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至二十日 致富之道

7.19~20《農六月‧十七至十八》

【靜思小語】不浪費、少消費,也是致富之道;進一步能布施行善,就是最懂花錢的人。

從現在料想未來

十九日,黃思賢師兄、顏博文執行長、林碧玉副總及宗教處同仁報告莫三比克慈善、教育援建案之工作要點及出團名單。上人對大家說,這次出團的團員要堪得起磨練,走到廣大的範圍,確實了解伊代風災災區居民的分布,以及孩童人數及年齡,才能規畫建屋、建校。

看到他們提供的地圖,就能理解住戶都很分散。雖說每一個地區的每一所學校,動輒就有四、五千名學生,也要知道這四、五千個孩子來自哪些村莊,範圍有多廣。低年級的孩子體力有限,上學能走幾公里路?就算是小學高年級或是中學的孩子,也希望可以讓他們安心就學,或許可以在建校的同時也建宿舍。

慈濟很有心、很用心要為受災人付出,當地政府也願意撥出土地讓慈濟援建。上人教大家在規畫援建時,要從現在料想未來,期待能讓世代貧苦的人徹底轉變苦難人生;住宅不要集中建蓋,但是要有村落感,預留將來都市發展的空間。

若依當地的居住習慣,小坪數的住宅可以讓孤老無依者、人口少的家庭居住,若是孩子眾多或是親友共居的家庭,可以規畫建設較大的住宅。雖然目前當地居民主要以務農、打零工維生,但若將來政府有發展市鎮的計畫,居民的工作更多元;有一個聚落型的住宅區,預留道路空間,居民也可以在自家門口擺攤經商,或運用住家空間從事足以維生的工作。

「現階段援建住宅,主要是讓他們安身,有安全穩固的房屋可住,雖然生活還是窮,房屋也不大,不過他們能夠照過去的生活方式『安貧』度日;將來政府要發展市鎮,在我們預留的空間鋪設道路,鄰近街道的房屋就可以開店,居民的生活改善,有希望轉貧為富。」

目前已經有十八位來自首都的本土志工,願意遷居貝拉災區,帶動當地居民,上人指示要讓這群志工在新環境安定下來,還要有慈濟人可以到當地引導他們一段長時間。願意遠赴莫三比克帶動的慈濟人,首要考量身體健康狀況可以負擔,再者要能夠吃苦;有家庭的人要有家人的支持,若是像清修士沒有家庭負累,更能安心發揮良能。

上人表示,慈濟集合大眾的愛心,為他們設想周全,所要建蓋的是一個有發展性的村落,也是一次歷史性的慈善援建;因此,人文記錄更加重要,希望能有自願承擔使命的人文志業同仁投入,到東非為慈濟援建工程做採訪,總有圓滿任務之時,然而所留下的是永恆的歷史足跡。

身體力行寫歷史

二十日,無錫潘霄燕、朱曉霞師姊、高長聖師兄等人返回精舍,報告無錫精進課程、助學、社區環保推廣的成果。上人讚歎無錫慈濟人以真誠之心全然付出,將環保、慈善、教育做得很好,連行動不便、身心封閉的人,也在慈濟人長期陪伴與鼓勵之下,站起來、走出去,翻轉手心成為助人的人,讓見聞者都非常感動!

「慈濟最寶貴的價值,在於身體力行,用實際的作為,隨著時間寫下歷史,而且有人可以作見證。你們是師父的弟子,而且與師父貼心,有很充足的能量,尤其是環保,在短短四年做出顯著成果,受到政府肯定。」

環保教育讓大家懂得珍惜物命,少丟、不浪費,就能減少垃圾量。「要做到不浪費,就是少消費,這也是致富之道。賺錢不容易,賺到了錢也要懂得如何使用;除了生活所需的日常開銷,多餘的能夠布施行善,這是最懂得花錢的人。常常說『富人一餐飯,窮人半年糧』,並不是非捐多少錢不可,只要將不必要的花費節省下來做慈善,點點滴滴的累積,也能成為一股大力量,可以讓許多貧苦人安穩度日。」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