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24《農二月‧二十四至二十五》

【靜思小語】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少承擔;要拓寬心胸,增加力量。
談智慧長情,說無私大愛
高雄四合一功能幹部共識營於花蓮靜思堂舉行,三月二十三日圓緣時分,師兄師姊回到精舍與上人分享。上人說,人生在世,「情」字最珍貴,菩薩就是「覺有情」,而慈濟人都是覺有情的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人;要談情說愛,就要談智慧長情、說無私大愛。
「人間本來就是苦,因為凡夫眾生無明迷茫,造業而受苦;佛陀在人間說法,就是要讓眾生轉迷成覺。在迷與覺之間,慈濟人相互關懷、彼此牽引,當一個人靠近慈濟,覺得這麼做讓心靈歡喜,遠離迷情的牽扯,也會遠離痛苦;接受菩薩的牽引,菩薩帶菩薩,把人生的愛發揮出來,也創造更多因緣,讓人接受到清淨大愛,並發揮真誠的愛。」
「好好盤點,你們還沒有進入慈濟之前,情是用在哪裏?這些情能否讓自己輕安自在?若說夫妻最有愛,但是萬一這分情有一點漏了,這個『漏』就是煩惱開始糾纏的時候,苦不堪言。」
談及社區慈善,上人表示長者獨居或兩老相依,是現代社會愈來愈普遍的現象,政府社工單位雖然會照顧和探視,慈濟志工也可以就近關心,和老人家親切互動,撫慰其孤單的心靈。
「菩薩要用什麼態度入世?佛陀教導的菩薩法,慈濟人在此時身體力行,何處祈求何處現,甚至不求自來。這個時代,菩薩這麼貼近人群,而受幫助、被愛的這一群人,是否有體會、能不能銘記在心?我希望施與受之間,能將慈濟情牽起來,還要擴展大愛;曾經被牽起來、扶起來的人,也有辦法再牽著別人,去幫助需要的人。鄰幫鄰、里幫里,這樣的幫助最為及時,也才能做得完善,才有辦法淨化社會,而非有事找慈濟,只有慈濟人在承擔。」
聞及有委員師姊在關懷個案的過程中,雖長時間陪伴卻無力改變案家情形,而自責不已,上人教導,「你們做得很好,但要量力而為,不要變成壓力,好像身心被綁住了,這不可以。請大家發揮智慧,法親要經常彼此關心。」
無常是教育,常存悲憫心
三月二十四日聆聽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後,上人開示時舉面前的羅漢松小盆栽為例指出,同樣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生長,在小小盆栽裏的只有手掌大小,在戶外土地上生長,假以時日可以成為大樹。所以時間、空間造就了世間萬物不同的相,其實「實相無相無不相」。在人間做事,會面對種種人間事相,不斷累積。假如沒有這些事相,生命就沒有價值;就是有這些值得盤點的事相,代表此生不斷成就、利益人間,生命的價值也不斷增長。
所以,即使事務龐雜,且愈來愈多待辦事項來到面前,也要感恩以待,感恩自己還有能量可以承接。要訓練出這分甘願的心念,把心胸開拓得愈來愈寬廣;有多大的心量,就有辦法承擔多少事情。「時常聽到國際間哪裏發生災難,我們快速地掌握訊息,了解受災人所需要的幫助,評估當地的人力、物力,或是聯絡海運、空運將物資送達。我們總是發揮真誠的愛,克服很多困難而去幫助,慈濟人走到苦難人身旁膚慰他們,這都是大家時常在做的,而且不斷地在改善救濟方法。」
上人提到元月初在美國洛杉磯發生的嚴重林火災難,慈濟人及時關懷並提供援助。「一把火可以將整個山燒掉,即使是富有的人,也無法逃脫無常災難,而且一旦落難會更難過。慈濟人排除人心的歧見去付出,也會向人解說,不要起負面的心態,口出惡語。」
「我們平時要教育,提出無常的故事,也是真實的歷史,讓大家知道何時何地,發生什麼災難之後,受災的人生活面對何等困難。不能說『過去他們就那麼富有了,現在讓他們吃一點苦又怎樣』,我們的心不能存有這樣的念頭,我們要有不忍之心、憐憫心,及時發揮愛心。」上人指出憐憫心就是佛心,佛陀是憐憫眾生而來度化眾生。
「也有人說,這是因果,他們過去造業,現在受報。這就是凡夫幸災樂禍的心態,也是不對的。看別人生活富裕,要為他們祝福,因為他們過去有造福,所以今生有福;我們要接近有福人,讓他們懂得福是做中得,有福更要造福。面對這些很固執、幸災樂禍的人,我們要不斷為他們做教育。佛陀說菩薩法,就是為了教育眾生要有憐憫之心。」
菩薩與凡夫,同一顆種子
「千經萬論無不都是教我們拉長情,延續善因緣。你們與我早在許久之前就結緣了,菩薩覺有情,我們都曾經在善惡拔河中,善的那一方拉著繩子,隊伍愈來愈長,所以力量愈增加。現在很多人只是聽到『慈濟』之名,或是看見慈濟人,就起歡喜心而投入,增加善緣的力量,為人間造福,平伏災難。」
上人說,眾生共業的業力擋不住,唯有人們更積極地造福,以減輕業力的影響。此外,「助人為快樂之本」,把握因緣行善造福,心會很歡喜。「大家開闊心胸,如果這一次沒有參與到,不過看到、聽到了,見聞歡喜;我們讚歎做到的人,隨喜也有功德。下次把握因緣共同投入,就不只是聽別人分享,而是踏實地感受到美好的心靈風光。」
上人提到近日有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慈濟幹部返回精舍舉辦研習會,是為了會合慈濟的精神理念,統合慈善救濟的做法,看到有人受災受難,要用什麼態度靠近、擁抱、膚慰,並且為他們說法。「我們不只給予生活上的支持,還要給予情、給予愛。起步時不怕力量小、做得少,總是要把握因緣,掌握方向就邁步前進,隨著時間擴展空間、人與人之間。就如小小的羅漢松盆栽,若移植到土地上,經過幾十年、幾百年,就能成長為合抱之木。」
上人期勉人人在心地好好培育種子,並且拓寬心量,心量愈大,樹苗就會隨著時間長成大樹。「菩薩與凡夫,其實有同一顆種子,只是菩薩的心境寬廣,可以為大地人群付出。師父稱呼你們『菩薩』,就是期望大家走在菩薩道上,步步踏實,路愈走愈長,周圍的風光會愈來愈漂亮。」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