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至十八日 守護善念

3.17~18《農二月‧十八至十九》

【靜思小語】善念不變,要經得起考驗;與時俱進,但不隨濁氣而流。

分寸累積千萬里

三月十七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期勉大家珍惜聞法的機會,將點點滴滴的法吸收入心;不要輕視點滴,就如慈濟在人間鋪展菩薩道,也是從最細微的分分寸寸開始且持續不斷,久而久之,分寸也能累積成千萬里,至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進行人道關懷或慈善援助,大愛普被,滋潤大地。

上人教導,所謂不輕視點滴,就是要尊重世間的人、事、物,有尊重的心,就會與人「和」、與天地「和」,有「和」就能「合」。天地人間和合,就有力量;只要人間有愛,就可以淨化人心,達到天下和平。所以期待慈濟人將愛的能量鋪展得更廣闊,善用科技弘揚善法,只要具有正確的思想,各宗教的教法都可以傳達,適應人們的生活背景與根機,為人們指引方向。

上人說,宗教之間彼此尊重、相互讚歎,這樣的人間會是淨土人間。但是凡夫總有習氣,人心久受無明污濁的社會熏染,讓原本清淨的心被熏成各種顏色,或有點點污垢。所以要好好守護清淨無染的心念,志業也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與時俱進,但是方向不變。

「我們要守護著善的一念,不能隨著世間的濁氣而流,也不被熏黑。我們的使命是要守護生命,更要堅持慧命;生命會不斷地隨著時間減少,但是慧命要往善的方向增長。」上人教大家守護善念、弘法利生,這是慈濟該做、必須做的;大家要共同一心,人多力量大,不怕艱難,為人間造福,做就對了。

慈濟需要慈懿會

三月十八日,與林智慧、潘廖葉、許瓊芳師姊、吳政潔師兄等人談慈懿會,上人期許接引出年輕一輩的慈濟人投入,做好慈懿會的傳承,把這分情再傳下去。「教育是希望,簡單的幾個字,學問很深,與人性、習氣都有很大的關聯。每一個人自從出生就憑著本能在學習,餓了、不舒服就哭,有得吃就會吃,都很自然;慢慢長大一點,就會懂得拒絕與接受。」

「其實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習氣,是承接過去生的習慣,此生再受環境的薰陶。你們從慈濟護專開始當懿德媽媽,一屆帶過一屆,每一屆都要先磨合,帶到他們都認識你們了,而且也互動得很習慣,有時學生放假還會去你們家。從不認識帶到認識,沒感情帶到有感情,都需要時間。」

上人說,如果慈濟學校沒有慈誠懿德會陪伴學生,現在的慈濟學校不知會是什麼狀態;而師兄師姊們也因為投入慈懿會,多了一大群孩子,也參與他們成家生子,可說是子孫滿堂,很有福!若說現在年紀大了,與年輕人脫節,其實從過去到現在,慈濟學校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思想和習慣,而來到慈濟接受教育,師長有責任教導他們守好做人的本分與規矩。

「我們要適應現代的社會生活形式,不過我們要知道,該合時合,不該合的時候要勸、要教,要教人守軌道,『就有道而正焉』,順著道走。在慈濟學校除了有老師教導,還有慈誠懿德的輔導。慈誠懿德是沒有依照課本,但是依照孩子的習氣而個別輔導,與他說天南地北的事情,說故事、說人、說社會,那都沒有教材,但都與生活、待人接物有關,教他們應對進退的禮節。」

上人說,現在大學生有很多課餘活動,慈懿會師兄師姊想要與他們約時間是很不容易,只好多與他們聯絡,漸漸培養感情,讓他們看到師姑、師伯會很歡喜,主動來與師姑師伯相聚。「就像你們無論有事、無事都會回來精舍看師父,可以時常到學校與老師和孩子們見面、問候;若知道哪一位有狀況,或心理上有解不開的結,可以專程去做他的顧問,用自己的人生經驗輔導他。」

「你們有很多人生故事可與孩子分享,包括夫妻互動、親子互動,或是訪視時看到的人間百態、家庭問題,裏面都有值得深思的道理。常言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實再困難的問題都有辦法可解,從佛法中就能找到解開心結的良方;你們用當前世間的事相融合佛法,引導孩子打開心門,就能解開心結。」

「所以說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慈濟教育還是很需要慈懿會,慈懿會也是慈濟教育的特色;懿德媽媽、慈誠爸爸發心付出無所求,只為了社會的希望。師父要向你們說感恩,你們要用心傳承,一代接著一代,找年輕的慈濟人來承擔,持續在慈濟學校帶動孩子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