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下旬起,慈濟志工每週到臺北港關懷德運輪船員,提供生活物資。
被船東遺棄在臺北港的「德運輪」中國大陸、緬甸籍船員,兩年來困守貨輪與資方談判,爭取拖欠的薪資,想返鄉又因為各國防疫封鎖令難以成行;進退兩難,如同身在飄搖不定的海上監獄……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凌晨兩點,我到達上海隔離酒店,辦理入住手續。上午八點起床,早餐完畢,向慈濟師兄師姊報平安,讓他們知道我已經安全降落上海,請師兄師姊們安心。感恩慈濟家人的一路陪伴!
緊接著就向家鄉的爸爸、姑姑、女朋友等家人們聯繫,告知他們我已經到上海,他們都很歡喜,說兩年多了!終於回來了!還說錢沒了再掙,人平安健康回家就行……」
看到關懷長達三個月的阿樹(化名),捎來的隔離日記,年輕的人生再度啟航,陳麗雯與志工團隊終於放下心中的牽掛。
阿樹與七名緬甸、中國大陸籍船員,受困船上、滯留臺北港港區及周邊泊地已超過兩年,在二○二二年元旦前後陸續踏上返鄉路;儘管返國後仍將透過臺灣法扶律師協助索討應有的權益,但最重要的是,終於能離開這艘「海上監獄」,與親人團聚。
家住新北市八里的志工陳麗雯(右一)為關懷團隊主要聯絡人,也帶動其他志工前來陪伴;長期互動下,志工們被船員稱為「慈濟媽媽」。
薪水拿不到
家也回不去
慈濟志工應航港局之請,進入臺北港關懷八名德運輪船員,是二○二一年九月下旬的事;船員們當時身心壓力早就不勝負荷。
「我們都是家庭很窮困,才來跑船。薪水拿不到,家也回不去,在家鄉的女朋友一直要求分手……」前途無著的煎熬,把阿樹逼到絕境,兩度尋短。
緬甸船員同樣不好過,受困期間緬甸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船長奈奈翁的父親染疫離世,妻子因為他被長期欠薪無法寄錢回家,不得已把房子賣了。奈奈翁心急如焚,其他的緬甸船員,也有親人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或是家人被迫變賣田產的變故,大家要求船東把積欠已久的薪資發下來,但對方仍一再推託。
「現在想想,前兩年,我們的光陰都是浪費掉的。」阿樹從頭訴說德運輪事件的始末—
二○一九年七月下旬,身為輪機人員的他,搭乘接駁船登上了錨泊在浙江海域的德運輪。這一艘長度八十公尺,滿載排水量僅兩千八百噸的散裝貨輪,船齡已二十八年,工作環境算是比較克難的,但船東承諾阿樹,上船兩週後就可以領到錢。
「本來應該是上船就立刻要簽合同的,但是船東告訴我,到了臺灣再簽也不遲。」由於大學畢業後跑船的七、八年間,從來沒有遇過長期積欠薪資的狀況,阿樹不疑有他。
「剛到臺北港的時候,我們是在外海錨泊,期間有兩次遇到颱風,就開到別的海域躲避。」阿樹記得那年的中秋節是在海上過的,之後才進港停泊。期間人事異動,原來的船長調走了,換成緬甸籍的奈奈翁,部分緬甸船員也在那時上船。
對略知海事的人來說,貨輪在營運狀態下長時間停泊是很反常的,但當時大家都還能正常領薪,對船東的異常舉動也沒多想,直到二○二○年元月才赫然驚覺:薪水沒有入帳!
數月過去,德運輪的處境,很快就符合了「海員遺棄」(Seafarer Abandonment)的定義,航港局也密切關注這艘老船上發生的問題。
但德運輪是中美洲小國貝里斯籍的「權宜船」,當時船東是中國大陸籍,公司則登記在英屬維京群島,八名船員不是中國大陸籍就是緬甸籍,臺灣的行政及司法機關,很難介入這一起沒有臺灣人直接涉入的勞資糾紛。
新冠疫情爆發前,船上船員本可以申請入境,後來臺灣出現疫情,禁止非臺籍人士入境。船隻停泊費一天超過兩萬元新臺幣,兩年多來,船東累積繳交逾千萬,卻一再拖欠薪資,船員憤恨不平,只能困守貨輪與資方談判,想返鄉又因為各國防疫封鎖令難以成行,重重問題讓德運輪及船員進退不得。
為了避免德運輪長久占用貨運碼頭影響營運,港務單位不得已把這條老船安排在北防波堤內側停泊,只有防颱時才能移到臺北港內港避風。
身處港口最邊陲地帶,已經實質進入臺灣卻未正式通關入境的船員們,只能在船上及船舷旁的堤岸邊活動。所需的燃油、飲水、食物,就靠船務代理公司每半個月補給一次,然而糧食、生活用品有限,衣物破舊也無法出港購買更換。
八名船員的艱困處境,在二○二一年七月登上臺灣媒體版面,來自河南的阿樹與船長奈奈翁,都面對鏡頭替船員們發聲。船東出面表示:「願意支付六成到八成的薪水。」但最後只付給緬甸船員少許金額,阿樹與同為中國大陸籍的輪機長,因為上船時都沒有簽合約,一毛錢都領不到。
為了船艙衛生與防疫安全,慈濟志工帶來清潔用品,黃秋良(右一)及緬甸歸僑志工蘇金國(右二)解說漂白水用法,教船員們打掃環境。(提供/陳麗雯)
相約每週三
吃飽也穿暖
勞資之間的爭執僵持無解。航港局官員於公出不了太多力,轉而採取私人、民間的管道對船員伸援。
「船員衣不蔽體的窘況,真是令人難以想像。回到辦公室,我們立刻湊合了同仁的衣服,送去讓他們穿上身。」航港局官員登船檢查後,募捐同仁的舊衣以外,也開始請民間慈善團體支援。
二○二一年九月十一日,他們通過「慈濟通報系統平臺」提報:「有關臺北港停泊多時的德運號船隻,期待慈濟協助船上外籍船員的返國機票,及檢疫費用。」
由於當時船員尚未獲准離境,暫無交通費需求,慈濟決定先以生活物資和人道關懷為主。九月二十六日,慈濟北區社工同仁轉達淡水、八里區志工就近關懷。
「那一天我在八里環保站做環保,接到康春德師兄通知後,就會同蔣慶文、葉美慧、邱春瑩、王國民、周明鴻共七位師兄姊,一起前往臺北港。」陳麗雯回憶道。曾居住上海多年的她,並承擔起關懷窗口的任務。
志工們準備了白米、香積飯、麵與豆漿粉等食品,在港務人員陪同下來到北防波堤,看到船員們僅二、三十歲年紀,一個個毫無生氣、又充滿悲憤情緒,心中非常不忍。透過緬甸歸僑志工王國民翻譯詢問,了解需求;接下來又在環保站挑選合適的秋冬服裝,讓船員們換季禦寒。
中秋節剛過不久,志工特地帶了一箱文旦柚前去。看到柚子,他們喜不自禁,小心翼翼地剝開柚皮,捨不得多吃,感動地說:「謝謝你們,太久沒有吃到水果了!」
每到週三的關懷日,不管海風有多強,家住八里的陳麗雯都會同淡水區志工賴雲新以及緬甸歸僑蘇金國,組成志工團隊基本班底,偕同其他慈濟人來到北防波堤送溫暖。得知德運輪冰箱故障,志工黃秋良、陳建基特別找了一個堪用的二手冰箱,幫船員解決食物冰存問題。
緬甸籍船長用慈濟人提供的畫冊,畫出船員船上生活與思鄉之情,志工將緬文譯為中文。
生命最低潮
遇見靜思語
物資補給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關懷。特別是二○二一年七月,河南省爆發洪災,阿樹的家鄉也成重災區,儘管父親和九十多歲的祖母經當地政府撤離安置後已經返家,但阿樹掛念不已。關懷團隊於是請住在上海的慈濟志工邱玉芬,聯絡河南省本地志工,於賑災發放完成後,從許昌市跨越半個河南,來到南陽市唐河縣阿樹的老家慰問。
聽到素昧平生的慈濟人,告知小兒子在臺灣的近況,老爸爸懇請志工轉告:「請你們告訴我兒子,只要人平安回來就好,家裏再怎麼苦,都能熬得過去!」
慈濟人的關懷如船的錨鍊一環接一環,陳麗雯把中國大陸志工傳來的訊息與照片轉傳給阿樹,他一看到眼眶就紅了:「沒有想到慈濟這麼神通!居然可以一下子幫我找到家人,並且去關心、照顧他們。」
「你的老家有慈濟人,也希望將來你回去,能夠當幫助人的志工。」在陳麗雯的鼓勵下,身為船員的阿樹,展開了「出苦海入法海」的行動。
志工經常跟阿樹分享上人的開示及慈濟活動影片,也送《慈濟》月刊等書刊。其中一段影片,恰是他的心情寫照:「一個人如果不是對生命充滿絕望,怎麼會選擇自殺這一條路?」
阿樹這才哭著告訴陳麗雯,自己在女友離開時,曾經尋短。
「你連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好害怕的?」陳麗雯對他說:「回到家鄉自會處處有生機,你千萬不要再為此想不開了。」
見船員們心情鬱悶,志工詢問他們:「要不要抄佛經?回向家人、也祝福自己回家的路途順利。」阿樹用了三天時間抄完一百零八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抄經過程把經文熟背入心,心情也平靜舒坦許多。
「志工當起老師,每週規定功課,下一次來時,船員會把功課交出來。」陳麗雯與志工們帶來筆記本,引導船員抄寫靜思語;蘇金國把靜思語翻譯成緬甸文,讓緬甸船員抄寫,並請每位都分享心得。久而久之,蘇金國發現,這些緬甸年輕人們學到一些智慧了。
「他們問:『修行要在人群中。』這句靜思語怎麼解釋?我心裏突然間震動起來!」蘇金國表示,緬甸人崇尚遠離人群入山修行,而上人強調在人群中修行,緬甸船員們學到這句靜思語,可說是獲益良多。「他們接觸到菩薩道,一顆種子就要發芽了!」
船員們感受到志工的真誠,志工們也用心回饋,每一次都規畫不同的功課。陳麗雯笑說,有一次從照片看到他們髒亂不堪的居住空間,志工想到有船員皮膚過敏長瘡,應該是和惡劣的環境有關,就訂出「打掃」的作業,發給他們清潔劑、漂白水,交代他們打掃好了,要拍照分享。
除了每週三的定期關懷,慈濟志工也引導阿樹及緬甸船員,分別加入中國大陸及緬甸慈濟志工的「線上品書會」群組,如此就算不得離船,也能超越空間限制優游法海。
慢慢地,兩國船員因為慈濟的影響,生活當中有了更多交流。阿樹發現:「緬甸幾個年輕的船員經常失眠,夜晚想家,在聊天當中抱著哭起來。」
兩年來被丟包的痛苦、擔心家人知道自己的處境、無法帶錢回家的憤恨……一個個心結,在相互關懷、靜思語的啟發中打開;每週三與志工的相聚,成了船員們的期待。
緬甸籍船員奈苗圖說:「在生命最低潮、感到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得到慈濟的幫助,感恩慈濟用佛法與靜思語,讓我們的身心有出路。還幫助我們安定下來,脫離之前困頓與艱苦的心境……」
圖1:離港當天,防疫計程車準備載送阿樹,前往海關、醫院、機場等地辦理必要行政、檢疫事宜,司機在他上車前進行全身消毒。
圖2:長期關懷阿樹(左二)的志工陳麗雯(右二)、賴雲新(右一)及葉燈憲(左三)等人,專程到桃園機場送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