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 人間多福氣

3.14《農二月‧十五》

【靜思小語】帶動善循環,讓好人不斷湧現造福,讓人間充滿福氣。

達成佛陀未了的心願

馬來西亞佛陀故鄉專案團隊報告尼泊爾藍毘尼園區設計、成衣廠規畫等。上人說,幫助尼泊爾,是身為佛弟子想要回饋佛陀故鄉的心願,但是必須審慎規畫,不能在建設完成以後,沒有人在當地耕耘、照顧。所說的耕耘,不是做生意,要接引人來了解佛法,更要了解慈濟入世的法,也有人帶動居民積極行善。

上人說,要先找幾位年輕人,邀他們來上課,由慈濟志工教導做手工藝,讓他們學會以後傳授給其他居民,生活上得以自食其力,不再依賴外來的慈善救濟。輔導的同時,也要傳達慈濟精神,帶動出菩薩的覺有情。

「佛教徒彼此稱呼『菩薩』,就是提醒彼此:『我就是菩薩,是要幫助人的人』。你們都是菩薩,因為你們都在為苦難人付出,要帶動有志一同的人投入。」上人說,在座幾位師兄師姊是企業家,事業已經很穩定了,此時毅然投入志業,可以向朋友分享心路歷程,邀約他們來投入。

「做生意賺錢,歡喜幾天就過去了,賺得再多永遠都嫌不夠;你們選擇當菩薩,事業交給孩子或合夥人,自己出來做好事,賺的是功德財,能夠生生世世跟著你們。我相信你們過去生就有造福,所以這一輩子你們的事業成功;過去種的因,現在結果,而這個果還要產生種子,與土地、氣候等因緣會合,再成長、再結果。這片土地在哪裏?在你們的心地,要在心地播善種子,殷勤耕耘。要把握時間培養好種子,成就更多善果於未來。這都不是用求的可以得來,是要更自然地去做好事,付出無所求,心存感恩,就有無量功德,功德無量!」

上人談到尼泊爾、印度有許多極為貧苦的人,若這些貧苦人都坐等救濟,是永遠改善不了的;就如悉達多太子當時在王城外所見,知道自己將來哪怕廣開國庫去救濟,也沒有辦法從根本改善人間的苦況,唯有輔導人心,轉變思想,才能讓身心離苦得樂。像師兄師姊們做慈濟,付出無所求但樂在其中,盤點起來總是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有價值,也可以向朋友分享,多談慈濟,接引他們一起做好事,他們也會影響親友,讓造福人間的好人不斷湧現,帶動善循環,讓人間充滿福氣,就能夠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只憑一個人做不起來;要有我、有你、有他,不斷帶動人,天下人一起做,才會有力量。所以你們要多接引人,把心照顧好,天天『布善種子』。我也是人間的農夫,因為所面對的每一位都是福田,我幫你們開發心靈的福田,也讓你們知道如何耕耘。」

上人說,自己依循佛法,依照導師的叮嚀,「為佛教,為眾生」而盡此生不斷努力,將近六十年來,從第一步開始,就對準方向開闢出慈濟菩薩道;從克難中,每人每天存五毛錢做慈善,踏實走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當初的「日存五毛錢」,就是耕耘人心福田的方法,每天投五毛錢進竹筒,天天都在提醒自己要做好事、要救人,心存善念,行動造福,響應的人多了,就能凝聚福氣,破除災難。

「在藍毘尼,我們用很誠懇的心培養人才,也可以說是輔導人才;除了教他們做手工藝,也要為他們建立清晰的思路,上課、輔導他們打開思想的方向。」上人也提醒,教居民做手工藝品,要做出實用的物品,才能長久延續,讓居民有長久的生活來源。

「要改善尼泊爾,唯有用佛陀的教法;我們在當地能啟發、帶動幾位種子志工,把人才慢慢培養起來,將來換他們就地傳承你們的精神,接引居民行菩薩道,用智慧輔導他們利益人群,世世代代傳法,傳承菩薩行動,達成佛陀未了的心願。」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