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定位與價值 讓命運遇上機會

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
個案的生活模式無法改變;
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
個案走不出心理障礙……
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堅持初衷?

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個案的生活模式無法改變;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個案走不出心理障礙……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堅持初衷?

一條生命,值得花多大代價去挽救?

二○一五年,一位尚在就讀幼兒園的小孩忽然倒地癱瘓,被診斷出是罕見疾病,需要注射昂貴的藥劑才能延命。當父母面對天價的醫藥費束手無策時,被提報到慈濟臺中分會,當時前往評估的社工是黃郁雅。

初估治療費用可能上達百萬元,這已超出黃郁雅的審核權限範圍,但是她同理這對父母的不捨之情,決定為他們多努力些,詳細整理孩童的病況和訪視紀錄,提交呈報後,靜待決策。

讓黃郁雅驚喜的事情發生了,孩子不但得到臺中榮總的醫藥費減免、罕病基金會提供經費,慈濟也補助四支針劑共七十九萬八千多元。這讓她感覺到,禍中有福,孩子在病痛中不只有父母的疼愛照顧,還得到醫療團隊及各方厚愛。

可是事情卻沒有往理想的方向發展,雖然積極接受治療,孩子延長壽命,但父母最終還是面臨喪子之痛。

這是眾多社工在職涯中必然面對的場景。社工試圖幫助個案改變生活、習慣甚至命運,可能會得到徒勞的結果;有時候個案的病況不如預期,有時候個案戰勝不了心魔而做了錯誤的決定,有時候個案走不出心理的障礙……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如何堅持助人的初衷?

二○二三年卡努颱風外圍環流帶來豪雨重創南投縣仁愛鄉,慈濟志工與社工黃郁雅(右一)勘災訪視。(攝影/張秋菊)

困頓停滯時,找尋契機

黃郁雅和劉秋函同樣在臺中念大學,同為慈濟在中部地區的社工,服務長達十餘年。當問及為何選擇慈濟,黃郁雅在大學即有好因緣參與慈青社,對於慈濟理念本就認同;劉秋函則是在新北市政府單位擔任社工時,因為個案扶助連結資源和慈濟接觸,「我跟慈濟的社工有幾件案子往來,我就覺得:『哇!慈濟好厲害喔!』其中一位個案因為肺病治療需要氧氣機,慈濟在短時間內幫他找到。」與慈濟合作的經驗,讓劉秋函留下高效率的印象,而有所嚮往。

真正成為慈濟社工後,劉秋函認為,慈濟並沒有一套制式的助人標準,志工訪視最重要的是看見這個家庭的需求。

舉例說明,一位二十出頭的未婚媽媽,獨自帶著四歲的女兒;她不知如何照顧和教育女兒,孩子也經常生病。「透過我們的資料查詢,發現這位女子的母親,十多年前就曾經是慈濟的扶助對象。」

劉秋函觀察,這幾年常遇到「代間循環」的情況,由於缺乏適宜的兩性關係和家庭觀念,相似行為模式一直在家庭的兩代之間上演;她們雖未達法規規定的中低收入戶標準,但是經濟支援以外,只要志工願意相伴一程,助人關係就能成立。

存在於家族成員之間的文化或習慣,看似有些無力,可是在陪伴過程中若能帶來轉變的勇氣或契機,或許就有機會─慈濟社工正是為此可能性而努力。

劉秋函說,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意外而面臨生命困頓或停滯,社工會試圖促成可以幫助他的善緣;不過她也會自我提醒,短期內或許見不到成效,這時候身邊除了要有正能量的夥伴,還要有足以支撐自己堅持下去的助人思維。

圓滿告別,帶著傷前進

回到前面提到的罕病孩童,結局看似悲劇,但在黃郁雅眼裏別具意義:「我們延續了他跟父母親的緣分,也延續了他跟志工的緣分。看見他的懂事跟回饋,志工會覺得:『對,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做慈濟,我募款、我做事、我陪伴,就是要幫助這樣的人啊!』」

療程延長了壽命,讓親子間來得及做一個較為圓滿的告別;過程中也讓志工和社工感受到佛法的印證、情感回饋以及助人的意義。

或許幫還是不幫,本就沒有絕對標準。劉秋函如此詮釋:「我覺得我們比較像是在創造機會。我們不是審核者,也不是法官,更不是守門員……可是我們在創造案家跟慈濟之間的連結,讓他們更了解自己是有可能的。」

附錄

大大的社會,小小的社工

撰文‧周傳斌(慈濟月刊撰述)

我們無法撼動政府提供的福利政策、也不能改變社會文化與默契的情況下,身為社工,還能做多少?」在高雄慈濟擔任社工已二十三年的譚慧雯,自認是小角色,但即使是一名小螺絲釘,也還是有可以做的事情,反思在一個NGO體系中能提供哪一環的能力和知識,唯有如此,才會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從業這麼多年的動機是什麼?譚慧雯說,因為她認同慈濟的「誠正信實」理念:「從我擔任社工的角度來說,就是我所做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確實的評估,我對得起募款者、捐款者,對得起社會人士,那我在別人正式的委託下把這個服務輸送出去,我覺得這樣我就滿足了。」

譚慧雯自輔大社工系畢業後,投入醫院社工,期間因個案服務與慈濟結識,後來到慈濟基金會任職,期間投入莫拉克風災救援,以災後重建相關經驗寫成碩士論文,如今也成為防災講師。在工作之外,她還是持續了解和參與未曾嘗試的事物,「我承認我當社工這麼久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工作的多變性。」

在助人行業中,必須大量與人溝通和相處,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情感關注,這需要一個健全的心智來穩定自身的狀態。譚慧雯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認為維持工作在生活中合適的占比是重要的;珍惜寶貴的私人時間,閱讀喜歡的書籍、烹飪,還有陪伴孩子,這些和工作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