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林喬祥醫師─助人者的自我照顧

在安心照護紓壓講座中,林喬祥醫師給了願意分享多年救災壓力的消防弟兄一個大大的擁抱。

即使是專業救災、醫療人員,面對突發意外,一樣也會受衝擊;助人者在重大災難關懷後,面對無形的創傷,如何自我修復?

任何重大災難事件,除了造成身體傷害及生命威脅之外,也可能會在當下及之後,對當事人心理層面產生重大創傷性影響。

回顧「0402臺鐵408次太魯閣號事故」發生當天,慈濟志工幾乎是和參與搶救的警消人員同時趕抵現場,不只支援第一線的搶救行動,還有後續的家屬陪伴;當一心付出的志工走在最前線時,也常因許多不在預期內的突發狀況,造成內心衝擊。

我還能再做什麼?

美華(化名)在事故當天駐守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關懷傷者及家屬,這次意外並非她首次參與救災,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執勤後她每天鬱鬱寡歡,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在慈濟醫療志業啟動「0402安心關懷計畫」之後,她在夥伴的鼓勵下,出席安心照護紓壓講座;在當日的主講人—花蓮慈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及諮商中心主任林喬祥醫師邀請大家分享經驗時,她才傾訴了連日來的煩惱。

原來她在急診室關懷時,先是陪伴一位趕來醫院的罹難者媽媽,掀開病床上的白布,看到不幸罹難的是年幼孩童,她頓時心痛感慨;而家屬表現得很冷靜,一時更讓她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靜默地陪著這位媽媽送孩子到助念室之後,再陪伴前往加護病房看視另一位受傷住院的親人。

事發後過了半個月,她仍深陷在當日的負面情緒中。她自覺作為一名資深的關懷志工,在緊要關頭卻說不出話,好像什麼忙都沒幫到,忍不住自責落淚。林喬祥分析,美華內心的衝擊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助人者有時候總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更多」的自我要求,「我回應,就算當時沒有說什麼話,其實您已經做很多了!有些時候,無語的陪伴也許才是當事人最需要的!」

巧合的是,罹難孩童的父親在住進病房後也曾有一段時間神情落寞緊繃,不想與人交談,是林喬祥持續關懷的傷者。「可以理解家屬當下的心情也是一種『大悲無言』,有些人在面對很深的傷痛時,一時間並不一定知道可以用什麼方式表達出來……」

在林喬祥耐心說明下,志工的情緒逐漸緩和下來,雖然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但至少已能稍微釋懷!

接受幫助不是脆弱

林喬祥曾參與汶川地震及印尼日惹地震慈濟災後醫療團的工作,在0402事故後負責及時規畫並參與執行「0402安心關懷計畫」,希望透過安心講座、團體輔導與個別諮商,幫助搜救人員、志工走出可能的陰霾與創傷。最先展開的就是為花蓮縣消防局的弟兄們進行的安心照護紓壓講座,除了因為消防局主管跟計畫團隊都了解消防弟兄是暴露在創傷性現場時間最長的一群,也看到了消防局蔡姓弟兄在參與救援任務後,在臉書上深刻表達的心聲:「第一線的救災人員,也是需要人鼓勵,需要人關懷! 」

除了任務之後的安心紓壓和陪伴關懷之外,林喬祥強調,如何在平時就加強災難現場第一線助人者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訓練非常重要,而在出任務之前的勤務教育或簡報中,盡可能地提供事故現場的訊息,對減少身心狀況受救災任務的衝擊非常關鍵。

為了強化志工平時的教育訓練,林喬祥提到,花蓮慈院團隊正和慈濟基金會相關同仁思考舉辦「災難、創傷、復原」工作坊,邀請參與0402災後重建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及相關領域的專家齊聚討論,希望能發展出一套具體的訓練計畫,包含救災任務前的評估和準備、執行任務時應掌握的原則、任務結束後的壓力管理等,「讓相關的程序及內容成為一個具體而有意義的產出!」

當明天就是下一生

對於災難發生後救援者的強烈使命感及可能伴隨的無助感,林喬祥總能感同身受,而這些經驗源自於九二一大地震帶來的震撼教育。

一九九九年七月,在完成精神專科醫師訓練的同時,林喬祥也取得博士學位,「想像中自己就像無敵鐵金剛般無所不能,彷彿只要等年底執照考試結束,就能在精神醫療領域大顯身手。」沒想到九月二十一日深夜,南投集集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三強震,雖然直覺災區一定需要精神科醫師協助,但「當下真的想不出能做些什麼!」

林喬祥回憶自己當時對於「精神科醫師」的身分有點自我認同危機,一度被強烈的無力感籠罩,甚至覺得:「說不定我站在災區靜靜地敲木魚,都比說『我是有博士學位的精神科醫師,我來幫你』要來得有作用。」

這樣的感覺在之後幾年,隨著國內災難精神醫療的發展及臨床實務的增加才漸漸減少,直到二○○三年五月SARS疫情期間,他主動回到剛退伍離開的國軍松山醫院,加入專責醫療團隊,才更確定精神醫療在緊急災難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作用。

當時國軍松山醫院第九病房被指定為SARS專責病房,所有臺北市確診及疑似感染案例都被轉送此處,不少在公務體系服務的醫療人員被緊急徵求進駐。除了疾病的嚴重性外,當時傳染途徑還不明,病患及醫療團隊都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林喬祥心想一定有些需要精神醫療提供的協助。

「即使我不清楚詳細狀況怎麼樣,但我先前在松山醫院待了三年八個月,那個病房我熟悉,可以縮短適應時間,而且疫情總會過去,但有些事情如果不做的話,我心裏會過不去!」林喬祥致電曾共事過、當時擔任國軍松山醫院抗SARS專責醫院執行長的羅慶徽醫師,確認了專責病房內精神健康工作的需要後,加入了專責病房的團隊。

林喬祥很慶幸自己是在足夠的準備和心理建設的情況下進駐專責病房,也順利協助建立起連結「病房內需求」和「病房外資源」的心理健康照護工作模式。一週後,他把任務交接給接手的精神醫療同事,回家居家隔離,準備六月到花蓮慈院報到。他知道自己揮別了九二一時的挫折,也更明白在災難發生後,精神醫療可以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作用。

「即便是精神科醫師,面對突發意外,一樣也會受衝擊,但透過發揮自己的角色功能,我不但可以去做一些事情,也可以藉此安頓自己。」

現在的林喬祥更懂得發揮良能,偶爾被排山倒海而來的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時,他也會透過閱讀或是尋求同儕的專業心理協助,釐清問題並處理困境。

當災難搶救暫告段落,長期的心理關懷及復健才正要開始,而助人者的自我照顧是災後心理重建不可或缺的一環。林喬祥提醒,假如災後超過一個月,壓力及悲傷反應都沒有消失,就應尋求專業協助,因為只有「把自己準備好,才能扮演好助人者的角色,做更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