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農二月‧初五至初七》

【靜思小語】教育不只傳道授業,還要傳揚愛的能量,即是「傳教」。
師父的理想
三月四日,洪良岱師姊、高忠成醫師報告墨西哥志業現況,以及巴西南大河州水患支援賑災點滴。南大河州在去年四、五月間遭遇嚴重洪患,美洲慈濟人跨國合力勘災,克服萬難,在去年底為災後生活更加困苦的居民舉行三場物資卡發放,三天發放二千零三十三戶,動員志工二百八十九人次,其中一百九十人次是本地志工,而當地華僑也投入。
上人勉勵高醫師與良岱師姊,從阿根廷移居墨西哥之後,也看到許多貧病困苦的人,很需要讓當地的慈濟因緣更深植,開拓得更廣。所以要把握生命,隨著時間增長慧命,落實佛法的精神與師父的理想。「師父的理想是人間淨化,這需要靠大因緣,因緣來自每一個人。」
「地球在宇宙虛空中,不斷地自轉,同時繞著太陽公轉,這個地球世界在佛法稱為器世間,由許多因緣合成,在這個星球有生命,其中人類有智慧之能。我之所以稱佛陀為宇宙大覺者,就是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經過修行而覺悟,其智慧通達宇宙。宇宙如此遼闊,地球只是其中一顆星球而已,但是到目前為止,只知道地球有高智慧的人類,而人有苦、有福,各不相同;菩薩在人間行中道,也就是佛陀教導的菩薩法,成為利他助人的覺有情人。」
「菩薩道是佛陀為我們指引的方向,其實就是宇宙的正法。我們現在有好因緣,志同道合做慈濟,走在菩薩道上;雖然路途很長遠,佛法很深奧,而我們已經走在佛法道路上,走入人間見到各種苦,首先要知福、感恩。師父每天都感恩有福緣來人間,可以認識這麼多人,與師父有相同的志向,傳承佛教,依照佛陀的教導,走入人間去做事。」
上人說,南美洲幾個國家貧富差距很大,富裕的人生活極為享受,貧苦的人三餐不繼,過得極苦,這也是菩薩修行的人間道場;看到苦與樂參半的人間相,懂得行善造福,同時增長智慧。
「你們無論身在何處,都在當地做慈濟,是因為與師父有緣;不過若要在苦難的地區耕耘志業,必須有當地居民的投入。我們用方便法幫助並鼓勵他們,若有人了解慈濟、了解道理,不論他們信仰哪一種宗教,只要不排斥且能接受佛教,能忠於慈濟,就可以放心付託責任,讓他們成為種子。」
上人說,慈濟是入人群度眾生,不是要人信佛教,而是道心要把握好,要有「為佛教,為眾生」的志願。「我們發菩薩心、行菩薩道而去做慈善,需要當地人來協助,所以我們度他、感恩他,還要幫助他;選出幾位就地執行會務,你們經常與他們聯絡,給予方向,再把制度建立起來。」
教育的宗旨
三月五日聆聽教育志業分享後,上人說,慈濟教育是從一念善開始,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要有願、有心,最重要的是認真,守志奉道,用心於教育,把愛的能量傳給學生,此謂「傳教」。
所謂傳教、傳道,並非特指宗教,宗教有宗旨,教育也有教育的宗旨;宗教家對人間要負起傳揚教法的責任,教育工作者也要負起傳道授業的責任。上人表示,教育是人間的希望工程,要造就人才,就要靠老師用愛教育。「我們要『傳教』、要造就人才,要先讓學生認真學習,且凡事面對困難時,並非等待現成的給予,而是要用心去克服。」
「無論要做什麼事,若只是想而不去做還是空;想好了就用心認真做,才能真正做出成果。所以教育要建立正確思想,且知而能行,這就是我們的責任。」上人說,老師要讓學生知道,人間的一切從無到有、從貧到富,都要靠努力,用智慧克服過程中的困難,這就是教育的價值。
「要懂得愛人、愛物,物品不能閒置不用,但是我們要善用;人與人之間也要以善相對,和氣互動。人間可以造就天堂,也可以造就地獄,取決於人的心念與行動;而我們了解人人本具佛性,要提起覺有情的佛心智慧,造福人群,修福亦修慧,所以教育要啟發孩子的愛心智慧。」
上人說,學無止境,所以不能自滿;尤其現在科技發展很迅速,稍有停步就跟不上社會發展。上人也提醒,各方面提升得快,但若稍有不慎,要墜落也很快速,所以要謹慎,各方面求得平衡,共同提升。假如是一邊重、一邊輕,輕的那一邊乍看起來是舉得很高,但是沉下去的才是真正有分量,因為平易近人,人人可以會合起來;提升上去的卻空無一物,無法著地。所以要調整好,適應環境、融合環境,還要發揮「同事度」,老師的品質、思想觀念要會合起來,同為教育志業努力,為社會育英才。
傳媒的良能
三月六日,人文志業報告慈濟六十紀錄片《十萬雙手的奇蹟》、《法船遠渡》等內容。上人開示,沒有過去的人與事,就沒有如今的歷史;聆聽大家述說過去的慈濟歷史,自己的腦海也浮現當時的景象。
聽同仁分享陳壽山師兄在小琉球做環保,上人說,每當行腳到屏東,小琉球的志工會搭船而來,遠在最南端的恆春慈濟人也會到屏東分會相聚。很喜歡聽屏東慈濟人說他們如何在社區做慈濟,許多溫馨小故事都有大道理。「那是一群很純樸、很認真的老菩薩,還有討海人,說話很『土直』、很真實,從他們的分享中好像聞到了泥土的芬芳,也嘗到海水的鹹味。」
上人回憶早年自己與慈濟人做慈善訪視,曾經到鵝鑾鼻,有個案住在墾丁國家公園附近,從他家外面就可以聞到腐臭的味道,走進屋看到他的癌症腫瘤已經從腳底蔓延到小腿,腿部變成深紫色,腫脹流膿,怵目驚心。每每在探訪這些貧病個案時,總是想起「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人身其實就是如此污穢不淨,也因為有這副身體,從出生開始就有各種感覺,尤其若是身有病痛,時時刻刻都無法脫離。上人遂言,人生本質是苦,但是人們總是在追求享樂當中再造苦因,例如為了取得資源而謀利,開發山林大地、製造污染等等。佛陀成道以後對眾生說法,談因緣果報,就是希望眾生修除無明煩惱,回歸清淨自性,不再迷茫造業而受苦難脫。期待人文志業發揮媒體的傳播良能,展露真實的人間相,述說真實法,讓人眼睛看到痛、耳朵聽到苦,從而反思自省,自我警惕。
「回過頭來看許多年長的環保菩薩,從年輕就不斷勞動,老來雙手都變形了,指甲凹陷,還是為了大地而付出。所以說來,這輩子遇到這麼多真誠奉獻的人,可以想像我總是說感恩,是很懇切、很想要回報他們。所以人文志業要留下慈濟人的生命足跡,以及他們的精神理念。」上人指出,整理慈濟人做慈濟事的紀錄,並出版成冊,不只是為慈濟人留下「傳家寶」,還有對於人間的教育責任。所以請人文志業用心努力,將歷史留於文字、書冊,才能永恆。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