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來之不易 涓滴皆辛苦

(攝影/蕭耀華)

臺灣降雨量高於世界平均值,但因地形和降雨月份集中,
雨水無法被有效儲存,看似不缺水但有缺水風險。
自來水得來不易,並非取之不盡,
期待大家將節水意識及習慣融入生活,讓有水的幸福,長長久久。

臺灣降雨量高於世界平均值,但因地形和降雨月份集中,雨水無法被有效儲存,看似不缺水但有缺水風險。
自來水得來不易,並非取之不盡,期待大家將節水意識及習慣融入生活,讓有水的幸福,長長久久。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一項就是「潔淨水與衛生」,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喝到安全衛生的飲用水。不安全的水源與缺乏基本公共衛生設施,會導致疾病,每年因此致死的人數甚至超過暴力事件和戰爭。對於衛生條件惡劣地區的人民來說,潔淨的水源是「活下去」的基本條件之一。

提供淨水,可以大幅改善健康和衛生問題,好比一九五○、六○年代,嘉義、臺南沿海出現很多「烏腳病」案例。原因就是當地居民長期飲用含砷量高的井水,導致血管病變,肢體發黑壞死,最後不得不截肢。改用乾淨的自來水後,烏腳病的新增案例就大幅減少,最終完全消失。

淨水處理是我們的專業,當慈濟詢問如何在海外受災區域解決居民的用水問題時,我們雖然無法直接到災區,但可以提供技術協助。台灣自來水公司和慈濟簽訂合作協定,提供淨水處理技術,支援志工去援外。

不同的水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去年,我們指導慈濟在慈濟苗栗園區打造慢濾池,實際運作。這種設備的操作維護相對簡單,臺灣在日治時代,甚至光復初期的公共給水,幾乎都是用慢濾系統。它可就地取材,用混凝土、磚塊蓋起來,內部鋪砂石,水過濾以後,出來就是乾淨的。

慢濾池技術由慈濟提供給莫三比克志工去做淨水,這是台水首次實質技術輸出的援外案例,也是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潔淨水與衛生」項目的積極實踐。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合作,讓自然慢濾工法能夠在非洲等地區獲得應用,造福更多居民。

臺灣的產業及民生用水極度仰賴水庫儲水調節。但建新水庫困難重重,既有水庫又大多嚴重淤積,水資源的開發與保存更為不易。(攝影/黃筱哲)

打開水龍頭水量不超過筷子粗細,洗手、洗碗可以節省一公升以上的水。生活中許多小動作可有效節水。(攝影/黃筱哲)

臺灣人用水量高於世界平均

在臺灣,我們的水資源現狀如何呢?從淨水處理到送水給家戶,是自來水公司的權責,目前全臺自來水供水管線普及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五;還沒有接管的家戶,大多位在比較偏遠的地區,我們跟水利署合作,在這些地方建立簡易的自來水系統,讓民眾能使用乾淨的水源。

穩定供水是我們的天職,用戶們也期待每天打開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是乾淨且水量充足。可是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更頻繁的乾旱和暴雨,加劇水資源供應的不穩定性。臺灣的降雨量雖然高於世界平均值,但因山高水急的地理特性,加上降雨集中於短期,雨水無法被有效儲存,形成「看似不缺水但有缺水風險」的矛盾局面。

現在建設新水庫很困難,產業用水量又增加,因此台水近年來致力於水資源跨區調度、開發伏流水、推動海水淡化、建置防災及備援水井、降低漏水率等措施。在民眾享有便利用水的背後,同仁們默默付出了許多努力。

好比淨水場有很多人輪班,維持二十四小時的運作,把處理好的淨水透過管網送到各家戶去。但輸水管線可能因為老化、車輛輾壓或地震等影響而漏水,就要由檢漏人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到路上,利用地面麥克風捕捉地下漏水聲音。

我們把這些聲音收集起來輸入電腦,用大數據比對,判讀聽到的聲音到底是不是真的漏水。有了這項技術,就不一定要很有經驗的人才可以做檢漏,可是還是要有人實地去檢查。如果遇到地震或其他緊急破管事件,檢漏人員就必須日夜顛倒,犧牲休息或陪伴家人的時間,專案支援數天甚至數週,對身體與心理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例如傍晚六、七點,有人通報哪一條路的管線破了,淨水場就要關閉制水閥,數千上萬戶可能就停水了!修漏人員得徹夜搶修以恢復供水,並且限時恢復道路平整,不能拖延到白天。

自來水從業人員的工作,往往在民眾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就像管線埋在地底,別人看不到。大家堅守崗位,無論風雨或震災,日夜不停地完成供水或搶修任務,以確保千萬家庭的用水。

根據國際水協會的調查,臺灣家戶平均水價為每立方公尺九點二四元,在三十九個統計國家中位居第二低。而臺灣民眾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為世界平均值兩倍多,達兩百八十七公升!

所以我們希望國人能理解,水得來不易,並非取之不盡,不論個人、家庭或產業,都有節水著力之處。當水龍頭流出清水,背後有許多的辛苦,期待大家將節水意識及習慣融入生活,讓有水的幸福,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