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至二十二日 要弘法才能利生

8.20~22《農七月‧十七至十九》

【靜思小語】以真實的人間影像深入說法,引導人人見苦知福付出愛心,是媒體應盡的良能。

把法親「箍」好

八月二十日,臺中大甲洪萬得、清水王衍基師兄等人向上人請安,上人叮嚀大家要守護並傳承慈濟精神,否則只有現在這一代的慈濟人很認真,將來無以為繼。大家關心師父的身體,其實師父更希望大家把法親「箍」好,讓慈濟精神延續下去,照顧好慈濟慧命,比照顧師父的生命更重要。

「你們所在的港區,包括大甲、清水、沙鹿,與師父的家鄉是同一個區域,所以你們應該做得比其他地區更踏實。你們說不會讓師父漏氣,其實你們是延續自己的精神法脈與血統;對師父而言,慈濟就是法脈;對你的子孫來說,就是從你開始做慈濟,以善傳家,傳精神理念,讓善法在人間。」

慶幸最初那一念

近四十位桃園慈濟人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上人對師兄師姊們說:「人間有愛才有希望,否則這一條人間路很坎坷;心中有愛,而且心中有法,有心造福人間,人間才會美。」

「師父年輕的時候,因為父親突然往生,會想到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其實分析起來,一切都在變化中,包括生命也在變化中,所以感覺到無樂趣,沒什麼值得歡喜的。哪怕再幸福的家庭,有掌家權的婦女,也只是提一個菜籃去買菜;家境好一點的能僱傭人,自己享受,不用做事,但也只是這樣而已。」

「看到幫傭的人,年紀大了還是要出來工作,很不捨。那時對人生就會有一種憐憫,感受到人生無常,也想要幫助人;而後動念出家,希望深入了解佛法,將佛法廣傳於人間,弘法利生。體會無常,就能放下執著,一切都能奉獻;若無法放下,就無法奉獻。故而離開家庭,不要有小家庭的牽掛,才有辦法為人間而奉獻。」上人表示,回顧過去,經常慶幸自己當時起了出家修行的一念心,選擇對的事,做就對了,從起步一直走到現在,方向沒有偏差,今天才有遍及國際的慈濟志業,救助受苦受難的人。

上人說,慈濟在全球幫助人,受助人數比助人者多了幾百倍。所以說只要發一念心,起於行動,和志同道合的人會合起來,就可以發揮大力量,幫助更多世間苦難人。

「各位都有這一念心,要把握時間,在任何一個空間,只要有緣幫助得到,我們就去做有益人間的好事。看看師父,創立慈濟的時候,只能在花蓮的小小範圍做慈善,現在慈濟的人道援助或關懷,已經擴及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地區。期待大家持續精進,不要想:這些事,自己有做、沒做都沒關係。我們不做確實沒有關係,不過既然已經有這麼充足的因緣,若沒有做,是我們的損失。」

在座大多是受證許久的資深慈濟人,上人勉勵師兄師姊們,發心如初,要提起剛投入時的熱情,說慈濟、做慈濟,路才走得穩,人生方向才不會偏差。並非為了募款,是為了造福人群,讓人人有因、有緣,共同造福。

「最早期的『五毛錢』,現在再加以運用,點滴不斷,積少成多,也養成人人發善心、做善事的好習慣。有的人即使零錢、銅板掉在地上也懶得彎腰去撿;我們就要推動惜福、造福,不輕視點滴力量。希望大家用心造福人群,只有自己發願還不夠,要帶動人人發心立願行善造福。」

糧食危機已浮現

八月二十一日,慈濟大學USR計畫暨永續發展辦公室江允智主任分享,劉威忠老師、耿念慈老師報告慈善農業理念與未來發展。上人回應,現在還有許多國家面臨糧食缺乏問題,而且困苦的人很多,總是想著可以如何因應他們的需要而及時幫助。期待大家共同一心,科技與農業要結合力量,朝此方向積極推動,這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我很急著要幫助飢餓貧苦的人,他們迫切需要糧食的支援、營養的補充,要盡量輕便,可以趕快送到他們手中。教育志業已經有這樣的團隊在研發,需要相關單位配合以達成救助苦難的目標。」上人說,慈濟的國際慈善工作,經常發放米糧,若有更好的營養補充方式及研發成品,可以同時運用。

如今,地球上的糧食危機已經浮現,上人期盼志業體在農耕方法以及營養食品研發方面,可以發揮作用,緩解危機。慈濟做這些事不是為了營利,慈濟是慈善機構、人道團體,且現在因緣成熟,可以會合各方面的力量做到,請大家積極討論並快速進行。

媒體為大眾說法

八月二十二日,上人與人文志業主管談到辛巴威朱金財師兄發願為貧苦乾旱村落開鑿五千口井,目前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口井,湧出清水為居民帶來希望生機。

「在辛巴威,朱居士可以說是憑一己之力做慈濟,我真的很感動!他長期供餐給當地孩子,將近十年,志工分別在五十二個地點供餐,可以讓一萬六千人飽餐一頓,其中孩子會把食物拿回家,是全家人吃。人文志業不只要做新聞披露,要有完整的紀錄。」上人說,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飢餓苦難中,若非親自走到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實在難以想像,竟然有如此困苦的人生。

生來富裕,物資不虞匱乏的人,可能會將享受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恣意浪費,上人遂言,人文志業要將人間的苦相展露在大眾面前,讓人見苦知福,呼籲人人發揮愛心,宣傳「竹筒歲月」的精神與方法,引導大眾每天發善念、能喜捨,付出點滴少許零錢,與大家的愛心匯聚起來,就能幫助飢餓苦難人。此外,推動素食也是弘揚護生、愛地球的法;要弘法,才能夠利生,所以人文志業要發揮媒體傳播的良能,為大眾說法,而且要用現實的人間影像深入說法。

人文志業顧問林天來提問,上人幾十年來做這麼多事,都不會累嗎?上人回答:「因為所做的都是我的心願,慈濟就是我的生命;回顧這一生,我覺得很安慰、很有價值。從年輕時起一個念頭,就走上修行的道路,創立慈濟時也很孤單,沒有人也沒有力,到底如何走過來?就是有心、有願。我感恩佛陀的教育,認為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若沒有發心,佛陀的法再好,也沒有用。」

「佛法教人行善在人間,我就是盡這念心,為佛教;為眾生,不忍眾生受苦難,有這麼多人受苦,我們若能呼籲大家合力來救助,可以幫助很多人。『為佛教,為眾生』,我只有這樣的觀念;再來就要靠我與大家的因緣,人人都有善念,也想要做善事,但是不知如何做,而我開始對人說要做慈善,大家就很願意聽,且他們都很愛護師父,不捨師父這麼辛苦,所以來幫助師父。所以我也很感恩自己,若沒有我發一念心,就沒有今天的慈濟。」

林天來顧問再請示上人,現在還有什麼心願?上人說:「我的願還沒有完成,最大的心願是天下平安,人人共行菩薩道;全球人口超過八十億,所以還有很多人要度,要靠大愛臺發揮弘法的力量,而大愛臺要弘法利生,就要靠所有的主管同仁共同一心去做到。」

莫忘起步的孤單

上人於教育志策會開示,將近六十年來,投入慈濟的人數增多,關懷援助的範圍與人數也愈來愈多。但是大家不要忘記從「五毛錢」起步時的孤單、力弱,有當時的起步,才能有現在這麼多人間菩薩,共同做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走過的足跡要好好盤點,每一步都很有價值,所走的路就是慈濟路,也是「為佛教」開拓的大直道。

慈濟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佛教,為眾生」。上人說,雖然慈濟沒有特別強調佛教,但皆以行動落實佛教精神;隨著時間過去,大眾都能見證慈濟是國際性的佛教團體。同理,慈濟教育也受到重視,慈濟學校的同學們到海外交流、機構關懷,儀表談吐有禮節,團體整齊有序,真誠善行都在弘揚臺灣慈濟的教育。

「大家看見來自臺灣的孩子,有規矩、有禮貌,形象乾淨亮麗,將感恩、尊重、愛表達出來。」上人說,個人的修養從言談舉止展現,而良好的團體形象必然吸引關注,讓人想要了解,也可進一步接引人。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