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2《農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三》

【靜思小語】能夠知道無常,就不會被執著困住。
守法如規,廣結善緣
三月二十一日,海外慈濟人發願戮力做到上人的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上人說,「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要徒度師」,自己會去而再來,屆時就需要弟子牽引,因緣相續,努力達成這分大願。
上人說,無論在哪個國家做慈濟,都要合於當地法規,做一個好公民,才有辦法在當地鋪展慈濟菩薩道,帶著居民一起走;若太過強勢,則適得其反,本來是要開道鋪路,卻落入鴻溝。所以還是要守法如規,並且廣結善緣,讓當地政府與民眾了解、肯定慈濟人聞聲救苦,願意在有人需要幫助時通知慈濟,或是響應慈濟人做慈善救濟,做得皆大歡喜,志業就能逐漸落實當地。
「這個時代科技發達,傳法很方便,但也讓人很擔心。其實人間本來就是很複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哪一顆星球有這麼複雜的生態,所以盡虛空遍法界,要在人間運轉法,有很深的學問,是很辛苦,所以一定要有解脫的心態。佛陀來人間,就是要引導眾生解脫,不要被執著困住,佛陀給我們的方法就是先讓我們知道無常。」
上人說,時間、空間、人間都在持續不斷的變化當中,但是時間、空間、人間都要調和,一切運作才能順暢。時間、空間隨著自然法則運轉;而人間要調和,就要人心合,才不會起動亂;人心若能合於善,災難就會減少,所以關鍵還是在於人。所做的事對人間有益,就要用心做,而且要順規律而做。尤其在國際間,慈濟人要知道所在國家的法規,有些事在其他國家可以做,但是這個國家不允許,就不能勉強。
「如果勉強去做好事,犯了當地的規則,就是我們理虧,沒有順道理。與人互動溝通時,要以和為貴,即使面對不好的聲色,我們修忍辱行,共同把好事完成。在合法的前提下,為了眾生,我們要做對的事,而且要積極做。為了帶動人而發出『獅子吼』,號召大家把心結合起來,共同發揮力量幫助人,但不是霸道地要人非照我們說的做不可,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修菩薩行,而那裏的土地廣大,所以需要更多人間菩薩,要有人才有力。」
無分貧富,國際共善
三月二十二日,慈善志業何日生副執行長偕文史處同仁告假,將前往美國參加哈佛大學宗教學院佛教慈悲利他研討會。上人叮嚀,出門在外代表臺灣慈濟,一定要有明確目標。師父一向不將佛法當學問來研究,只是談人性,要啟發人人本性的那分愛;慈濟不是從學問做起來的,是大眾真誠的愛點滴匯聚而來。所以不必展現多麼高深的學問,要述說慈濟步步踏實的腳印。
「慈濟剛開始是一群家庭婦女,勤勤儉儉,一點一滴累積慈善基金;現在要說大事業家做善事,這不稀奇,所謂共善,就是無分貧富共同付出,共同以那一分愛為基礎,滋潤大地,讓大地有生機,這分生機就來自點點滴滴,長久不斷的愛。」上人以耕種譬喻,再好的種子若沒有土地,也無法萌芽成長;要有土地、空氣、陽光、水分,以及適合的氣候,缺一不可。所以不需要長篇大論,只要掌握最基礎的精神,莫忘過去,要提出共善的根本。
「臺灣以善以愛為寶」,這分善與愛已經普及國際。上人說,只要得知世界上哪裏發生災難,當地若有慈濟人,可以及時動員去勘災,並安排賑災。所以慈濟不是只在臺灣帶動共善,而是面對全球,國際共善。慈濟精神就是開闊無私的愛,要共善,人人就要有慈濟精神;慈濟能做這麼多,不是有錢,而是有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