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日 心路寬,道理通

3.31《農三月‧初三》

【靜思小語】你爭我搶,誰也過不去;拓寬心路,讓也是進。

馳援曼德勒,本會備物資

慈善志業熊士民副執行長、李登輝師兄報告:緬甸強震至昨天統計,已超過一千七百人往生、三百人失蹤、超過三千四百人受傷。李金蘭師姊的舅舅姜榮華昨天開始在曼德勒發放飲水和麵包,給予在路邊留宿不敢回家或者無家可歸的鄉親。雖然緬甸官方對外求援,但物資進入需要申請准證才能送往。慈濟本會準備好的物資,待金蘭師姊四月一日返抵仰光後確認。

調適好脾氣,修養好習慣

每週一下午,基金會主管同仁分享,提供全球連線聆聽。上人開示,「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八大人覺經》這幾個字,說盡了世間的狀態。「就像水上泡─輕輕、薄薄,水泡上面可以看到七彩,但是很快就破滅。我們生活在如此無常的人間,卻偏偏要計較。」

上人說,天災人禍是由人累積的業力所造成,即使是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的災難,也是人們平時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長久以來的眾業累積所致。所以無須爭權奪利,理應探尋自性,了解人人平等的真理。「人人本具有佛性智慧,只是迷糊掉了,真理被掩蓋,才會相爭;光是想爭權奪利,沒有想到人間真正的快樂在於平安,彼此尊重、敬重。」

「如果無明深重,人與人之間總要爭出高低,人間就難以平安和樂。本領高的人可以盡量提出本領去付出,沒有本領的人就做好本分事,無須相爭。其實要盡自己的本分事,也要靠因緣;我們可以平心靜氣,讓也是進。否則誰都不讓,你爭、我爭,就像一根竹子架在溪流的兩岸,很多人都爭著要過,就無法通過;如果遵守秩序,兩岸的人都可以通過。人若是心量狹窄,道理就不通;所以要道理通達,要先培養心量寬大。人人心寬大,則天下均安。」

上人表示,佛陀說法度眾生,就是要教導眾生拓寬心路;佛陀先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告訴大家,人間苦,苦在心過不去。心過不去,不是只有你爭我奪,生命無常、人生苦短,要爭的不一定爭得到,此生就過去了。盡量放寬心量,人與人之間不要比較、計較,不要為了個人的利欲而爭,但是要發揮愛心為人間付出,即使力量微弱,長久的點滴付出,也能如同露水,「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可以潤澤大地,長養生機。

上人說,松樹長青,早晨總能在針葉上看到滴滴晶瑩的露水,讓整棵樹看來生機蓬勃。人也要有這般的慧命涵養,不斷吸收法水,也運用佛法,展現智慧,讓人間祥和,有盎然的生機。「地上、空氣中有很微細的沙塵,若是有水氣溼潤,就不會風吹塵揚而看不見前景。在人與人之間,我們可以用柔和的聲色與人互動,讓人間的氣氛平和。」

「人的脾氣是從小養成的,在不同的環境中養成了各自不同的習氣。所以修行就是要修習氣,調適好脾氣,具有好修養。我們的脾氣如果不調,那就是我們的心量不開,所以從心養成了不好的脾氣,讓不好的聲色變成習慣。我們既然有機會接受人間的教育、佛法的教育,就要好好把握,下功夫修養好習慣,在人間展現柔和的形象,用愛膚慰、用真誠的心付出。」

人心守本分,人間就平安

上人談到人與人之間常常相爭、互鬥而動盪不安的國家,民眾難以安然謀生,社會也無法進步,導致底層民眾在貧困的環境中也變得很消極,沒有奮鬥的動力。其實若能把相爭的力量轉為愛心能量,不為權利而爭,但是要有改善困境的魄力,整體環境就有轉變的希望。

要轉變環境,須先轉變人心觀念。上人指出,並非有錢就能脫貧,很多富有的人,賺得愈多,內心的「貧」愈深。因為他們的心態是「有一缺九」,有一元希望得十元,有一百希望得一千,如此累進,永遠覺得不夠;也就是有這樣的心態,才會爭權奪利,小至人與人之間互鬥,大至國與國相爭,就像水漣一樣,一滴水滴到水塘裏,漣漪圈圈擴大,影響的範圍也愈來愈大。

相對於爭權奪利之心毀壞人間,上人期盼人人守好本分,讓愛心善念成為滴滴淨水,持續不斷地匯入水缸,讓人間平和,讓大地維持生機。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