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至三十一日 真誠

7.29~31《農六月‧二十七至二十九》

【靜思小語】出於真誠為天下付出,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

以愛為管理

二十九日,上人對志業體主管們說,無論時代、社會如何變化,慈濟志業為天下眾生而付出的誠心不變;「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卻是法脈宗門的精神。

要人人自愛、守規矩,能夠「以戒為制度」,就不能缺乏「以愛為管理」,主管要放下身段,到各部門去關心、了解,與大家真誠互動。「你們都很資深,認識我幾十年了,應該了解我的誠心─為了救助苦難而做慈善、為了救拔病苦而建醫院、為了社會的希望而蓋學校、為了引導人性回歸善良而建立人文志業,都是出於真誠。」上人期勉主管們用心落實並傳承法脈宗門精神。

育天下良才

慈濟大學校長交接典禮即將在八月一日舉行,新任劉怡均校長七月三十日帶著幾位新主管前來精舍與上人談話。上人期許主管們深入了解法脈宗門精神,與校長共同鞏固、傳承慈濟大學的教育人文。

上人說:「創立慈濟五十多年來,我的心態只有兩個字─真誠,從起步走到現在分寸不差。我這一生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只是『為佛教,為眾生』,做我該做的事,而且是為社會、為天下所需而做;為佛教而傳法脈,為眾生而開宗門。你們投入教育志業,也是為眾生而做教育,為社會、為天下培育人才。」

靜思法脈源於佛法,慈濟宗門依循靜思法脈精神而為眾生所做的一切,都在發揮佛教精神。上人表示,慈濟雖然是佛教團體,但是慈濟大愛不分宗教,而且尊重所有正信宗教。「佛法其實是超越宗教信仰的教育,是佛陀將自己覺悟的真理傳給眾生;佛法道理與現代科學相通,包括天文、地理、心理、生理等等,而且可以在生活中運用與落實。」

上人希望主管們從慈濟的精神層面了解佛法,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四大志業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方向,不斷地為人間而付出。

「新的學期有新校長、新團隊,大家要彼此支持,眾志成城;不只是校長室的主管們,要讓全校的老師、教授與學生了解法脈與宗門。並不是要大家都來信仰佛教,但是一定要認同法脈宗門,我只有這樣的要求。」

宗門第一代

與馬來西亞慈濟人談話,上人叮嚀在座都是法脈宗門的第一代人,有傳法的責任,讓世世代代的法脈宗門人,都能真誠地「為佛教,為眾生」而推展志業,發揮良能。

上人表示自己此生所做的一切,都很真誠─真實去做,很誠意地付出。師公上人叮嚀「為佛教,為眾生」,自己真誠接受;面對所有的慈濟人,也要很真誠,帶動大家用無私大愛付出,為後世立典範。

除了真誠,還有感恩;因為生命在呼吸中,人生如同過秒關,要把握分秒做事,能踏實度過每一秒、運用每一秒,就要感恩。行腳之前身體有恙,舉步維艱,覺得很不舒服,但還是很努力地讓自己恢復,走出門到各地行腳。「同樣感到痛,若是休息不動,一天也是過去,能夠撐著身體去做事、對大家說話,生命就還在發揮功能。」

「我很慶幸這五十多年來,分秒不空過,雖然沒有出國觀光,連臺灣的風景區都沒有辦法單純為了觀光休閒而去,出門行腳也是來去匆匆,從一個定點到下一個定點,但是我覺得生命很扎實!」

「我們都是慈濟宗門的第一代人,要珍惜慈濟立宗的殊勝因緣;精舍就是慈濟精神的法脈根源地,要靠你們用心傳承法脈,在世界各地廣開慈濟宗門,在人群中淨化人心、接引菩薩。」

「凡夫眾生各有因緣,所受的苦不同,有不同的煩惱,為家庭、為子孫、為事業而煩惱;但是菩薩沒有煩惱,只有擔憂,所擔憂的是人間不和平、社會不祥和,讓眾生受苦難。菩薩的心開闊無私,不會分別你我、與人計較,只要大家可以用同樣的心念和平相處,有共同的方向,合力為苦難眾生而付出,合和互協就有大力量。弟子能夠合和互協,師父就能安心。」

傳法五十代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佛陀對彌勒菩薩講說後世學佛者聽聞《法華經》的功德,若是聞法者「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這第五十人也有無量功德。三十一日,上人與志工談話,期許弟子們傳法不只要傳五十人,而是要傳五十代,世世代代用佛法淨化人心,引領大眾發揮愛心善念,讓社會祥和少災難。

上人談及目前的大愛劇場《人生二十甲》,演出陳阿秋師兄、陳吳雪師姊夫妻的人生故事。阿雪師姊本來無憂無慮,結婚之後和阿秋師兄一起以照顧墓園維生,家境不好,孩子又多,背負了沈重的人生重擔。

「好幾年前,我行腳到關渡園區,她來捐榮董。我摸到她的手,就知道她生活不易,問她捐這麼多錢可以嗎?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二十甲,我們的子孫都有二十甲。』我聽不懂,她就伸出手來解釋,雙手有十隻手指頭、十片指甲,再加上雙腳的十隻腳趾,又有十片趾甲,總共『二十甲』;有手可以做事,有腳可走路,不怕生活過不下去。」

上人既疼惜又讚歎阿雪師姊夫婦勞苦一生,而心懷仁善,從做環保志工開始投入慈濟,盡心盡力付出無所求。「同樣生活在人間,苦的人是苦成這樣,人生很幸福的人更要惜福,把握因緣去做真正對人有幫助的、有意義的事。」

踏穩第一步

馬來西亞雪隆慈濟人報告國際學校建設進度,以及教育團隊精神凝聚情形。上人肯定校長、老師們已經都是慈濟人,而非只是在慈濟學校工作,卻不了解慈濟的人;因為慈濟人把付出當成本分事,是步步踏實向前走。不論是幼兒園、小學或中學,從招生前的規畫,到招生過程、對家長的說明會,讓家長不只認識學校,還深入體會慈濟人文。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長時間培養,上人期許慈濟所做的是千年教育、萬年延續;為了長遠的未來,在起步的這一刻就要把方向抓得很準確,從第一步開始就要踏得對、踏得穩,所以籌建、成立學校的第一代人非常重要。

「雖然你們取資源於當地、建校於當地,但是莫忘法脈根源。你們都是慈濟人,以慈濟為此生的方向,才有因緣彼此會聚在一處,志同道合而合力成就慈濟國際學校,切莫忘記精神根源。」

上人說,大家都在創造歷史,從現在到未來,都不能忘記最初的那一念;從字形來看,「念」是「今」天的「心」,要恆持發心的那一念,莫忘初心,也不忘投入慈濟的因緣,以及接引自己的「那一人」。學校開學以後,也要讓每一屆的學生都了解創校的精神來源,以及歷史發展;從一開始就要樹立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里程碑。

「慈濟最初的這一念,是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沒有『法』就沒有今天的慈濟。雖然我不會要求大家都必須信仰佛教,但是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佛法、尊重佛教。靜思精舍是靜思法脈的起源地,也是大家的家,希望你們多回家,和常住師父們互動,對於學校的運作一定會有正向的幫助、有正向的導航。」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