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提供/菲律賓分會)
三十年前,菲律賓慈濟志業萌芽,迄今舉辦兩百多次大型義診,助學一萬三千位貧困生;第一座永久屋大愛村今年七月啟用,同時提供義診,二十九年前參加首場義診的多位外科醫師依舊在列,寶刀未老,愛心恆在。
俯瞰千島之國菲律賓,飛機緩緩降落首都馬尼拉;對這個國家的想像,不是能安心自在邁開腳步之感。在大眾運輸條件差、社會治安不佳等現實環境中,慈濟人在菲律賓,依然勇敢、揮汗耕耘了三十年之久,時至今日,已為無數貧苦人士帶來幸福氣象。
我們隨志工團隊來到萊特省(Leyte)採訪,岸邊風平浪靜,難以想像十年前的十一月,海燕颱風掀起滔天巨浪,造成四百萬人無家可歸,重磅貨輪被沖進東部的獨魯萬(Tacloban)市區。全球慈濟志工集力救援,帶領以工代賑復原災區,更在重災區帕洛市(Palo)援建大愛村。當年兩百戶簡易屋,隨著人口流動,而今改建為六十戶永久屋,就在今年七月啟用。
志工呂騰波、呂紅濤兄妹檔齊心投入營運,舟車勞頓、出資出力;呂騰波說,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楊國英的心願,就是想在海燕風災十周年、菲律賓慈濟三十周年這個里程碑完工;考量氣候變遷等因素,無論地基深度或鋼筋標準,施工品質都能抵禦未來風雨。
就像家裏辦喜事,馬尼拉慈濟人為居民布置新居,為交屋日所有嘉賓精心備餐;香積總鋪師、慈濟志工呂麗卿,三十年來勤儉「持家」、就地取材,「用紅毛丹當桌飾,當地有什麼,我就用什麼來布置。」掌廚的團隊,不少是當年海燕受災戶,這幾年培訓為志工,主動來幫忙。林慧菱回憶:「爸媽家水淹到二樓,是慈濟幫助我們,家園才能復原。」負責烘焙區的洪米安說:「我們的家、車廠全毀,也是從那時開始來幫忙,成為慈濟志工和職工。」
慈濟在菲律賓第一座永久屋村落,一點五公頃包括中央廚房、職訓中心,陸續還會有幼兒園、活動中心。不少住戶兒孫滿堂,六十歲的卡瑪莉塔說:「我們家有八人,年輕人在這裏接受職訓,好幾個小孫子以後能就近上幼兒園。」
鄰近大愛村的橋梁當年因風災而斷毀,步行到最近的阿拉多小學要一個多小時;志工修建「大愛之橋」,讓孩子們上學路程能節省一半時間。
大愛村從動土到交屋,歷時近一年半,帕洛市長雷梅迪奧斯‧佩蒂拉(Mayor Remedios Petilla)見證歷史一刻,「慈濟援助帕洛長達十年,我承諾,會致力為人民的新生活努力。」楊國英也掩不住激動,從與政府協商土地到建築設計走過種種不易,「付出無所求,只希望受災者有個能長久安生的地方。」
帕洛大愛村有六十戶永久屋,並增設中央廚房、職訓中心及幼兒園等公共空間。(相片提供/菲律賓分會)
義診沒有「最後一次」
帕洛大愛村村民安住,遠道而來的志工們總算能安心;交屋當天,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同步於萊特省展開第兩百六十五次大型義診。盤點菲律賓義診人數、重症之多,在全球慈濟場次最為罕見,可說菲律賓慈濟志業是從醫療而蓬勃。
回首一九九五年第一次義診,從馬尼拉到碧瑤(Baguio)車程約四到六小時,志工借用碧瑤獅子會所為診間和手術室,沒有病床,連器材都是借來的,四天為一百七十三位貧病者手術。外科醫師柯賢智說:「第一次義診,什麼都沒有,很大膽!」手術完成後,醫師們親手抱著孩子、扛起擔架,如釋重負。
但「第一次」義診差點成了「最後一次」。菲律賓分會首任執行長林小正說,中華崇仁醫院會擔心:「如果有醫療糾紛,人家不會找慈濟,會找醫院!」但林小正並未就此放棄,積極奔走,「事在人為啊!義診找來的都是主治醫師,助手也是主治醫師,手伸過來就知道要什麼器械,速度快、默契很好,所以變成全菲律賓陣容最堅強的一支醫療隊。」
義診從此每年展開數次,「第一次只有外科,等待醫師手術完,我就看星星、看月亮,發願下次一定要有內科、要有小兒科、加上牙科;當地很多兔唇(唇顎裂)患者,就再加整形外科、皮膚科……因為病人的需要,就一科科一直加。」林小正在星空下的宏願,漸次實現。
最早領軍義診隊伍的崇仁醫院呂秀泉副院長,二○一二年往生;他曾說,「在菲律賓,有許多人覺得華人財大氣粗。慈濟義診照顧了貧病居民,社會對華人的印象也逐漸改觀。有些義診所到之處,當地華人更組織成立慈濟聯絡點。」
他持續協助義診,自己也成為慈濟人醫會醫師,提到很多地方邀請慈濟去義診,「我們先去勘查,以最需要的地方為優先。參加義診之後,我才深深體會到世上苦難人真的很多。」
志工是醫療團隊背後的支柱。外科醫師盧尾丁說:「到現在我還記得,有些病人手術後會吐,來不及的時候,我們的老菩薩就用手接住;沒有愛心,誰會這樣做啊!」
一次次義診,從數百人擴增到數千人,菲律賓最老牌、已有一百四十五年歷史的中華崇仁醫院,與慈濟一起走過了近三十年歲月。崇仁醫院外科醫師柯賢智說:「三十年了,頭髮從黑的變成白的;難忘病人的笑容,讓我們到現在還在做義診。」
慈濟志工何白雪八十五歲,近三十年前的畫面中總有她引導病患的身影,「因為下鄉義診,所以志工不會太多,特別是白內障手術後,病人立刻就能看得見,那個歡喜的情緒很感人。」
見證菲律賓慈濟義診史,九十歲的陳寶蓮依然堅守崗位,「小兒科有種藥粉需要兌水,所以我負責配藥區調藥;慈濟有什麼任務,我隨時都來,歡喜做。」
今年七月於萊特省立醫院慈濟義診現場,小病患禁食,打點滴等待接受疝氣手術。(圖1相片提供/菲律賓分會)
身上布滿脂肪瘤的巴娜,是義診當晚最後一名患者;醫療團隊即使自清晨手術至深夜,還是持續工作。手術後,巴娜展露笑容。(圖2攝影/林道鳴)
為貧病人手術到深夜
七月十一至十三日於帕洛的義診,兵分二路,眼科、牙科、內科、兒科、婦科、中醫針灸在萊特省會展中心,外科則協調萊特省立醫院手術室,六座手術檯同時動刀。
入夜後的最後一位病患,是從頭到腳長滿脂肪瘤、四十五歲的巴娜。「有時候覺得不好意思,拖這麼久才治療,是因為醫藥費太貴;現在我的心很平靜, 相信醫師能幫助我。」主刀的柯賢智從上午八點就開始工作,這一檯預計會到半夜,「如果不給病人這個機會,他們一輩子就是這樣了。」
也會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例如羅娜肩上的「重擔」,化驗後是個惡性腫瘤,不難想像她每夜痛到輾轉難眠;慈濟志工洪英黎統籌義診大小事,在一旁輕聲安慰:「我們會盡全力幫助你。」人醫團隊討論病理報告,現場雖然無法處理,但會幫她轉診到馬尼拉。
六歲的布達患有腹股溝疝氣,幸運地等到機會動手術。媽媽諾芙琳看到醫師抱著自己的孩子,「感覺好不真實,像中樂透一樣!醫生帶走她時,我忍不住流淚,因為她終於要好起來了!手術費對我們的經濟負擔實在太沉重,感謝主引領慈濟,讓女兒好轉,不再疼痛。」
喜極而泣的,還有單親媽媽瑪麗蓮,生完第五胎後發現甲狀腺腫,無法做粗重工作,旁人異樣眼光也令她不安,「但是孩子說,媽媽,我會為你祈禱。」感受這分跨越種族宗教的溫柔膚慰,瑪麗蓮說:「包括志工們、捐助者、醫師們,真的感謝你們來到菲律賓!希望慈濟繼續幫助更多人。」
二○一三年出生的海燕寶寶喬治來治療疝氣,媽媽葛莉綺(Gretchel So)還帶著當年收到的福慧紅包,「喬治十一歲了,今天領到新的福慧紅包,很幸運、很開心,人家跟我說放在身上會帶來福氣,這些年來我都帶在身上。」
村民一日所得也許不多,受惠於義診,他們在竹筒撲滿投入一分心意,感恩醫師們願意遠道而來。
一九九八年義診中,柯賢智抱著完成手術的小病患走出設置於幼稚園教室的手術室(圖1);二○二三年納卯義診(圖2),從黑髮到白髮,柯賢智的身影依舊。(攝影/Jud Lao)
勇敢奔向下一個三十年
再回到馬尼拉,慈濟首次在菲律賓大學校園舉辦的慈善路跑,七月二十一日清晨五點準時為助學而跑。活動前一週,報名電話不斷,最終有六千人參加。志工施映如開心地說:「每五十個人參加,就可以幫助一位助學生一年的學費!六成的參加者是二十五到三十五歲,這場活動也讓年輕人看到慈濟在做什麼。」
慈濟助學計畫自一九九五年至今,已幫助超過一萬三千名學生。助學生克莉斯汀說:「慈濟幫我紓困以繼續學業,每月第二個週日的課輔給我很大的鼓勵,還協助我換鏡片,讓我看得更清楚!」
在新冠疫情期間一度失業的吉普尼車駕駛吉米,清晨三點就來當志工,「很興奮這麼早起床,來慈濟幫忙載學生路跑;失業時受過幫助,我想讓別人知道慈濟如何展臂助人。」
翻轉貧窮,腳下每一步都是希望!已是第四任執行長的楊國英,面對各種挫折、困難總是笑瞇瞇,「小正師姊、萬擂師兄、偉嵩師兄在前面鋪路,讓菲律賓能有更多的菩薩進來、有更多據點、幫忙更多人!再多一些,更好。」慈濟菲律賓分會三十而立,祝福勇敢「菲奔」下一個三十年。
清晨五點,結合慈濟助學計畫的慈善路跑活動於菲律賓大學校園內開跑。(相片提供/菲律賓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