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八月底疫情趨緩,回到靜思精舍的慈濟志工在藥草田出坡除草。(攝影/釋德宛)
艾草、茉草是「淨斯本草飲」的重要配方,部分由靜思精舍常住栽種,疫情期間,南部志工忍受隔離的辛苦,緊接著投入每梯長達一個月的農耕,「回到精舍,就是回到自己的家;家裏有事,當然要幫忙。」
「好香的艾草味!」濃郁的艾草香在空氣中飄著,讓人聞了神清氣爽。
「協力廠在烘乾艾草時,香味也會飄到精舍來!」手中忙著剪艾草的德格師父笑著說。
靜思精舍齋堂外面角落,堆滿著從藥草田裏採摘回來一籮筐一籮筐的新鮮艾草。精舍師父和志工們圍坐,用剪刀仔細剪去老梗和枯葉,留下綠葉和嫩莖。
挑好的艾草經洗淨烘乾,就可和茉草(魚針草)、麥冬、魚腥草、桔梗、甘草、紫蘇葉、菊花共八種中草藥,做成讓大眾飲用保健的「淨斯本草飲」。
草木蘊藏生機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證嚴上人一念悲心,慈示花蓮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借重中醫藥的智慧,研發出能讓大眾日常保健的茶飲。研究團隊開發多款複方中藥包進行實驗,分享研發進度時,上人提出,古早時期民間用艾草、茉草來去邪避瘟,而新冠病毒也是一種瘟疫,請團隊研究這些藥草是否存在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
研究團隊嘗試將艾草及茉草加入配方,並進行實驗,「研究顯示,阻斷病毒穿透細胞的現象更突出,出乎團隊意料!」身為中醫部主任的何宗融副院長說。
《本草綱目》記載,艾草入藥,「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而茉草,客家習俗中又稱「抹草」,民間廣泛作為避邪植物。二○二○年十二月,精舍協力廠開始生產淨斯本草飲,隨著其他防疫或援助物資,已送到全球超過四十個國家地區。
量產並不容易,從機器、人力到原料都有很大的困難,於是精舍常住於二○二一年三月開始種植艾草和茉草,德格師父說:「第一次種植艾草,期間同時在採收薑黃,等到薑黃全部採收完,發現野草已經長得比艾草還高。」在請教淨皂廠的德寋師父後,先把野草拔完,接著施肥;有水、有肥料、有陽光,艾草繁茂生長。「看到艾草長得漂亮,就很開心,表示『淨斯本草飲』將可以幫助更多人。」
「先抓一把艾草,從根部上面兩公分的地方割去,讓它再長新芽。」精舍種植艾草和茉草後,臺南志工連麗鐘就常住在精舍幫忙農作,「我都是用恭敬心在割艾草呢!」
「一開始移苗到土裏時,雜草很多,土硬而且石頭多,就要撿石頭。那時還未裝灑水設備,若是沒下雨,就要拿水桶到水溝提山泉水來澆灌。艾草一個月就可收割,茉草要三個月才能收一次。採收後就要開始拔草,草長得非常快,都要跟它比賽!」
精舍藥草田採自然方式耕耘,不用農藥、除草劑,田間生態豐富(圖1攝影/釋德宛),一月一收的艾草,入冬後依然翠綠茂密。(圖2攝影/鄭啟聰)
下田前先隔離
二○二一年五月中旬,全臺進入疫情三級警戒,保健茶飲「淨斯本草飲」的需求量非常大,靜思精舍協力廠二十四小時在生產,常住眾投入支援;同時還要趕製致贈給居家檢疫和弱勢家庭的安心生活箱各項物資。
在防疫考量下,農耕志工停止進精舍,艾草、茉草田裏出坡人力緊缺;疫情熱區在北部,於是由少數高雄和臺南志工承擔勞務,為了減少人員頻繁移動的風險,每梯次志工均常住精舍一個月以上。
高雄志工窗口郝媛媛,篩選沒有接觸史、旅遊史的志工名單,並一一打電話詢問、邀請。
「要回花蓮精舍一個月,你方不方便?」
「沒問題!」
「這段時間有沒有去哪裏啊?」
「我都在家裏。」
「現在開始不要出門亂跑喔!」
當時各項活動全部停止,大部分志工待在家中,接到電話都很高興。雖然有些人沒做過農事,且需要離家一個月,還是把握因緣,「去」就對了。
然而,在疫情三級警戒之下,從高雄到花蓮這段漫長路程,是一條難行能行之路。
「為了不帶病毒回精舍,我們不敢坐大眾交通工具,自行開車前來。一路上,加油站和便利商店都不提供廁所,六小時的車程,我們不敢喝水。」參加高雄第二梯次農耕志工的王周美玉回憶,疫情下風聲鶴唳,農耕志工行程沿途繃緊神經。
「精舍不能失守,所以我們都很小心。要來精舍之前,大家都在家先隔離一星期以上。抵達精舍外面,首先做全身消毒,快篩陰性才進入。進精舍後,要再隔離三至七天不等。疫情嚴重時,能來一趟精舍很不簡單!」回家之後又再度前來的王周美玉,道出護持精舍的一片真誠心。
陽光下,精舍常住師父曬茉草、紫蘇,兩者均為淨斯本草飲配方用的藥草。(攝影/釋德宛)
菩薩車載滿愛
高雄志工李黎鐘兩度接送志工往返精舍,協助農耕和防疫工作。「第一趟,大家早上七點到高雄大寮捷運站集合等我來接;第二趟,我想大家拖著大行李,也為了避免公共場所群聚,我早上五點多從旗山出發,再往美濃、岡山、高雄、大寮,一個一個去接人,八點半才正式上路。」
第二趟回程時,車子大爆滿了。「除了載人、大行李,還帶回精舍師父滿滿的愛心,有結緣品、便當、水果、農產品……」李黎鐘感恩說:「雖然來回開了十七小時,能平安接送大家,非常開心!」
「當時事先知道沒地方上廁所,沿路嘴唇只能沾一點一點的水來解渴。」高雄志工洪美雪說,抵達精舍後隔離三天,每天要量體溫;三餐有人送便當、點心和茶水。「精舍三點五十分敲板,我們就起床。我帶平板電腦,早上大家連線做早課、聆聽志工早會;中午跟著祈禱、下午晚課、晚上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空檔時,就在房間做做運動,享受難得可以靜心的時間。」
宗教處同仁廖金華也分享說:「我們請志工要每天打電話回家報平安。有一位志工的孩子在電話中跟媽媽說:『我發覺疫情嚴重時,媽媽在精舍會比較平安,等媽媽想回來時再回來。』」
疫情下,能讓家人安心、志工安心,精舍師父也安心了。
新鮮艾草採收後,志工剪去老梗、枯葉,留下綠葉和嫩莖;茉草則需分成硬枝條和葉子、果實,再送入協力廠磨碎。(攝影/王鳳娥)
家事是我的事
茉草、艾草田分布在協力廠後方與精舍附近,共有五區,採收期時,每天約二、三十人出坡,大家逐區完成任務;平時除草人力約十幾人,輪換著在一畦一畦的藥草田間辛勤耕耘。
從六月四日開始,就帶隊來精舍幫忙農耕的高雄志工劉慧玲說,志工們蹲著拔草,自認比較年輕的她,就來回背起一包包雜草集中放置,準備做堆肥用。做了一、二天後,全身僵硬,痛得受不了。
「我們回到寮房,就拚命相互按摩、刮痧,一星期後,身體就適應了。」劉慧玲笑道:「六月初回來幫忙時,哇!草好長,都把艾草淹沒了。在大太陽下,師父們戴帽子,我們撐傘,拔草半天下來,全身衣服都汗溼透了。」
「上人說回到精舍,就是回到自己的家,家裏有事,就是要幫忙。做農事其實是法與理的結合,在做的當中,就是在拔除自己的無明心草。這麼大的福田,大家一起來耕耘,法喜滿滿。」
精舍農耕不灑農藥,收成之後,除草工作需日日持續。夏日炎炎,太陽如火,志工們蹲在艾草田拔野草的身影,讓德格師父非常感動:「太陽很曬,志工們汗流浹背,還是殷勤精進,堅守自己的工作。後來就想到用雨傘放背後來遮陽,一邊前進,傘就一邊移動,但只要風一來,傘就被吹走了……」
不斷改良的防曬傘與一張張高低不同讓志工坐著拔草的小凳子,是精舍師父疼惜農耕志工的用心。藥草日日成長,一月一收的艾草收割完,十一月適逢三個月一收的茉草採收期,大家再繼續收成茉草。
茉草枝幹堅硬,要用剪刀採收。田裏的茉草尾端都結果實了,小莢果有鉤毛,會黏衣服;收工時,有些志工的衣服上「貼滿」綠色的小莢果,要費一番功夫才能一一摘除;有人身上一片都沒有,一位常來做農耕的志工笑哈哈說:「要有方法『閃』果實啊!」
花蓮慈院合心共識營二○二一年三月於靜思精舍舉辦,醫護同仁至協力廠參與淨斯本草飲包裝,一包包匯集眾人滿盈祝福。(攝影/江家瑜)
搶陽光曬艾草
在艾草收成日,精舍各處只要陽光充足的地方,就會看到艾草鋪滿地,連大寮屋頂都在曬艾草,處處聞艾草香。
「協力廠只有一臺乾燥機,排程若排不出來,就先用太陽曬。精舍沒有場地和設備,只能用曬菜乾的網子下面鋪上紙板,或直接鋪紙板來曬艾草。」德格師父說:「清晨五點多,我們開始鋪紙板,再趕快鋪滿艾草,用完早齋,太陽就出來了。從九月初到十月初,幾乎有一個月的時間,整天在搶陽光。」
夏秋之際,花蓮的天氣不穩定,一下出太陽、一下下雨,尤其午後變天如翻書。有段時間,只要曬艾草,師父中午不敢休息,警戒「觀天象」。
「要下雨了!」聽到這一句話,精舍師父及辦公室同仁「急急如律令」般,快速地跑出來搶收艾草。收起來的艾草有熱氣,悶著會變黑,就鋪在人文走廊及不會被雨淋的走道晾著。
德格師父說:「有一次用完午齋,看陽光方向不同了,就去翻動、移動艾草,才剛移好,天色馬上變了,雨也開始滴下來,好緊張!辦公室同仁都出來幫忙。這真的是看天氣吃飯!」
有法水有汗水
入冬後,艾草、茉草長得慢,採收周期變長,志工殷勤耕耘的身影依舊。在艾草田裏拔草的洪美雪,從盛夏到冬天已來精舍出坡好多趟,笑著說:「冬天出坡很涼爽舒服,但時間很短,很快就天黑。有時風很大,就要穿上雨衣來擋寒風。」
在艾草田拔草的連麗鐘,身旁的蓮花播放器,播放著上人的開示。「一面拔草,一面聽上人開示,可以專注在當下,保持清淨心。」連麗鐘感恩道。
中央山脈下,晨起的一群飛鳥,悠然自得地飛向這生機盎然的一片綠中;藍天白雲下,艾草、茉草的生長,除了陽光、空氣、水之外,還多了「法水」的滋養。大地蘊草木,能養眾生身;小小一包中草藥茶飲,蘊含醫療研究與眾人的辛勤汗水,期待能幫助更多人守護健康,疫情之下人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