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緣藏在細節裏

問:

小孩在幼兒園時人際關係不錯,可是到了小學後,老師反應孩子容易生氣、與同學發生衝突,甚至要請輔導室老師協助。為什麼小孩有這麼大的變化?

答:鄰居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只生了一個女兒,小女孩很害羞,看到鄰居就躲到父母背後。小女孩的媽媽擔心她會因為人際關係受到排擠,三歲時就把她送到幼兒園過團體生活;剛開始,會聽到小女孩不想上學的抗議聲,過了三個月,就聽到她嘰嘰喳喳地分享學校的趣事,也會看到她去鄰居家找同學玩耍。她變得喜歡交朋友,喜歡和別人分享。

現代社會少子化,有些小家庭也只有一個孩子,生活中缺少手足互動,如果再加上沒有同齡者往來的經驗,要形成好的人際關係更是不容易。要如何幫助獨生子女適應各個成長階段的人際關係?是父母的一大功課。

出類拔萃的關鍵
學會感恩與分享

跟我一起運動的一位阿嬤,分享她陪伴孫子的重點:「我告訴孫子,學校成績維持中等就好,但一定要學會感恩與分享。」阿嬤接著說:「因為人生中會遇到許多困難,當我們平時跟別人有好的互動,遇到困難,那些人會願意伸手來幫助你。」阿嬤是個有智慧的教育者,因為教育專家黃美鴻女士也這麼說:「學會和別人互動,懂得溝通協調,才是讓孩子出類拔萃的關鍵。」

每天讓孩子學會說:「請、謝謝、對不起、麻煩您」,這些雖然都是小細節,卻也是培養人際關係的要項,缺一不可。家長也可以在家中建立分享、合作的常規,例如透過桌遊來培養,有些遊戲需要合作才能完成任務,輪流與等待的概念也可以從中訓練。

獨生子女最缺乏的就是分享、輪流與合作,當他們學會這些,人際關係就會有明顯的進步。

同理他人的感受
被拒絕也沒關係

當老師反應小孩容易生氣、與同學發生衝突時,父母一定要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再加以引導。例如孩子說:「我的好朋友下課都跟別人玩,不跟我玩,所以我很生氣、很難過。」父母可以試著引導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一起想:你的好朋友那時候可能想溜滑梯,不想盪鞦韆;你的好朋友可能想和別人一起看書,不想出去玩……

整個引導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了解被拒絕是很正常的經驗,有時候「被拒絕並不代表自己不好」。當孩子具備這種觀念時,會有比較高的自我價值。

現代生活已不可缺電腦和手機,甚至有些父母使用手機通訊軟體和孩子溝通、互動;孩子缺乏面對面的練習,當然學不會與他人溝通、交流、分享,更不要說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們教孩子用真誠與感恩的心跟別人互動,要學會分享但不是討好,只要多用心為別人著想,自然會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生活中就會有許多知音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