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災防災優先—有備而來 自主防災 紅十字會經驗談

(相片提供/顧義發)

紅十字會扮演政府的人道助手,在全臺建置十七個備災中心, 掌握災情警報,隨時能因應民眾緊急避難提供生活所需。

紅十字會扮演政府的人道助手,在全臺建置十七個備災中心, 掌握災情警報,隨時能因應民眾緊急避難提供生活所需。

九二一大地震是臺灣災害防救很重要的分水嶺。地震當時大家很熱心救災,但現場的工作,包括志工服務、物資分配,需求面跟供給面怎麼去媒合?並沒有一個比較有效的管理系統。九二一之後,政府頒布災害防救法,民間組織也開始從救災的經驗裏,去檢討、總結,若是再遇到災害,可不可以做得更完善?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在九二一的隔年,獲得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的協助,他們不僅捐款,還派了丹麥籍的顧問到臺灣來指導我們,做一整套的救災、備災系統化工作,包括志工訓練、對災害的認識觀念、如何預防災害,還有物資的管理跟分配等,協助我們提升防災備災能量。

目前紅十字會在全臺建置了十七個備災中心,包括外島的連江、澎湖跟金門都有。儲存的物資品項以非食品類為主,因為食品有保存期限,發生災難需要糧食時,就請特約的食品或通路廠商,按照合約即時供應。

備災中心裏基本的物資有帳棚、棉被、睡袋、睡墊,還有家庭衛生生活用品組,包括牙膏、肥皂、毛巾甚至包括曬衣夾、曬衣繩。這些賑濟物資不是提供長期使用,而是因應緊急避難、撤離時,受災民眾可能什麼東西都沒帶,在最需要援助的時候,先幫助他們暫時的生活;若安置超過一週,就要有另一步收容的規畫。

備災中心不只作為靜態的倉庫,也是救災隊及水上安全救生隊基地。其中新高雄備災中心比較特殊,它是莫拉克風災之後,由高雄市政府提供土地,紅十字會負責經營管理,雙方一起合作設置的,具備避難收容跟救災訓練功能,南投中心也有救災訓練場。

紅十字會的角色是政府的人道助手,我們賑濟處會先掌握災情警報及資訊,必要時通知十七個備災中心,備便救災物資、器材以及水上救生設備;接著依照主管機關需要,配合政府進行搜救或後勤支援任務。

紅十字會南投備災中心倉庫,各種非食物類民生物資分門別類整齊置放,救災隊的裝備也備妥。(攝影/顏霖沼)

紅十字會救災隊於南投備災中心進行訓練及測考,志工及國軍學員(著迷彩褲者)模擬使用長背板固定傷患,教官在一旁考核。(相片提供/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我的社區,能防災嗎?

除了設立備災中心,紅十字會還推動「自主防災社區」,這套模式其實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很早就在推了,消防署、水利署、農委會水保局也按照各自的事業目的,推動防範水患、土石流的防災社區措施。

從二○一三年開始推動到今年七月底,紅十字會已在全臺帶動二十六個社區自主防災。我們協助社區民眾組成防災志願組織,平常就依照不同的任務來編組,比如指揮組、收容安置組、緊急應變組、通報組等,並做相關的準備及演練。

好比發布颱風警報的時候,指揮組就根據各種氣象報告資料,預判這次颱風對我們社區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社區裏弱勢家庭、獨居長輩疏散時,要特別注意哪些情況?如果有水患的風險,要不要先撤離?撤離到哪邊?撤離之後要怎樣開設安置所來暫時容留?

現在政府在每個村里都有設置一個收容安置中心,可能是在活動中心或在學校,但民眾知不知道?風和日麗的時候,要到那個活動中心非常順利,萬一大風大雨沒水沒電沒燈光,要怎樣安全地撤離到那邊?路線要怎麼走?這是需要訓練的!

我們也教大家地震來了怎麼辦?請社區民眾回家做功課,設想哪邊可以避難?哪邊是危險的地方不要待。不能等到地震來時才去找逃生路徑,那就來不及了。還有地震發生時不一定是晚上,也許是上班、上課時間,這時候家人之間怎麼取得聯繫?平常大家可能會想到這個問題,但會不會做這樣的防災計畫呢?

這種防災意識是很重要的。二○一五年尼泊爾地震之後,我到加德滿都去做災情評估,發放賑濟物資,發覺為什麼同樣在加德滿都,相鄰的區域應變的狀況竟然不一樣?後來才知道,有的社區接受過類似的防災訓練,就會自動把民眾組織起來,很有秩序地分配物資,其他沒有的區域就像一盤散沙,救災狀況會差很多。

人類現在居住的地方,其實都是有風險的。平常的時候,就可以把威脅、風險的因素盡量排除,好比疏通水溝,雖然不能保證不淹水,但會讓淹的高度與速度減到最低、讓水退的時間加速到最快;這也是社區民眾自己就做得到的。

我們現在以村、里為單位推動自主防災社區,仰賴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社區居民一起來推動。這是一個過程,撒下防災備災意識的種子,由個人散布到家庭、鄰里、社區,強化防災或災害發生之後的應變能力,讓自己的社區提高「韌性」,當真正有災害來的時候,這些準備就可以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