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二一故事—組合屋 物命延續至今

慈濟大樹環保站,使用九二一希望工程學校用過的簡易教室板材,也保留當年學童創作的牆面彩繪。

當年的大愛村組合屋、希望工程學校援建時期的簡易教室, 如今舊屋新生,留下克難史蹟,物命生生不息。

當年的大愛村組合屋、希望工程學校援建時期的簡易教室, 如今舊屋新生,留下克難史蹟,物命生生不息。

走進高雄慈濟大樹環保站,映入眼簾的房舍景象,不只有白色的牆、黑色的鐵柱,還有映照童心的圖畫,孩子們在白牆上,畫了黃色的花朵、紫色的星星,以及屋頂立著十字架的教堂,儘管筆觸樸拙,卻隱隱然透露出對未來的希望與期待。

「我們建設環保站的時候,就是用九二一震災後簡易教室的材料,有的牆面整片都是學生畫的圖,到現在已經十七、八年了。」大樹環保志工張日風說。

自二○○二年開始,隨著九二一受災戶搬離、希望工程學校完工,慈濟當時援建各處組合屋、簡易教室就空了出來。這些房舍被志工細心拆除,恢復為建材;也沒有閒置,接續送往全臺各地,做為環保站等空間之用。

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大肚山上的慈濟東大園區,於二○○二年至二○一七年,園區內大多數房舍,如環保站、佛堂、講堂、廚房、餐廳、巧藝坊,都是由組合屋及簡易教室陸續重組而成。

「東大園區最初那幾年是用組合屋,而我們彰化到現在都還在用!」彰化慈濟環保志工施淑吟,細數還在使用回收組合屋的環保站:埔鹽、芳苑、花壇、慈濟彰化分會附近的福興,這些環保志工的樂活天地,不僅用回收的鋼材、板材遮風擋雨,就連腳底下踩的,也是二十年前志工前輩們揮汗、磨手皮鋪設的連鎖磚。「我們做資源回收,就是要有那種回收再利用,惜福愛物的精神啊!」施淑吟說明。

除了地緣較近的中、彰地區,組合屋也在北部和南部持續發揮功能。十一年前,士林區慈濟人黃慶發要建環保站,需要二、三十根「C型鋼」當梁柱,他就從組合屋的組件中挑選,「當時志工將門、牆、窗框連螺絲全部都拆回來,不會欠零件。」黃慶發讚歎道。

他找來具備鐵工專長的志工伙伴,經過一番拆、焊、鎖、裝的硬功夫後,為隱身在銀行大樓後方的石牌環保站,撐起了一方約三十坪大小的活動空間,發揮社區道場的功能,讓附近的老人家做回收活動手腳。

這些組合房舍的生命旅程,始自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因構造簡單施工快速,大多在當年年底就投入使用,作為住房與教室。依照原初設計概念,只是暫時安身的處所,能用上三年五載就算「夠本」了,但慈濟人不僅竭盡所能地延長它們的物命,一用二十年,也在無意中,保住了刻畫在這些房舍上的記憶痕跡。

當年執筆作畫的孩子如今已成青壯,不再是需要被照顧、被呵護的孩童;但他們在克難環境下畫成的作品,卻記錄了當年的傷痛與療癒,校園的毀滅與重生,以及全臺、全世界的愛心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