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 以善為寶

3.15《農二月‧十六》

【靜思小語】莫輕善小而不為,多跨一步、手伸出去、開口說一句好話,都可以助人。

有共同本質,友誼跨宗教

澳洲分會吳照峰副執行長、黃金海岸聯絡處林孔龍師兄,以及三十餘位澳洲慈誠委員,偕澳洲瑪特醫院基金會執行長安德魯‧湯瑪斯(Andrew Thomas)、慈善主任萊斯利雷(Lesley Ray)、資深經理謝佩蓁返回精舍。師兄師姊與上人座談,吳照峰師姊播放安琪拉修女對上人的祝福影片,瑪特基金會執行長亦歡喜分享,並請求皈依。

上人對安德魯‧湯瑪斯先生開示:「愛心不分宗教,世界上的宗教有不同的名稱,但所提倡的愛都是同樣真誠無私。如同三十多年前,我與安琪拉修女見面,我們的心就貼在一起;我的桌上放著她的相片,讓我覺得她總是和我在一起。我們曾經牽著手走在精舍園區小徑,這一幕,我記憶還很深,祝福她健康,希望還有機會見面。今天你來,也是給我很大的鼓勵,我們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把愛會合,一起關心人間,一起投入利益人間的行動。」

上人對澳洲師兄師姊們說,時間分秒過,然而「有情」長遠;菩薩覺有情,永遠關懷眾生。正信的宗教信仰者都有開闊的心胸、廣博的愛,自己與安琪拉修女的友誼就是建立在這分相同的心胸與愛。「我們的心相映,有宗教的情操;雖然我是佛教法師,她是天主教修女,但我們都是離開小家庭,身心奉獻給眾生,為人間、為眾生付出,這就是我們的本質。」

「你們從不同的故鄉到澳洲生活,並且共聚在慈濟,大愛長情連接在一起,為需要幫助的人而付出;有了好心人,造福的人多,當地就有福。」上人叮嚀照峰師姊等人,與瑪特醫院連結長情大愛,跨宗教會合力量造福人間,幫助人間和平;人能和氣,天地就能四大調和。

滿足與歡喜,黃金變鑽石

上人說,慈濟從克難起步時,教大家每天存五毛錢作為慈善基金,就是要讓大家天天發起一念要救人、做好事的愛心,並且累積一點一滴細微的力量,漸次做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凝聚微小的愛心成為廣披天下的大愛。

「期待大家『莫輕善小而不為』,多跨一步可以去幫助人,手伸出去就能牽引需要的人,即使開口說一句好話也可以救人,一切以善為寶。你們住在黃金海岸,也期待人人心中擁有比黃金更有價值的鑽石,能夠發光發亮;就像慈濟人演繹『千手觀音』,彼此配合,動作整齊,而且人要多,力量大、形象美,讓人感受真善美。這分整齊之美,無貧富分別,唯有共同一念真誠的心,要將這念心不斷傳承下去,這分愛感動了其他宗教,他們就會愛護我們的宗教。」

「世間的真理不離開真誠的愛,不離開虔誠的尊重,這就是宗教的大愛,能淨化人心。很感恩大家用愛編織出美好的人間,尤其當地人士認同慈濟,把慈濟的精神與宗教的力量結合,說出來的話很契合當地民眾的想法,所以我很高興,在澳洲有他們能夠代替我說法。」上人期盼澳洲慈濟人年年增加,每一位頭頂那一片天,腳踏那一片土地,都能把愛奉獻在當地。

「你們都說需要我,但是要記得,若沒有你們,我的生命也沒有用處;我需要大家,而我們有共同的志願,而且是大願、大愛,共同為人間做事,師父對大家的要求就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愛自己、愛家人是必然,親屬互愛則家庭和樂,而慈濟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庭裏人人合心,互動和氣,相見就歡喜;與人相處能和氣、歡喜,彼此的力量相加,共同為人間付出,這就是人間的福。」

上人指出,慈濟人要增長慧命,有智慧的人,心就能開闊;有智慧的人,才會懂得愛別人。真誠愛人,很自然會得到別人的愛,所以說愛人就是愛自己。愛己、愛人,就有廣博的愛,也就是擴及天地人間的大愛,甘願為人間付出,這就是佛菩薩的精神。

上人說,身在凡夫人間,大家見解不一,難免會有意見分歧之時,或是面對不認同的質疑,慈濟人要記得心寬念純;只要心胸寬廣,念念單純,就能善解、包容。假如無法善解,動輒就會被人一句無心的話傷害,所以心寬念純是菩薩必須的修養,要用開闊的心包容一切,才有辦法與人合心,互動和氣,也才能大愛人間,協力付出。

上人叮嚀師兄師姊,行善付出是菩薩的本分,付出無所求,所以一定要先淨化自己的心,把行善能得福的有所求心態放下,心不要有掛礙,但是一定要把握做好事的機會,即使一天五毛錢或一塊錢都不要緊,點滴累積,長久不斷,就像露水滋潤大地,讓大地生長萬物。

上人說,向人募心募愛,不必教人每個月非要捐多少錢不可,隨順各自的能力,有能力的人捐出一千元、一萬元,若是小額捐款也很令人感恩,沒有這些一元、十元,哪裏有千元、萬元呢?所以要尊重少量、感恩大量,有這樣的心態,就會時常滿足與歡喜,而且能讓更多人樂於響應,讓「黃金」海岸變「鑽石」。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