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那一年

社論
社論

盛夏逢颱風季節,上月初臺灣避過強烈颱風利奇馬的侵襲,但後續氣流帶來的暴雨使得中南部多處淹水。十年前,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八八水災,受難的鄉親仍難抹傷痛的記憶。

生活在寶島的國人真需居安思危。根據世界銀行於二○○五年發表的《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臺灣面臨災害威脅的程度高居世界第一。國際緊急災害資料庫(EM-DAT)自一九九○年迄今的統計顯示,儘管災害在臺灣造成的傷亡人數逐漸下降,然而受影響的人數卻隨災害次數增加而攀升。

氣候變化莫測,人為導致的環境災害難以有效控制。我們應進一步省思:人如何與環境共生息?若災難破壞日常秩序,人們又該如何面對生命的陷落,在互助中生發強韌的適應力?

以二十年前九二一震災為例,證嚴上人叮嚀慈濟志工要「回到善念生起的當下」。上人在今年六、七月行腳的過程中,聽志工訴說那一年強震的賑災回憶,依然如初次聽聞般專注,只為和慈濟人回到那深刻的生命見證:「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

上人屢次提及,九二一地震雖是世紀大災,卻也有如《法華經》〈從地涌出品〉的描述一般,十方善心馳援,菩薩從震裂的土地紛紛湧出,可見愛與善乃臺灣之寶。

本期專題報導中,當年多處重災區原屬社會資源較薄弱的地區,弱勢家庭較多,災後的復原也較吃力。所幸當時慈濟援建的希望工程,讓教育穩固延續。物換星移中,有許多老師成為學生生命轉彎的關鍵。

例如,國姓國中有亮眼的「黑鑽計畫」,藉由專業烘焙和咖啡技藝課程,引導孩子產生對家鄉的認同,也提升自我價值。老師們堅信,培育孩子就能帶動家庭與社區的發展。

九二一當年,慈濟得以迅速投入急難救助,是因志工組織以社區為單位,已建立地方防護網絡。此後因應救災需求,陸續有「慈悲科技」賑災裝備及物資的研發,也與政府單位合作,如藉由無人機取得勘災資料,以縝密規畫行動。

自今年五月起,慈濟與高雄科工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合作推出防災教育特展。祈願驚世災難之後的警世覺悟,莫隨著社會的喧囂浮華被遺忘,吾人莫忘那一年給後世留下的明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