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佛陀覺悟的心境

法華精神也就是佛陀覺悟的精神,
心境無限開闊,透徹宇宙萬物真理,
覺知人人本具佛性,自覺進而覺他。

法華精神也就是佛陀覺悟的精神,心境無限開闊,透徹宇宙萬物真理,覺知人人本具佛性,自覺進而覺他。

兩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出生,和我們一樣,同樣要歷經生、老、病、死之苦。他貴為一國的太子,在皇宮裏、在父王的保護下成長,原本不知世間有苦;後來因緣際會出了城門,在當時的印度大環境中,見到、感受到人間之苦,就算一生享盡榮華富貴,也要經歷種種愛恨情仇,歸納起來都是苦。

他想要尋找生命的真諦,想要找到幫助眾生解脫的方法,才會立下志向、放下一切去追尋。歷經幾年的參訪與苦行,經過一番靜思,將無明煩惱一層層撥開,心靈已經很清淨。在某天凌晨,黎明之前,他的心與外在的環境都很寧靜,在靜坐中緩緩睜開眼睛,眼光與遠方天空中的閃亮明星接觸,那一剎那間,心境無限開闊,身心與宇宙合為一體,就此覺悟了。

佛陀在人間看見苦難,在人間修行,覺悟宇宙真理以後就超脫了,不再與世間的人事物牽纏;但是不忍眾生苦,說法度眾生,讓人人知曉自性即是佛性。佛陀說法四十二年後,一改過去所說的方便法,晚年於靈鷲山講述真實大法,也就是《法華經》,這是他的理想,期許未來的眾生落實佛法在人間,人人力行菩薩道。

佛陀宣講《法華經》前,先演說《無量義經》,接著入定。在場大眾靜定等待佛陀出定說法,此時的心境莊嚴、寧靜,見到靈山會上花草樹木隨風搖動、花葉飄散的境界,連大地也同感歡喜而震動,又見佛陀法相莊嚴,更為攝心。

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眾喜瑞、放光瑞,六瑞現前,聞法大眾身心都已有接受大法的準備,佛陀知道說法因緣已成熟。這段過程,蘊含了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慈悲用心。

接著由文殊菩薩與彌勒菩薩的對答,為佛陀講《法華經》拉開序幕;文殊菩薩是過去佛,彌勒菩薩是未來佛,由他們的對答,見證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即將要說的法,是每一尊佛覺悟成道以後,都要說的重要法理。

在《法華經‧見寶塔品》中,多寶佛塔涌現,多寶佛與十方菩薩前來聽佛陀說《法華經》,也見證「佛佛道同」,諸佛內心本懷的真實大法,就是《法華經》;每一尊佛說法度眾生,到最後一定會說《法華經》。

多寶佛成佛以後,因無人請法,即入涅槃,沒有因緣講《法華經》而深感遺憾,故後世若有佛說《法華經》,多寶佛一定會出現,見證「佛佛道同」,亦可知《法華經》之重要性。

世代綿延人間菩薩道

《法華經》的精神理念,是佛陀成道後,想要告訴眾生的真諦道理,所講的是人間修行成佛之道,歷久而彌新,適用於現在。我一直以來的心願,就是傳揚《法華經》,讓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靈鷲山說《法華經》的靈山會永不散,法華精神永存。

我從創立慈濟開始,就是用《法華經》開道、鋪路,帶著大家一路走來。慈濟人運用《無量義經》經義行菩薩道,深入《法華經》而開闊心量、貼近佛心。《法華經》教菩薩法,而慈濟人做慈濟事,所做的一切落實《法華經》的精神理念,也就是《法華經》的精髓。

愈是了解《法華經》,愈覺得經文所指的道路是真實路,可以讓人自修,也可以用於與人應對,用在生活中,永遠不會與人間社會脫節。「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法經典是讓人走得通的道路,讓人體會得到也做得到;不只能做到,還能有心得、有體悟可以對眾分享,讓大家知道這條路行得通。

這五、六十年來,我用《法華經》自修、教人修,因緣愈來愈成熟。慈濟人在此時此世實踐《法華經》,力行菩薩道,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感恩現代科技發達,傳訊便利,聞法、傳法都很方便、很快速;例如在各社區舉辦讀書會,以及透過網路參加線上讀書會,空中菩薩雲集,可以立即將法傳到海外,並且有人從旁翻譯,讓不同語系的讀書會成員即時了解、體會佛法。

佛陀覺悟到的真理,是眾生皆有佛性,凡夫與覺者智慧平等,只是凡夫心久受無明蒙蔽、隨著業力輪迴,所以迷茫不覺。期待佛法興世,能有更多人護法、傳法,從人心根除人間的災禍。人人「如是聞、如是說、如是傳」,多聽、多講、多引導,不斷地利益人、啟發人,解除煩惱迷茫,代代接力開《法華經》的道、鋪《法華經》的路,讓這條人間菩薩道世代綿延。

※恭錄整理自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