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期—心靈交流道

回家真好

一年兩次的花蓮醫療志工行,我格外珍惜。三月九日,我們一行六十八人從彰化前往花蓮,近午抵達火車站,原以為會由慈濟醫院的專車接送,沒想到迎接我們的是兩輛遊覽車。上車後,司機大哥欣喜地告訴我,他們已經兩個多月沒有出車賺錢的機會,感恩慈濟這段期間舉辦五十九周年慶活動,海內外志工回到花蓮,讓他們再次有了工作收入。

和桃園區志工交接班、熟悉環境後,傍晚六點,終於回到心靈的家―靜思精舍。迎接我們的是親切熟悉的德安師父,「回來了喔!」是的,師父,我們回來了!

擔任花蓮慈院志工,最大的福報就是能安單於精舍。每天清晨,與師父們一同誦經、薰法香;晚上,常住師姊邀請師父們講經說法,讓我們日日獲得法的滋養。

上人常說:「因緣來時,要好好把握,錯過就沒有機會了。」過去我總以為,只要回到精舍參加早課、用早齋時,就一定能見到上人,沒想到近年來也要看因緣是否具足。

三月十四日,農曆二月十五日,我心中默默祈願能見到上人。拜經後,敬愛的上人真的出現了!在二位師父的攙扶下,緩緩步入主堂。那一刻,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在眼眶中打轉―感動、感恩,難以言喻。

今生最大的福報,就是能成為上人的第一代弟子。我定將依著上人指引的道路,一步一腳印,踏實做好本分事。

八天七夜的志工行,滿懷感恩。感恩同行的師兄師姊,因為大家的合和互協,才讓這次的醫療志工服務圓滿順利。

回家,真好!

|彰化 黃水月|

在菩提迦耶的四十五天

三月二十八日午後,飛機緩緩離開印度迦耶,往窗外看去,依舊黃塵滾滾的街景漸行漸遠。記得當初懷抱著戒慎恐懼心情而來,現在竟也有幾分情牽,相信這趟任務是不辱使命。

在菩提迦耶記錄的四十五天,走過每一個村莊,都看到星馬志工團隊在這段時間中努力的痕跡:某個慈善個案家在哪?進入了哪些學校?曾協助哪些醫療個案?誰又成為我們的志工?

這些都隨著佛陀足跡而努力沿線發展,這就是真實的現代歷史。因此,我們也希望每一個點、每一個故事,都能親自跟著團隊踏進,站在現場留下紀錄。

從苦行林的龍洞出發,走過傳說中佛陀經過的村莊,在愈來愈熱的溫度下,或許是根性愚昧,很難靜心體會佛陀走過每一寸土地時,心中想些什麼?然而,不同宗教人士在沿途中,都大膽地用各種建設來努力彰顯佛恩。

越過尼連禪河,河床乾涸,河沙滾燙、太陽反射蒸起的熱浪,有這麼一點感受到渡生死河達彼岸,但隨即被一群「討錢」的隊伍拉回人間。雖然這是人間事,但我們也要時時藉事練心,謹記千萬不要「有事就發願,沒事就抱怨」。

走過漫漫時間長河,生命真的顯得太短,不管在何處、扮演什麼角色、承擔什麼責任,都應深深感受上人的悲心,這一步踏出去就是開始了,不要想需要花多少時間,我們相互勉勵,讓站在善這一邊的人愈來愈多。

|新竹 胡媛甄、邱俊良|

做慈濟也說慈濟

清明連假收假日,游挽師姊在通訊群組邀約有空的法親,一起送環保輔具給民眾。有三位志工報名,到了現場又來兩位不請之師,大家把握休假做志工。

我們在巷口會合,準備送助步車給一對老夫婦,阿公九十多歲、阿嬤八十多歲;開門的是他們的女婿鍾先生,對比我們只送助步車,卻有著大陣仗,覺得很不好意思,我說:「人多,帶來的祝福就更大。」

鍾先生和我們話家常,提及在他以往工作場合,結識不少慈濟人;我們「勸進」他參加慈濟,不過他回答要照顧家中老小,暫時不方便。我們歡迎他日後有因緣,也可以走入慈濟大家庭。

李依綢師姊帶了一本《慈濟》月刊送給鍾先生,這一期彙整了慈濟二○二四年在臺灣的慈善數據;我為他解說―每天平均有四十一個家庭,打電話到慈濟求助;每個月接受慈濟幫助的個案平均一萬一千多件,若每戶補助五千元,慈濟每個月要支出的善款近五千六百萬。

這期月刊也提到因戰爭而遷移到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這群孩子沒有錢,但每次聽到臺灣發生災難,即使只有一塊錢、五塊錢,也會把點點滴滴的愛匯聚起來祝福臺灣;所以他們不是難民,而是世界的孩子。

透過送輔具的因緣,我們走進鄰里居民的家,了解是否有經濟上的困難需要協助?也分享慈濟在社會、國際間的善行,就像將善的種子種在人人心田,祈願未來有一天大家也願意深入慈濟、了解慈濟、護持慈濟,達到弘法利生的目標。

|新北市 汪育如|

【慈濟月刊‧歡迎投稿】

◈投稿地址◈
11259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路8號7樓(慈濟月刊編輯部收)

◈傳真電話◈
02-28989994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