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COVID蔓延時:最美的醫療人文3》

精選書摘

小醫院,大希望

撰文•謝宜雯(關山慈濟醫院護理師)
攝影•陳慧芳(關山慈濟醫院管理室)

救護車裏,我和病人、家屬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也有更多時間了解他們;但更多時候是他們教導我思考,能再多做些什麼?

關山,座落在花東縱谷的一座小鎮,田間有一間小型醫院,一般人開車從臺九線上駛過不一定會注意到,卻是臺東市區到花蓮玉里鎮近八十公里路程中唯一的醫院;規模不大,卻承載了當地民眾的健康照顧。

過去在南橫通車前,曾聽高雄山上部落的家屬提及:「因為往高雄市的路斷掉了,加上當時風雨交加,直升機無法從高雄出發接病人,只能來到臺東縣的關山就醫,因為這邊是離我們最近的醫院。整條路上漆黑,要一直到急診室門口才能看見光亮。」經過醫師和護理師緊急處置後,從家屬的表情清楚看到他們心中的重擔放了下來,才深刻認知到,雖然醫院規模不大,對病人及心急如焚的家屬來說,就是這片漆黑中唯一能看見的一道曙光。

也因為醫院規模較小,若是遇到需要專科醫師或是更精密儀器處理的疾病,在這邊僅能評估和做初步處理,然後儘快將病人轉移至花蓮或臺東市區的中大型醫院進一步治療,也因此出現了我現在擔任的職位─轉院護理師。

在轉院路上談心

救護車上,護理師和病人、家屬的互動更多,我有更多時間了解病人;不只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有時反而是病人從自身的人生經歷教導我一些事。

曾經轉送一名有憂鬱症病史的阿姨,途中試著想了解她是不是近期有什麼劇變或創傷,而導致這次的自傷行為;結果阿姨說:「我想,是因為疫情。」

她接著解釋,曾經服藥控制憂鬱症,先生也鼓勵她跟著志工隊到處去服務,不僅交到知心好友,更從中獲得快樂,讓她漸漸走出憂鬱症的陰霾,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需要服藥。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她已經好幾個月沒辦法和服務隊出隊,雖然仍能和好友視訊,但沒有實質接觸的感覺就是不一樣,「一直在家,每天只看到先生,沒有接觸到別人,我又開始亂想,這三個月過得很不快樂。」

阿姨的經歷提醒了我,隨著進入社會的時間愈長,我便減少了參與志願服務,放假總是想在家好好休息,儘管生活中有那麼一點空虛,卻不知道如何補足這種失落。此時,讓我想起以前參與志願服務是多麼開心,感覺自己做了件有意義的事,也從中和好友相互砥礪成長。

這趟短暫的轉院過程,我找回了生命往前走的過程中不小心遺失的一塊拼圖,心中充滿激動,「阿姨,我們等疫情好一點之後,要出去繼續當志工喔!」

關山慈濟醫院轉院護理師謝宜雯(右),於救護車上仔細確認病人的病況。

找回護理的初心

進入職場時,我在大醫院的加護病房服務,看到很多生離死別,也很想給予悲傷的家屬一些支持,但身為菜鳥的我連事情都做不完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來做事效率變好了,卻逐漸忘記進入護理界想照護家屬的初心。

擔任轉院護理師後,遇到一位正值青春期的男孩,他瞞著家裏和朋友騎機車出去玩,出了意外,返家後感覺很不適,只好請爸爸帶他到小鎮醫院就醫檢查,照了X光後確認腳骨折,家屬決定轉往市區醫院治療。

男孩躺在救護車內的擔架床,爸爸就坐在我身旁、靠近後門的一側;一路上,爸爸鮮少看孩子,對我也蠻冷漠的,我本來以為是單親家庭的關係,父子不熱絡,直到透過後窗的倒影才發現,爸爸正偷偷用衣角擦拭眼淚,一直撇開頭只是不想被發現,尤其不希望被孩子看到……男孩看見父親的淚痕,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只能裝作不知情。

確認生命徵象穩定及評估骨折情形沒有加劇後,我告訴男孩可以先閉眼稍做休息,然後迅速抽了幾張衛生紙偷偷塞到那位爸爸手裏,小小聲地告訴他,我有多塞了一些到他包包裏。

也許是一個人扶養孩子很累,也或許是一開始沒有發現兒子的傷勢還予以責備,愧疚和壓力讓他喘不過氣。我做了當下唯一能為他做的一件事,希望小小舉動帶給他繼續撐下去的勇氣。

每一趟轉院、狀況不同的病患、性格迥異的家屬,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或多或少都教會了我什麼」;有時候家屬對不同層面的考慮,也無形中讓我知道怎樣能做得更好、我還能學習或多做些什麼來緩解他們當下的壓力。

在花東縱谷上的這間小醫院,我看見了希望的流動,不只是醫院帶給病人、病人回饋給我、還有我盡可能地給予一路上相遇的人,一股小小、飽含正向希望的能量。(本文摘錄自《愛在 COVID 蔓延時:最美的醫療人文3》)

愛在COVID蔓延時:最美的醫療人文3

17篇暖心故事,讓我們看到即使身處疫情時代,醫護人員的愛與同理心,穿透厚重的防護裝備,讓病人感受溫暖,累積重新生活的勇氣與能量,展現了最美的醫療人文。

⌑ 作者群:慈濟四大志業同仁及志工
⌑ 出版:經典雜誌
⌑ 定價:350元

※歡迎至網路書店及全臺靜思書軒門市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