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愛人才會被愛

8.19《農七月‧十六》

【靜思小語】有愛還要有情,愛是清淨無私的大愛,情是讓人感受到慈悲與真誠。

感恩與尊重資深慈濟人

常住師父與清修士黃思浩等人報告法親關懷方向,上人教大家用感恩心關懷年長、資深的慈濟人,有些人或許老邁衰弱,難以出門走動,又少有子孫後輩在家陪伴與照顧,很需要法親時常關心與互動。

「早期慈濟委員幾乎每天走在街頭巷尾,為慈濟勸募,自掏腰包坐車、買伴手禮去拜訪會員。那時候要招會員不容易,他們還能一路陪伴會員成為受證委員,現在有許多慈濟委員就是被陪伴出來的,真的要感恩資深委員的付出;你們也是在師父陪伴下成長的,現在換你們要陪伴人成長。」

「慈濟已經走過五十八年了,有些資深慈濟人的年齡比我大,或與我差不多,他們從開始直到現在,不要說投入多少力量,只說那念心沒有斷,就很值得感恩、很值得恭敬。」上人教導大家要用感恩、尊重、愛待人,何況是這群資深的年長慈濟人;感恩、尊重、愛要從心發揮出來,行進、說話都離不開這分精神。就如大家平時與人擦身而過,彼此打個招呼、關心問候,也會讓人有所感受。

上人指出,修行者最重要就是這一分愛,這分愛包含慈悲喜捨,無分年齡長幼,都同樣愛護與關懷;有愛還要有情,見面互動,多問候幾句,把情牽起來。拉長情、擴大愛,才能廣度眾生;菩薩這分覺有情的長情要表達出來,讓人感受到慈愛,用慈悲與愛的形象及態度貼近眾生,讓人接受道理,得法受用。

「有的人講話如切菜,雖然說的話很有道理,但是言語鋒利會傷人心。眾生根機各不相同,我們要用愛應機設教,沒有得失心,不會從任何人身上要求自我利益。要記得,修行就要改變過去不好的習氣,而且是現在就要改過來。期待大家用心修行,自利利他─與人互動時和顏悅色,讓人感受到修行者的修養,這是修行自利;而我們的道場要行菩薩道,所以自利還要利他,要與人結好緣,才有力量救度眾生、利益眾生。」

上人說,凡夫眾生久受無明煩惱糾纏,要如何輔導?無緣不能度;但是過去無緣,現在有機會遇到,就要結善緣,來生就有度化的因緣。「要相信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緣,修行方向要直,一點都不能偏,修行的念頭一如初心。有人說自己是看到師父起歡喜心而來修行,不為其他;看到師父就歡喜,這就是緣。有緣人知道師父要做什麼事,就全然護持,這就是他們的方向。而我盤點自己,也很感恩自己,因為我的方向都沒有偏差,覺得很有價值,慶幸自己當年發那一念善心、愛心,身體力行走過來,才會有今天的慈濟。」

「這條路當然不好走,即使遭遇逆境,我還是感恩,就這樣從克難中起步,到現在化為開闊的道場。大家既來之則安之,而且要很慶幸,就如師父感恩自己開頭那一念間沒有偏差,你們要慶幸自己發心修行,來到這個菩薩道場,不求自己享受,所做皆利於他人、利益社會。」

招呼慈濟人回社區的家

上人說,從靜思精舍到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在各個領域因應社會所需而發揮良能,幾十年來真的為臺灣社會注入一股安定的力量;除了委員、慈誠,包括教聯會、人醫會等功能團體,都在臺灣各地發揮救苦救難、淨化人心的菩薩良能。「我們要珍惜這些菩薩,因為珍惜,所以很自然會感恩、尊重、愛;我們還要讓年輕一輩知道,過去的中老年人如何為社會付出,讓社會安定。」

行菩薩道要走入人群,面對習氣各不相同的眾生,上人期勉大家不斷啟動慈悲利他的腦神經細胞,思想方向都是利他的好心念,身體行動都要做好事,加深慈悲利他的意識,生生世世利益眾生、度化眾生。

慈濟在人間,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地區的民眾接受過慈濟的人道關懷或幫助,六十多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而臺灣是慈濟的發祥地,大家在法脈與宗門的中心,要時常關懷海內外的法親,或是前往各地慈濟道場與志工們互動,將大家的心力凝聚起來;無論過去認識或不認識,經由真誠的關心,傳達師父的關心與勉勵,把眾生緣牽緊、拉近。

言及常住師父出門是代表自己對慈濟志工傳達真誠關心,並且呼喚大家多到社區道場,彼此互動熟悉,上人指出,安排時間讓社區裏的志工共聚在社區道場,也可以讓當區法親互動,平時能夠多聯絡,人間菩薩彼此關心,感情更緊密;當區有年長體弱的志工需要協助,法親就能及時去幫忙。「靜思堂、聯絡處、環保站等社區慈濟道場,就是慈濟人的家;我們有一個家在社區裏,有人招呼大家回來這個家,相互聯絡感情,情就牽得起來。」

「我們要度眾生,就要應機,若是時機用錯,或者是地點用錯,而且彼此沒有特殊的因緣,都不對機,無法讓人接受。過去有結好緣,且生生世世不斷累積,才能在此生相見歡喜,得到大家的尊重與愛。所以你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要抱著感恩心,還要用尊重與真誠的愛,學習常不輕菩薩,即使被討厭、被人打罵,他還是閃開攻擊,回過頭來向人敬禮,表示自己不輕視對方,因為人人將來都會成佛。」

上人教導大家,想要被愛,就要先愛人,這分愛是清淨無私的大愛,也就是覺有情;沒有愛就沒有情,但是有愛還要有覺悟的長情。修行是從「學」到「覺」,大家都還在「學地」,要抱著清淨赤子心學習,同時牽引懵懂的眾生,適應他們的根機,教他們跟著一起做事,從做中學、學中覺。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