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應時代而生 慈善能做得更多

慈善不只是傳統定義的經濟補助,
還要能看到人們背後的需求、社會的趨勢;
就如社工發想的「中高齡健康促進專案」,
不只幫助長輩生活得更安全,也幫助志工活得更好。

慈善不只是傳統定義的經濟補助,還要能看到人們背後的需求、社會的趨勢;就如社工發想的「中高齡健康促進專案」,不只幫助長輩生活得更安全,也幫助志工活得更好。

八月的早晨,陽光映照宜蘭羅東的街區,慈濟社工和志工會合,準備陪伴八十歲的林阿嬤做運動。她身材清瘦,已無法自行行走,職能治療師建議她以抬腳、舉手及步行等動作來復健。

林阿嬤是中高齡健康促進專案服務的對象之一,由社工邀請專家為志工們提供運動相關知識與技巧,從二○二二年開始,落實在居家關懷中。

「阿嬤年紀大了,可能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剛剛扶她的時候,我們以支撐為主,而不是把她拉起來,避免傷害到她。」志工劉宜君認真地分享所學:「以前我對運動的了解很有限,也不知道某些動作可能造成的影響。」

志工林秀鳳也補充,除了與長輩互動應該要注意的事項,在避免運動傷害的課程中,也矯正了一些日常生活的慣性動作,「例如站著洗碗時,雙腳不妨與肩同寬,保持良好姿勢,防止膝蓋受傷。」換言之,課程幫助了阿公阿嬤,也幫助了自己。

社工劉靜蕙(左二)舉起右手,示意坐在椅子上的林阿嬤隔空擊掌,藉此活動手臂肌肉,志工們在旁為阿嬤打氣。

透過專案整合資源

莊博仁仍舊記得,劉靜蕙開發這項專案初期所面臨的挑戰;當時劉靜蕙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一起設計課程,「他們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需理解志工的特性,而且願意高度投入。」

莊博仁與劉靜蕙同為慈濟東區慈善志業發展處福利推展組的組員,莊博仁是督導,主要任務是培育同仁、情緒支持或行政支援;推行專案的過程中,他看到劉靜蕙展現能力,多方協調志工的時間,配合專師的行程,實作課程時也要考慮案家合適的時段。

慈濟志工往往承擔多角色─慈善、環保、長照等等,「他們都非常忙,但仍願意參與健促專案,這顯示了他們助人的熱忱。」莊博仁說;劉靜蕙也誠懇表示:「我知道這件事情是好的,不只為了我們服務的對象,也為了志工,所以就會想做好。年輕人有體力,多做一些沒關係。」

中高齡健康促進專案,是從「延緩失能專案」衍生而來。這個專案是針對慈濟長期關心的東部獨居長者進行全面評估,社工再去邀約宜花東各區的營養師、藥師和物理或職能治療師,一起到有需要的長輩家,了解健康狀況,提供諮詢或建議。

以林阿嬤為例,有營養不足和肌少症狀況,當時營養師和職能治療師隨著志工居家關懷,就能夠幫上忙。其實類似她的狀況不在少數,這也成為社工們想要開發中高齡健康促進專案的動機,先培訓志工具有復健的知識與技能,再進一步幫助長輩們維持運動,改善健康。

莊博仁擔任慈濟社工已有十年資歷,但他謙遜地說,直到最近才慢慢看到個案的複雜性,也發現透過專案整合各方資源,能精準回應個案潛在的需求。

「我在擔任社工初期,是急著做、搶著做,做的時候不一定會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只是想著把事情做好。」面對獨居長輩,他最初的憂慮是擔心他們沒人照顧、會孤獨終老;漸漸地他看見長輩實際的需要,構思如何從源頭去解決,更可以保障他們的生活安全。

透過宣導與招募,目前有三十餘位志工已接受八次復能相關課程;在收到社工委派後,組成二到三人的團隊,到宅陪伴老人家做物理或職能治療師開立的運動處方,持續一個半月;治療師會再前去評估狀況是否改善,還需要哪些資源。

林阿嬤總是靜默,但志工前來陪伴時,她嘴角上揚,積極回應,努力做著對她來說已經不太容易的抬手、抬腳等動作。「你們志工來,她很開心。因為看到喜歡的人,她才會這樣。」林阿嬤的兒子說。

每個銅板寫著感恩

「我們陪伴長輩運動時,也會評估各類需求,例如提供輔具,再通報給社工賴紀珠協助。」志工林語宸特別提到。

賴紀珠是慈濟基金會在宜蘭的個案管理社工之一,隸屬於社會服務組,與負責專案的莊博仁和劉靜蕙不同,她主要是與第一線訪視志工合作的主責社工,也就是在收到個案提報時,會商請志工家訪甚或同行,再一起討論對案家的援助方式─經濟補助、物資和輔具供應,或是提供專案服務,例如中高齡健促資源;還有些時候,需要跨機構溝通,讓資源不重疊而是互補。賴紀珠簡單總結自己的工作:「可以理解社工就是協助案家解決問題的人。」

專案社工、個管社工及志工通力合作,想著提供更適切的幫助,更好地將善意傳遞到個案的心坎裏。過程中難免疲憊,但某些時刻也會感受到一切是值得的。

賴紀珠想起林阿嬤的一個溫馨舉動:「我們送給阿嬤一個竹筒撲滿,她說每天都會投零錢進去,代表她感恩的心以及對我們的感動。」賴紀珠笑著說:「這讓我感受到助人工作帶來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