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至十八日 照顧好「那一念」

7.17~18《農六月‧十五至十六》

【靜思小語】對人要寬待,於己要「堪忍」。

無常人間行經如常

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等人報告後,上人開示,慈濟人有明確的方向,篤定志向殷勤精進,在無常的人間「行經如常」;「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就是慈濟人的方向與力行的道路。

「靜思法脈是一股很精純的精神,守護方寸間的志向,不能有絲毫偏差。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只在方寸,端看能否對準方向、恆持志向,『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上人說,「慈濟宗門人間路」,慈濟四大志業在人間,不是一般的企業機構,不談營利,注重的是情─覺有情;慈濟宗門要用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在人間開四大志業的門,有慈善門、醫療門、教育門與人文門,這四大門開在同一個大空間,四大合一。大家會合在一起,待人要寬,凡事可以去繁就簡,但是要用心,把握時間做事。諸事都要許多人合力成就,所以要彼此感恩,互動和氣;人與人難免有意見不同之時,誠懇溝通過後,就不再放在心上、放在嘴邊,認定方向正確,就合力支持往前行。

上人再提起「粽串」的比喻,希望主管們合力做好法脈宗門的整合,釐清法脈的脈絡,綁好每一顆粽子,讓綁粽的繩子歸向總綱領,可以整串提起。雖然大家各自在不同的專業領域,都要融合靜思法脈精神,守持志向不偏差,才能讓法脈宗門世代傳續。若是無法堅守志向,總是向外不斷地追求,沒有照顧好根本,讓「粽子」的餡料流失了,只有一條條繩子也無用。大家都是法脈宗門的第一代,有責任為後世樹立清楚的法脈宗門綱領,將精神理念貫通於每一個志業體。

惜緣也要「惜源」

「這次行腳出門時,一上車就看見車上放了一朵牡丹花,一路搭車到各地慈濟道場,天天都看著它白天綻放、傍晚閉合,七月十五日到臺北,要改搭火車回花蓮以前,再看它一眼,這朵花已經凋謝。這就是生命的周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十八日,上人與文史處主管同仁談話,提到這次行腳時車上的牡丹花,花開花謝,不可抗拒,時間不會為了誰而停留分秒,所以既已決定要做的事,就要加緊把握時間,和合眾力完成。

「時間要抓緊,對人要寬待。天下事無法只靠一個人、少數人完成,必須要有很多人一起來做;但是人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就算在同一個場合聽到師父說同一段話,各人的理解和詮釋也不一樣,所以一起做事就要彼此善解與包容。」

上人教大家要惜緣也要「惜源」─珍惜精神之源;只要大家具有相同的精神理念,能夠把心力會合起來,慈濟志業就能夠長久發揮良能。所以無論自己在或不在,慈濟人、志業體主管與同仁一定都要合心,要照顧好「那一念」。

「舉手投足、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無不是業,是造善業或造惡業,取決於一念心─起善心就會說好話、做好事,假如心脫軌了,開口就是批評這個不好、那個不對,只有自己做得最好、最正確,其實是惹是生非,就會累積惡業、與人結惡緣。」上人希望大家時常回想投入慈濟的「那一念」,守護志願,培養好習慣─想好意、說好話、做好事,種善因、結善緣。

上人說,修行之難,難在心志不堅,容易隨著欲念偏離志向,從清淨的菩提心,又落入染著的凡夫心。有心修行,就要堪得起磨練,體會世間無常,卻能行經如常。

「沒有法脈,哪有宗門?若是靜思法脈的精神理念消失,慈濟志業也不過是做著慈善、醫療、教育和傳播工作的一般機構而已;唯有掌握住精神理念,才能發揮慈濟宗門的良能,達成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直至天下無災難的目標。」上人強調靜思法脈是鞏固慈濟宗門的精神主幹,中軸主幹鞏固,整體才能穩固。

希望大家恆持初心,有相同的志向,「為工作而生活」,而非為了生活不得已而投入這份工作;在人文志業體為法脈宗門留文史,這是一份神聖的工作,何況幾十年來龐大而豐富的慈濟歷史,是許多人用愛付出無所求而累積與成就的。

資料龐大、繁雜,整理文史需要耐煩的定力;與人共事、溝通,也要面對不同聲色習氣。上人與眾共勉,時時用「感恩」對待人,時時提醒自己要「堪忍」,心寬念純。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