智慧,就是在「知」字下方再加個「日」,有明朗的日光照亮前路,就不會走偏,不會迷失方向。「教育,要教人頂天立地;即使頂不到天,腳一定要踏地,而且腳步要踏穩,才不會稍遇顛簸就倒了。」

上人期許老師們不只教導表面的文字知識,也當學生的人品模範。「現在要取得知識不困難,但是要修養得有智慧,真是不簡單。智慧是發自內心,舉手投足都有好習慣,這些習慣不是今生此世有的,是過去生中不斷累積善與愛的心念,習慣行善、發揮愛心。其實人人本性該是善良的,而我們在慈濟這個善的環境,更要將孩子教好,讓他們在這個大環境之中,很自然養成好習慣。」

上人說,付出心力培養好人才,也是回饋自己,看到中生代、青壯年能夠承擔起責任與使命,有所成就,自己也會很有成就感、很歡喜。「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過去幼小的孩子大學畢業,過去的慈青是現在的教授,總是一代傳一代。教育就是希望,要將這分希望、培養的好人才,從花東延伸到全臺灣、走到國際間。」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