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災防災優先—科技加持 慈悲心路更安穩

慈濟志工模擬賑災動員,在慈濟防災情資網上輸入苗栗園區地址,以一公里為半徑劃定區域,即可顯示區域內的慈濟志工相關資訊及人數。(圖片提供/呂學正)

平常有準備,才能應對無預警的災害, 導入實用的新科技,提升勘災、救助的效率,也避免救人者成為被救者的窘境。

平常有準備,才能應對無預警的災害, 導入實用的新科技,提升勘災、救助的效率,也避免救人者成為被救者的窘境。

「平日只要有火災,我們馬上會去現場了解,包括動員了幾部消防車?人員情況怎麼樣?受傷的送往哪個醫院?然後啟動醫院訪視、致贈應急金,後續都有一定的做法。」談起志工防災、應災的運作,北區慈濟志工蔡明鴻表示,現在志工們以通訊軟體成立群組,一旦有災害,訊息很快傳給各區負責防災協調的志工,花蓮本會同步知曉。

應對火災、交通事故等局部性的無預警災害,有賴各地慈濟志工,對自身及社區周遭情況的覺察。而颱風、豪雨等氣象災害的戒備與防救,則是依照中央氣象局提供的天氣資訊,逐漸提升警戒層級,並展開對應的防備。

「海上颱風警報一發布,我們就啟動防災協調的關懷網,確認成員都可以到位;再來要告知社區,像會所、環保站開始備災、堆沙包。還有一項是協助照顧戶或是獨居長者備災。比如他住在河邊、山上,我們就會去問,你們家有沒有問題?有沒有物資需要我們補充?」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災防組組長呂學正進一步說明,慈濟人在颱風來襲之前訪視照顧戶,重點在於提醒他們注意防災;災害危險區居民撤離工作,則是政府的權責,必要時也只有政府單位可以動用公權力強制撤離。

「但民眾逃難、撤離,一定會很慌張,擔心自家有沒有被損壞?可能生活用品、提款卡都沒帶出來。慈濟志工就到收容中心去安頓他們的心情,致贈物資、應急金,這才是我們慈濟在做的事情。」

從九二一大地震、莫拉克風災、蘇迪勒風災,以及兩次「○二○六地震」,慈濟志工都以有組織、有系統、有紀律的團隊,投入各項急難救助。而當災難規模太大,災區志工人數不足以應對時,由資深志工主導的防災協調團隊,也會妥善安排交通、物流,協助平安的人走入災區支援受災的鄉親。

慈濟志工在中壢園區練習操作無人飛行器。相較於地面目視勘災,使用無人機空拍可快速掌握大面積的災情,大幅提高勘災效率與安全性。(攝影/王鳳嬌)

慈濟與健行科技大學合作,開設無人飛行載具勘災與資料處理研習營,志工在專業師資指導下,練習將空拍影像套疊,製成勘災用的3D立體圖像。(攝影/溫巧好)

無人飛行器,空中勘災

長達數十年的災害救助紀錄,無數次的陪伴膚慰,讓慈濟人藍天白雲的形象,成為安心、可信賴的象徵。然而要圓滿救助、賑災的行動並不容易,負責勘災及指揮協調的志工,得先確實掌握災況,讓得之不易的愛心資源發揮最大效能,並確保所有人的安全。而進入災情尚未平復的地方勘查,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事。

「有一次颱風過後,我們進到新竹的尖石鄉後山勘災,那個地方的路經常坍方,我們走在一個路段,發現前面開始堵車,果不其然道路坍方了。過不久又聽到,後面也坍了!前沒有進路,後沒有退路,就被困在山路上!」呂學正談起那段兩小時的受困經驗仍心有餘悸。

而資深志工羅美珠則是為受災居民的需求與志工的安全陷入兩難:「就像二○一五年蘇迪勒颱風,因為土石流路還不通,慈濟志工先在烏來鄉龜山里打掃了四天。當我進入老街勘查時,山上的居民很激動,問慈濟人怎麼還不上來?」

慈濟人當然不會遺忘困在山上的人,新北市政府也希望志工們能趕快進去,與國軍一起「收復」老街。可是一旦展開清理行動,老街所在的狹窄谷地,將湧入上千名志工,這一大群人的安全不容輕忽。志工三度勘災後討論,確定情況後展開清掃,「唯一條件是不能下大雨。要讓大家安心、放心、安全。」

有鑑於勘災之路,經常被山崩、坍方、淹水阻礙,甚至危及勘災人員安全,慈濟與健行科技大學「應用空間資訊系」合作,開設「無人飛行載具勘災與資料處理研習營」,招訓有興趣、發心的志工,養成空拍及製作3D立體圖像的技能,以應用於勘災任務。

「我們用微型的四軸飛行器,飛行距離在七公里以內。是比較小範圍內勘災的應用。」應用空間資訊系黎驥文主任表示,勘災團隊想要了解的災害情形,如地震後建築物的損失,或淹水後受災的區域,甚至救災場址的規畫,可運用無人飛行器搭配「3D建模」技術。「二○一八年○二○六花蓮地震的時候,我們有個飛行隊剛好在花蓮,也參與了救難任務,提供消防署及時的勘災資料。」

3D建模技術,能把無人機拍回來的俯視、側視等多角度影像合成立體圖像,更具體地呈現倒塌建築物、崩塌地點的樣貌,並且讓觀看的人以自己所需的視角,更清楚地觀察重要部位,對救難及勘災人員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慈濟與健行科大自二○一七年七月展開合作,迄今已培訓超過五十名具備飛行及3D製圖能力的志工,這些「飛手」平日擔任真善美志工,承擔社區活動的空拍勤務,一旦有災情,就化身「調查兵團」,操作無人機為勘災、賑災團隊探路。好比臺南區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黃威然,就在二○一八年臺南八二三熱帶低壓水災時發揮空拍勘災的技能。

「當地民眾跟我們講應該過不去,因為要經過的兩個村莊都在淹水。」黃威然表示,研習營教的視距外空拍技巧,讓志工克服交通阻斷,確認兩公里外的村落淹水災況。志工們所用的無人飛行器都是自己所購買,而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因應二○二○年實施的《民航法》新規定,好好讀學科、練術科,以便順利考取「駕照」。

「從明年度開始,要執行這些任務都必須要有操作證,我們就要重新訓練志工去取得操作證。」黎主任補充道。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右二),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左二),代表雙方機構簽約,慈善與災防科技的整合,可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攝影/顏福江)

大數據平臺,減災避災

除了在天上「嗡嗡嗡」拍到西、拍到東的無人機,慈濟也在二○一九年開了另一只「天眼」。今年四月十六日,慈濟基金會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於新店靜思堂簽署了「災防科技合作協議」,雙方合作研發的「慈濟防災情資網」也正式發表。

「很重要一點就是,它是即時的資訊,下雨、淹水、颱風的路徑,包括地震的主震、餘震資訊都是即時,我們利用大數據平臺還有運算的系統,把它全部建置在科技部提供的三臺超級電腦裏。」

國家災防中心陳宏宇主任表示,這套系統背後的雄厚資料庫,是過去十年來,災防中心整合全國各部會、產學研各界所有研究成果而成的結晶。以臺灣經常遇到的颱風為例,災防中心已將過去五、六十年來的颱風資料,及所有的災害資料分析完畢、建置資料庫,用過去的經驗推測未來,可以提供減災避災最好的參考資訊。

而防救災人員關注的雨量測報方面,這套系統也可提供即時的雨量資訊,細到各縣市及外島,每隔一小時、三小時、六小時雨量資料,還有淹水的範圍,都可以清楚地呈現。

「我們的災害情資網受到世界各國的注目,東南亞國家都要我們幫他們建置。」陳主任對中心的研發成果相當有信心,也希望這些資訊可以全民共享:「真正在前線的,就是像慈濟的師兄師姊,這些資訊應該提供給所有的防災夥伴。」

特地為慈濟人打造的「慈濟防災情資網」,除了呈現即時的災情地圖外,也能讓盯著螢幕的防救災協調志工,快速掌握受災區域內細部資訊。

以地震救助為例,如果要知道震央附近,慈濟照顧戶的分布情況,或是救災指揮中心附近,有多少慈濟志工,只要劃定一個半徑範圍,他們的居住地址就會形成地圖上一個個點,勘災人員就能很快掌握,在距離震央一公里或三公里的範圍內,有幾家是慈濟照顧戶?他們居住在哪幾條街上?受災情況大概如何?

而淹水區域則是不規則形狀,但經由電腦解算,也能呈現淹水深度、面積、周遭道路狀況等重要資訊,志工若能先期掌握這些狀況,就能避免誤入深水區發生危險。

對於防災情資網的安全與效率,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轉達了證嚴上人的肯定之意:「很多第一線志工,都是衝鋒陷陣,不顧身命,也是上人最擔心的事情。上人不願意犧牲任何一個人去救另外一個人,所以對這個資訊平臺的運用,不管是大數據還是實體的運用,上人非常重視。」

有這些新科技加持,能保障志工賑災時的安全性,更能節省勘災的時間,降低風險,從而投入更多精力,去落實「只有人能做的」膚慰與關懷工作,也讓每一顆受災的心,能在災後獲得安住。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