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至二十五日 慈善第二代

8.24~25《農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二》

【靜思小語】認同與響應父母做好事,就是孝順;愛與善,是無價的傳家之寶。

環保輔具,愛人愛物

八月二十四日,北區輔具團隊返回精舍與上人座談,分享輔具回收、整理、送出再利用的過程,與受贈者互動的溫馨點滴,以及「見苦知福」的深刻感受。上人讚歎:「你們有共同的一念心,愛人愛物,愛護環境,回收輔具再利用,也是環保的項目。大家這念善心會合起來,發揮出愛的能量,是最圓滿的大善事。」

上人指出,現在人口多、用具多,淘汰很頻繁,大量垃圾使得大地受到很嚴重的污染。柺杖、輪椅、電動床等輔具還能使用,卻因為用不到而被閒置,造成空間的問題,若被丟棄也很浪費。而師兄師姊們用心回收,化無用為大用,僅僅是電動床、氣墊床,就能一再發揮良能,讓需要的人使用,同時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

「有的年長者,經濟不一定不好,不過總是比較孤單,子孫在外工作,而你們當作自家的長輩那般疼惜、愛護他們;輔具送到家以後,太高或太低,你們都會用心調整,讓他們方便使用不費力,各方面都細心考慮,可以感受到你們愛物、疼人的心。」

欣見慈濟人的第二代投入輔具團隊,上人說,慈濟家庭以愛、以善傳家,這是無價的傳家之寶。慈濟人做慈濟事,孩子看了能認同,也來響應,與父母同行,而且做得很歡喜,這就是孝順之舉。

「師父很感恩你們,因為你們去做這麼多好事,而且志同道合的菩薩作伴,完成每一件好事,雖然身體疲累,但是心靈輕安自在。你們讓這些阿嬤或阿公,不必再睡臥地板,不必擔心地板潮溼,且起居很安全,就感到很放心,雖然你們付出無所求,但是得到心安、歡喜的感受,所做的事很有價值。」上人再叮嚀大家,每一次行善造福的行動,都要事先評估安全,照顧好每一位法親;弟子健康平安,用心行道,就讓師父安心歡喜。

建築規畫,人間正向

八月二十五日,馬來西亞郭濟緣師兄等人請示檳城峇都加灣慈濟園區規畫方向。上人說,佛陀的精神思想從二千五百多年前傳到現在,佛世時的建築與現代不同,環境也不同;即使是敦煌石窟的造像,也有其時代背景、人文風俗,而畫師們將佛典故事用經變圖的壁畫呈現,也是傳法的方式之一。花蓮靜思堂屋簷的銅雕「飛天」,雕塑的是不同國家、種族的慈濟志工,大家由此可知師父雖然是守古,也要順今,融合現在的時空背景及生活型態。

「放在靜思堂竹軒的銅像,比著慈悲喜捨的手語,慈濟人導覽時可以讓人看著銅像,講述慈悲喜捨的精神,也能用慈濟人的故事深入談佛教精神,說故事就在傳法。同理,你們要將道理變成有相,最重要的是靠人傳法,佛法要用什麼傳?慈悲喜捨若沒有做出來,傳的就不是佛法;若沒有慈悲、不願意付出,就不是菩薩。付出要很歡喜、甘願,還要做得很圓滿,就要捨我相、不執著,這都在慈悲喜捨的法中。」

上人談到自己蓋靜思精舍、慈濟四大志業的建設,從未請地理師看方位或擇日動土,因為所蓋的建築是為了人間而建設,要看的是人間方向,只要出入方便,背山面海有依靠,讓人使用起來覺得很方便、很舒適,就是正向。師兄師姊對於園區建築有理想,自己對於慈濟的建設也有理想,就是因應人間所需而建設四大志業。

在初規畫時,除了交通進出、周圍聚落與商店分布,大家有想法都可以提出,對於自然環境的變化與社區鄰里的建築影響,都能做好因應,做出一勞永逸的建築設計。上人說,即因需要考量的事項瑣碎,對於大家的建議,要用開闊的心胸接納,並且認真討論。

「人生短暫無常,有因緣做就要加緊腳步,及時行動;沒有時間讓你們再去哪裏參訪、用其他道場的風格做參考,做好事不要等待,要積極;但是積極還要謹慎,不能有任何偏差,所以不能急,是要認真、要合心。」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