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岡山共修處社區志工讀書會,大家聚精會神聆聽導讀人補充說明書中內容。
《三十七道品講義》、《地藏經講述》、《清淨的智慧》……
十多年來,陳聰敏帶領的讀書會徜徉法海中,
讀得愈多,體會到愈不能自滿,放空才能吸收。
《三十七道品講義》、《地藏經講述》、《清淨的智慧》……
十多年來,陳聰敏帶領的讀書會徜徉法海中,讀得愈多,體會到愈不能自滿,放空才能吸收。
改建自傳統三合院建築的慈濟岡山共修處,內部保留了部分古早的紅磚牆與拱門,週四午後,屋內傳來陣陣談笑聲。陳聰敏協助剛開完關節手術的母親陳施鶴從後車廂拿出助行器後,兩人走進共修處,為即將開始的讀書會做事前的準備。讀書會的成員陸續抵達,下午兩點半一到,十幾位成員準時就坐,每週一次的讀書會就在愉快的氣氛中展開。
「延續上次的進度,今天從《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第一》的三百八十六頁開始!」在這天擔任導讀的謝清芳帶領下,長期參加讀書會的社區志工們熟稔地輪流分享,有人針對當週閱讀內容提出自己有感觸的部分,也有人以現在社會發生的事情,好比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連環效應,結合經文做心得分享,謝清芳專注聆聽,在一旁適時提出上人的開示內容或協助補充說明。
開啟寶庫的契機
這個讀書會成員多為稍有年紀的志工,大家為呼應證嚴上人的「用心聞法」來此精進,借助讀書會的引領閱讀,自我修行。
而提起自己與讀書會的因緣,三十年前陳聰敏加入慈濟,起初只能利用工作之餘勸募會員或參與大型志工活動;二○○○年他參加志工培訓後,開始也投入貧病訪視、社區關懷與環保回收等活動,日漸忙碌。一位在不同道場修行的朋友,多次邀請他參加「讀書會」,他心想,做慈濟志工的時間都不夠用了,哪有餘暇再去參加讀書會?
在朋友鍥而不捨的邀請下,他終於開口詢問:「你們究竟在讀什麼?」朋友告訴陳聰敏,他們在讀印順導師著作的《成佛之道》,從淺白易讀的文字說明,精進對佛法的認識與理解。
抱著一探究竟的心情,陳聰敏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每週參加讀書會。帶著滿滿的收穫,他開始有了想帶動、推廣讀書會的想法,「也許社區的慈濟志工也能展開像這樣能更了解佛法的讀書會!」在邀請了七、八位慈濟志工後,二○○四年陳聰敏就此開啟了推動慈濟讀書會的因緣。
然而當時,慈濟志工間的讀書會還不盛行,如何吸引人、留住人?怎麼進行?怎麼選書?怎麼當導讀人?這一切對陳聰敏來說都是挑戰。「如果沒有準備好,參加的人覺得沒有收穫、無趣,就不會繼續參加了!」
陳聰敏一邊嘗試、一邊調整作法。例如他曾經邀請志工從上人著作中,各自推薦一本並且票選,一起決定要閱讀的書目,增加讀書會成員的參與度和興致,「每位志工身分背景與經歷都不同,對佛法的看法與感觸也不同,大家相互分享的過程,正是讀書會有趣、寶貴的地方。」
從《無量義經講述》開始,《地藏經講述》、《三十七道品講義》、《四十二章經》到《清淨的智慧》等等,讀書會已經讀了數十本書,現在讀書會則依照花蓮本會宗教處提供的書單進行閱讀。
而從陳聰敏居住的高雄市岡山區本州里開始,他帶領的讀書會漸漸在志工間有了口碑,陸續受邀到高雄市橋頭區與蚵子寮等地推動讀書會,巔峰時期每天至少都有一場讀書會。
為了擔任讀書會導讀者,陳聰敏多年來摸索、學習,比成員更認真準備,並訓練自己能夠隨機應變,為大家補充額外的內容。
人生關口的堅持
陳聰敏如此投入慈濟的志工活動,母親陳施鶴一度擔心兒子會因此疏忽事業甚至是家庭與生活。尤其在十年前,陳聰敏的妻子罹患了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會出現妄想、幻聽、幻覺或思想紊亂等症狀,還有負面情緒等。
「我一直記得證嚴法師說過,要先顧好父母、家庭與事業,如此才有資格成為慈濟志工。」陳聰敏說,理解母親的擔憂,成為慈濟志工後,始終謹記這句話,先將家裏顧好,接著才會好好地投入「慈濟志工」的角色。
陳聰敏當時經營一間眼鏡行,同時照顧妻子及兩位年幼的孩子,經濟與精神壓力都十分沉重,在太太發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陳聰敏的健康一度受到影響,可是一想到自己若倒下,家庭與事業都可能毀於一旦,陳聰敏說:「當時我真的連生病的權利都沒有!真的是硬撐,才撐過來的!」
不管如何疲憊,陳聰敏卻沒有放棄參加慈濟志工的活動,「周遭好友都很擔心我會不堪負荷,但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幸好有持續參與,不然我沒辦法想像,現在的我和家庭會是什麼狀態。」母親在觀察一陣子後,也從擔心轉而放心,並開始跟著陳聰敏一起做環保當志工,這也讓陳聰敏感到欣慰,能接引媽媽一同加入慈濟。
在所有志工活動中,不論再累再忙,讀書會是陳聰敏從不停止,也最能釋放情緒與壓力的活動。「讀書會不只影響了我人生的價值觀,當我遇到各種考驗時,也能藉由佛法讓自己釋懷,就像一個『轉念』的力量!」
我不敢輕於汝等
今年配合慈濟五十五周年及經藏演繹計畫,每週固定在岡山共修處進行的讀書會,現在閱讀的書籍是證嚴上人講述《法華經》的《靜思法髓妙蓮華》。陳聰敏分享《法華經》當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常不輕菩薩品〉,「我反覆的看啊、想啊,覺得當中『忍辱』的精神很值得學習!」
經文中,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陳聰敏分享當中蘊含了不輕慢任何人的念頭,以及對一切境界的恭敬,「隨著時空背景不同,做志工的過程,也可能被觀念不同的人口出惡言,我轉述了常不輕菩薩這個故事到讀書會上,希望大家能一同學習這樣的精神。」
推廣讀書會這麼多年下來,許多人常會認為:「你應該懂很多!」但陳聰敏謙卑地形容自己就像是一杯水,會適時地放掉一部分,「讓自己維持在七分滿的狀態,才不會錯過更多『吸收』的經驗。」
每一次讀書會交流的過程,對陳聰敏與所有成員來說都是相互學習。「不管今天是一位還是十位,只要有人願意一起讀,讀書會就會持續進行,期待更多人一同加入!」
口述‧陳聰敏
- 讀書會的內容要滿足所有人,並非容易的事,內容講太深或太淺都不行。要能長久的經營,不讓成員流失,產生「共鳴感」很重要。好比我會使用生活中的案例,帶入佛法去印證事理,人們若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理解佛法,相對就會對讀書會更有興趣,並且持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