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成癮 分手快樂

面對成癮問題,陳紹祖醫師用接納的態度鼓勵患者,學會壓力調適。(相片提供/花蓮慈濟醫院)

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會受制於酒精、毒品,
卻不願意承認他們其實是被控制的。

生活的改變,遠比症狀的戒斷難處理,
如何幫助自己與「它」徹底分手?

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會受制於酒精、毒品,卻不願意承認他們其實是被控制的。生活的改變,遠比症狀的戒斷難處理,如何幫助自己與「它」徹底分手?

根據衛福部調查,全臺灣飲酒人口約八百萬左右,其中一百萬人有飲酒過量失控的問題,毒品的使用則是一直都存在黑數。但和歐美國家相比,臺灣的酒癮、吸毒人口比例都算是比較低的。對於這些「成癮」的問題,我們可以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去看待應對。

從生理面來看,成癮有一個很重要的要件,就是做這件事情會讓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得很多,刺激「依核」區塊,讓人感覺到興奮、快樂、愉悅。例如享用美食的時候,多巴胺分泌量大概是平常的百分之一百五十左右;努力讀書,考上理想的高中或大學那一刻,多巴胺的濃度可能會達到平常的兩三倍。

但若將某些化學物質注入體內、進入大腦,產生的多巴胺量會達到平常的三倍到十倍,那十倍的「快樂」是很難抵抗的。所以飲酒、吸食毒品很誘人,讓人很容易就放棄努力,改用便捷的方式去得到快樂。

但這些物質都會傷害大腦和身體,而且讓人產生耐受性,必須愈用愈多才會有同樣的效果,如果得不到就會產生戒斷症狀。很多人認為可以控制自己,不會受制於酒精、毒品,卻不願意承認他們其實是被控制的。

從心理層面來看,有幾類人容易成癮—情緒低落、憂鬱的人,對外在事物好奇、人家做他也想要去嘗試的人,以及衝動型的人。無論是毒癮、酒癮或網路成癮,若曝露在容易接觸的環境中,很可能會以此解決憂鬱不快樂,最後陷入無法不用的情況。

所以防治酒害、毒害,首先要避免曝露。好比政府查緝毒品,慈濟宣導「無毒有我」、「以茶代酒」,都有助於避免人們曝露在充斥有害物質的環境下。以茶代酒能提供一個機會,幫他從不好的習慣裏脫離,進入比較好、比較沒有副作用的習慣,這是最大的價值。

社會上,沒有所謂絕對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個人假如沒有辦法承受壓力,就很容易逃,逃到藥、酒的世界裏。我的門診治療藥癮、酒癮之外,其實也是壓力調適的門診。怎麼樣去面對壓力?包括失戀、婆媳不和、職場霸凌,還有經濟壓力等等,其實可以有合適的處理方式,而不是用酒精或毒品去應對。

如果已經染上毒癮、酒癮,除了就醫,服用藥物幫助戒癮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生活型態,要把以前花很多時間專注在酒、毒品、線上遊戲的習慣改掉。因此我常常對病人說,對付酒精毒品,要抱持一種對待「前女(男)友」的態度,也就是「分手」後就不要再想對方,離開愈遠愈好。

而生活的改變,遠比症狀的戒斷難處理,最好能有像教練一樣的人提供指導、協助。專科醫師就是執行這樣的工作;醫護之外,神父、牧師,乃至我們慈濟的師兄、師姊,觀念正確,性格比較成熟,且較能鼓勵他人者,也可以為戒癮者提供協助。

戒斷的過程是很漫長的,有時候進三步、退兩步,但我會跟病人說,我有看到你進的那一步,只要願意繼續往前,我就會陪你。要有這樣的接納態度,才有辦法幫助成癮者,幫他從不好的習慣脫離出來,重拾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