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天搖地動,
慈濟志工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可以做什麼?」
即使交通受阻、家中受災,都擋不住救人的急切。
他們在災難看見生死悲苦,
也在生命中留下及時付出、無憾的記憶。
那一夜,天搖地動,慈濟志工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可以做什麼?」
即使交通受阻、家中受災,都擋不住救人的急切。他們在災難看見生死悲苦,也在生命中留下及時付出、無憾的記憶。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超乎尋常的震動,驚醒沈睡的臺灣,那一刻,許多人從床上猛然跳起,驚慌、奔逃、呼喊,但有些人連起身的機會也沒有,剎那間的無常,留下天人永隔的痛……
回首二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多數人的記憶或許模糊了,但受災者失去至親,一輩子思念無盡;而對親身投入救助的人來說,也是生命中不可磨滅的「震撼教育」!
臺中東勢鎮位在車籠埔斷層轉折處,擠壓最強烈,多處樓房倒塌,三百多人罹難,是九二一地震中全臺傷亡最嚴重的鄉鎮。(相片提供/王一帆)
震央集集的那一夜
九二一強震的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因此又名「集集大震」,震源深度僅八公里,規模高達芮氏規模七點三,頃刻間在南投與臺中造成大面積破壞,南邊的彰化、雲林、嘉義,以及北部的苗栗、當時的臺北縣市,也傳出傷亡。根據政府災後統計,長達一百零二秒的強震,造成兩千四百一十五人罹難、房屋毀損逾十萬八千棟。
家住集集鎮的慈濟委員林慎,談到當天凌晨一點多,她忙完慈濟事、家事,才躺下沒多久,就感覺到置身「搖籃」之中,睡意方酣不以為意,直到物品掉落發出砰砰聲響,才驚覺危險降臨。
「我起來的時候,門已經打不開了,我不知用多大的力量才把門推開,把婆婆抱出來!」林慎位於吳厝里的家沒有大礙,住在隘寮里的女兒趕回娘家探望,驚惶地說沿途死了許多人,於是母女倆會同一位妯娌,三位慈濟志工就靠著摩托車頭燈,在停電漆黑的街上勘災,一路上到處都有人哭喊求助。
「你們消防隊能不能去救?」林慎直奔消防隊,但只得到留守人員無奈的回應:「都出去了!」由於災情太過嚴重,救援人員疲於奔命,以搶救活人為先,林慎的小姑不幸往生了,但一時也無法把她從倒塌的房屋中挖出來。
眼見災情嚴峻,通訊大多中斷,林慎強忍悲痛與恐懼,來到集集自來水廠借電話求援。水廠員工戰戰兢兢進入室內,把電話機拉到門口,讓她試著打電話到花蓮靜思精舍。
「你要鎮靜下來,記得不能讓我們的鄉親餓到。」當林慎撥通求救電話,證嚴上人明確地指示:「要好好看顧鄉親,需要什麼東西趕快跟臺中分會講,我馬上派人送進來……」
那時是早上五點多,而慈濟花蓮本會早在凌晨三點之前,就成立救災總指揮中心;在中部重災區臺中,職工蕭惠特在地震後,兩點五分進到位於民權路的分會,各地災情與需求陸續傳來,行政同仁、社工、財務、總務隨後啟動,各地慈濟人也已展開自救救人行動。「沒死就是要做事!」成了受災志工不約而同的默契,有人徒手挖開瓦礫救出鄰居,更多人則把自家放在一邊,幫助受災更重的鄉親。
「工作很多,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先送物資,再來就是熱食,成立醫療站,又去普查倒塌的房子。」竹山鎮延平國小曾彩琴老師回憶當時,稍微清掃家裏的碎玻璃,就穿上志工服出門助人,但天黑之後,她並沒有回到受損的家。「我們家人都到竹山國中的操場避難,但我沒有去,因為要做慈濟,我不想離開那麼遠,所以都睡在自己的車上。」
慈濟在臺中巿、臺中縣霧峰、豐原、新社、東勢,南投縣埔里、草屯、中寮、竹山、集集等地,陸續設立三十個支援集結點,提供熱食及帳棚、睡袋、棉被、照明、口糧等民生物資,二十四小時供應受災居民及救難人員所需。
想到受災鄉親倉皇逃出,什麼都沒帶,上人指示志工:「現在受災的人需要錢,要趕緊發放急難慰問金。」
「大家先把家裏的錢拿出來湊,但還是不夠。」「去銀行領!」「停電,銀行沒開!」臺北、臺中慈濟人都回報,因為停電,連提款機也停擺,慈濟本會於是從花蓮的銀行領出兩千萬元現金,緊急送到臺北和臺中災區。
北部新莊「博士的家」三棟大樓倒塌現場,救難隊不放棄搜尋生還者。九二一地震造成全臺超過十萬棟建築倒塌受損,二十個國家的救難隊抵臺至各災區協助搜救。(攝影/郭以德)
臺北松山「東星大樓」樓房倒塌,志工設置服務中心守候現場,提供受災者和救難人員後勤補給。(攝影/林鳳琪)
全臺動員共度急難
二十一日早上十點多,臺中慈濟志工首先抵達集集鎮公所,賑災車上飄揚的慈濟旗幟,與及時的救援物資,為受災鄉親打了一劑強心針。
林慎抓緊時機詢問志工:「南投呢?」「已經送到體育場了。」「中寮呢?」「進不去。」「水里、信義還有鹿谷,就由我們這邊當供應站。」
各縣市慈濟人陸續抵達北部、中部災區,展開勘災、訪視、發放等作業。「苗栗、彰化的師兄師姊都來了,臺南的來我們這邊做飯,高雄的就先到竹山,都有分配路線。」林慎細數道。
民間力量自發應變,軍警消更是責無旁貸,高雄慈濟志工谷風泰,時任陸軍總司令部作戰署上校組長,第一時間就投入救災任務。
「震動很強,我們就預判會有震災,龍潭總部戰情中心立即轉換成救災指揮中心,清晨天剛亮,總司令就帶著一級幕僚主管,搭直升機飛臨中部勘災。」
九二一當天,陸軍總部就在豐原開設指揮所,指揮中部駐軍救災,並發布「作戰命令」調動南部某一旅級部隊約三千人以急行軍方式,於次日早上六點前抵達集集重災區增援,並開設對外通信以便政府各單位聯繫。
之後陸軍救災指揮中心轉移至大里市竹子坑營區,谷風泰亦隨同進駐,主要負責規畫每日救災工作、調度配置兵力和機具(含民間動員之機具),時間長達一個月。
在救命的黃金七十二小時之內,國軍、消防隊以及民間救難志工,盡全力搶救受困在瓦礫下的人。來自美、日、韓、俄等二十個國家的三十八支救難隊伍,也趕抵臺灣加入搶救。在不眠不休的努力下,有人幸運獲救,但更多的是傷重不治的往生者。
「國軍調了很多『忠靈袋』到集集去,那邊死傷慘重啊!」谷風泰感嘆道。除了軍方,慈濟及時提供了一千六百個屍袋,並向中國造船公司借調十個冷凍貨櫃,以冰存罹難者遺體。從事海運及貨櫃儲運的實業家志工李宗吉,也從旗下公司調撥兩個冷凍貨櫃赴中部支援。
為了確保遺體不因零下低溫沾黏,慈濟志工每半小時就進冰櫃幫他們翻身。「你有佛珠嗎?可不可以給我一條?」眼見阿兵哥搬運遺體,飽受死亡的近距離衝擊,慈濟人也不吝惜相贈,幫助這些年輕人安定心靈。
谷風泰回想當年,曾看到一群人搭帳棚煮菜,為救災官兵提供熱食,還有些人安撫家屬,印象深刻;直到退伍後於二○○九年正式加入慈濟,才發覺十年前在地震災區看到的那一群助人者,就是慈濟人。
地震後,人力物力自各方集結災區;在重災區中寮鄉,慈濟志工整理堆積如山的生活物資,協助發贈給受災居民。(攝影/蕭耀華)
慈濟醫院及慈濟人醫會組成醫療團,九月二十一日下午抵達埔里、集集等八個受創嚴重的鄉鎮提供醫療支援。(攝影/郭以德)
災後九天動工建房
自強震爆發到九月底,慈濟志工投入了超過十萬人次,送出一百三十萬份熱食,為二十六萬無家可歸的人提供物資和醫療援助。在全臺善心人士的捐助下,物資不虞匱乏,但受災鄉親「住」卻是很大的問題。
「地震之後我們學校停課,我就投入慈濟的救援工作,回去時,學校已經成為避難中心。」曾彩琴老師想起,地震後第七天返回延平國小準備復課時,操場上滿是受災居民搭建的帳棚,加上停水停電,衛生更不易維持。
住帳棚非長久之計。為了幫助災區早日復原,證嚴上人慈示了五項救災重點:災區消毒及防疫、建置衛生設備、配合政府搭建組合屋、明訂物資援助項目、長期陪伴罹難者家屬度過悲痛期。
「安身才能安心,為使受災居民身心安頓,造屋工作必須即刻展開!」上人的想法,與政府的安置政策不謀而合,但是對房屋及社區規畫的要求,卻更為嚴謹細膩。
考量到受災民眾的身心調和,慈濟組合屋格局比照一般住宅,配置三房兩廳一衛,一戶十二坪,機能俱全,希望激勵民眾受災只是「一時」不是「一世」,莫失去站起來的志氣。
得知慈濟將建「大愛村」,臺中、南投、雲林等受災縣市政府紛紛派員協助取得公有地,也有善心地主無償借地給慈濟使用。九月二十九日,位在南投巿中興新村德興棒球場的第一批慈濟組合屋動工,臺中縣巿、雲林縣等地之組合屋亦接續動工。
那段時間,全臺及海外回來的慈濟志工,都貢獻了技能與體力,「搶晴天戰雨天」加速工程。從臺北多次南下,參與過東勢、南投幾處組合屋工程的水電師傅陳金傳表示,強震後自己曾開車載物資深入重災區中寮鄉,然而單打獨鬥,不如有組織地賑災,於是加入慈濟志工團隊一起付出,隔年進而參與志工培訓。
「我們做工事的,知道多久才能這樣、多久才能做到那樣,結果那麼多人同心在做,實在是有夠快的!」說起組合屋施工期間所見,工地上千人分頭動作的高效率,陳金傳驚呼:「真的沒去碰到,你不會感受到。用縮時攝影來形容,今天地面都清乾淨了,隔天地基打起來,又沒多久,外殼也起來了。那種速度就是搶時間,讓大家不要再睡帳棚,因為睡帳棚凹凹凸凸,睡到都要生病了!」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埔里慈濟大愛一村三百二十戶完工啟用。臺中慈濟志工洪武正記得,住戶中有一位少婦,帶著五個孩子,志工帶著她按照號碼去找門牌,到了屋前,少婦和那五個孩子抱在一起,哭得很激動。
這位媽媽雖年輕,孩子已經跟她一樣高了,洪武正和幾位師姊去了解才知道,原來五個孩子中比較大的是她大伯的兒女,她背上揹的,是小叔的小孩,大伯夫妻、小叔夫妻、自己的先生都往生了,少婦哭著說家中的大人只剩下她一個,不知如何是好?志工隨即將這家人列入關懷,協助生活所需。
自九月二十九日第一處大愛村動工,海內外慈濟志工、愛心人士投入超過十八萬人次,在三個月之內,於南投、雲林、臺中縣市完成了一千七百多戶組合屋,十二月二十八日收工。
志工緊接著投入援建災區學校希望工程,同時持續關懷大愛村居民是否住得安穩;每月持續訪視,教聯會老師及慈濟大專青年並前往希望工程學校舉辦寒、暑假營隊活動,陪伴孩子走出地震後的陰影。
慈濟發起「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心繫鄉親,愛心總動員」,志工走上街頭勸募善款,許多民眾響應。(攝影/洪海彭)
在重災區南投縣中寮鄉,證嚴上人深入了解災況;九二一地震後,上人坐鎮臺中,奔走災區,指示各項賑濟事宜。(攝影/黃錦益)
安身安生才能安心
「二十年了,鄉親!你們好嗎?」九二一地震的重災區埔里,當年共興建三處大愛村,二○一九年五月,慈濟埔里聯絡處邀請大愛村居民重聚。
時任埔里高工教師的高宗暘,自家的透天厝在九二一地震倒塌,無家可歸之際,幸有慈濟大愛村給了一家人最好的庇護所,安心規畫家園復建。
「當初若出去租房子住,心境可能不一樣,因為太太心裏留下地震的陰影,看到舊的房子會害怕,尤其磚造的房子,都不太敢進去。」高宗暘表示,搬進組合屋時,太太高興地說:「不用怕地震了!」而且環境理想,下班就想早點回家。
「要搬離大愛村時,想到上人和慈濟團隊幫助我們,但我們連一句感恩都不知道要跟誰講。那個機會十七年後落到現在,再說一聲感恩!」
高老師感謝慈濟在他們最無助的時候,給了一家人身心靈最好的依靠。現在退休了,他也投入公益做志工,回饋當時不認識,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
「這二十年來慈濟志工不間斷的關懷與鼓勵,讓我有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九二一當時住在枇杷里的徐逢助,家中共有五人,地震過後房屋倒塌,因生計壓力沈重,他除了原本的工作外,還得到處打零工,幸有慈濟大愛屋可安身,讓這位一家支柱安心打拚。回想過去,今年六十歲的徐逢助說:「我因此加入慈濟成為會員,希望也能幫助世間苦難的人。」
那一年,很多人曾經用生命走過,愛的足跡景象或許已經化為空,但是再拉回記憶,印象依然鮮明,原來人與人之間善與愛的種子,一直深植在心田,不曾忘記。(資料提供/張麗雲、張美齡、鄭淑真、施金魚、許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