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至三十日 解開心結

8.29~30《農七月‧二十六至二十七》

【靜思小語】心靈打結,直線變成曲線;心門敞開,世界才會開闊。

有人關心,種子才會萌芽

八月二十九日,聆聽人文志業許斐莉、徐永樹等同仁報告非洲採訪行,上人表示,非洲範圍廣大,苦難人很多,慈濟志工的人數還是太少了,即使有水,也難以普遍灑入乾旱大地,也沒有種子可以及時播種。「事在人為,我們既發現了,有心去做,有心才能使力,才會有種子;一顆種子種入土裏,要有人常常關心、澆水,才能萌芽成長。」

上人說,國際間的慈濟人默默地做慈濟事,沒有經過報導曝光,一般人不知道有人過得如此苦難。所以常說見苦才能知福,要讓人人看到人間的苦相,還有慈濟在做的事;人人也都有愛心,人文志業要發揮媒體傳播力量,用心宣導與呼籲。

上人很希望此時有更多人發心,到各個有因緣做慈善的國家帶動,結合在地力量,讓志業穩定運行,就有翻轉苦難的希望。「有相的貧還可以救,心靈的貧很難疏通。我在這幾十年間,不斷將人心開通,一項項不斷對大家講,邊講、邊做、邊牽,已經開了一條路,也走了不短的距離;不過自然法則無法阻擋,接下來要靠大家將這條路再拓寬、鋪平,讓更多人走上這條善道。」

康莊大道,直直走就對了

八月三十日,上人與資深慈濟人談話,指出大家都還是凡夫,所以學佛是為了去除凡夫的無明煩惱而覺悟。但是要如何學、學什麼?就是學菩薩法、行菩薩道。這條道是寬敞筆直的康莊大道,若用很單純的心學佛,就是認定方向,在這條道路直直往前走,不要讓直線變成曲線。

佛陀形容三界如火宅,凡夫欲念引發各種煩惱,讓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如同起火的大宅。上人說,地球各角落充滿凡夫欲念,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並且因為種種人我是非起爭端,讓人間不平靜。人愈多,是非愈雜,彼此之間就「打結」了;要解開人與人的糾結,須先自解心結。

上人提到靜思人文每年出版春、夏、秋、冬四本《衲履足跡》,是隨師的常住團隊記錄自己每日的對眾開示或與訪客談話;最早有《齋後錄》,是記述早齋後的對眾講話;而後德宣師父記錄隨師見聞,出版《隨師行記》,再來就是《衲履足跡》,等於日記,記錄每一天互動的人與事。

「若說《衲履足跡》記錄的是我的腳步,起初只在精舍、在花蓮的小範圍打轉,從花蓮轉到全臺灣;早期的篇幅很小、內容不多,但其實當時每一位來訪、談話的人,都在慈濟歷史的開端,談的是他們在各縣市、各社區所做的慈濟事,慈濟人總是說,師父要做什麼事,所以他們就去做這些事。後來慈濟人愈多,慈濟事也愈多,範圍愈廣,這條繩子愈拉愈長;隨著時日,衍生諸多人與事,難免會鬆散,突然要再用力拉,可能就會斷掉。所以要釐清每一個階段,重新牽起來,而且從源頭到末端都很通順。」

上人說,各國慈濟志業都是起於一念單純而真誠的心,每個國家的繩子也是愈拉愈長,本來是很單純的一條直線,卻會因為人與人之間觀念不同、習慣不一樣而起摩擦,以致繩子起起伏伏,此刻要拉起繩子,就會打結。

「慈濟人、慈濟事,人人、事事都與我有關,要我如何不擔憂呢?只要知道人與人之間不合,就增添煩憂。你我有緣,彼此成就,到現在大家都有年齡了,不要說『此地不留人,更有留人處』,這個地方已經由大家用心打好基礎,有土地也要有種子,否則成不了叢林;大樹要小樹來陪襯,地面也要有小草保護土壤不流失。人在群體中一定要相互依靠,彼此互愛,若真的有心結,就要趕快解開。」

上人說,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如果不說出來,別人不會知道;若不經過溝通,無法圓滿人與事。人間之所以複雜,關鍵在於人心,一定要學會「心寬念純」與「善解、包容」。「大家既然愛師父,要保護師父,讓師父歡喜,就要合和互協。我最擔心將來我不在了,慈濟就中斷了,因為苦難人間不能缺少慈濟。」

「雖然整本《衲履足跡》裏看不到佛講經,但就因為這位大覺者的因緣,讓我走入佛門,從佛門開啟這扇慈濟大門。」上人期待,靜思法脈不斷,宗門永遠敞開,永恆利益人群;要達到這個目標,各自的心門都要敞開,否則無法容納很多人,要學會善解、包容,把心調整好;縮小自己,生命世界才會開闊。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