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開始的個位數參與,到現在人氣旺盛,北區靜思鼓隊成員在讀書會歡喜共修。
年輕人重情,有了團隊和溫度,儲蓄「愛的存款」,
讀書會不再是為辦而辦,而是讓人期待的「溫馨談心會」。
年輕人重情,有了團隊和溫度,儲蓄「愛的存款」,讀書會不再是為辦而辦,而是讓人期待的「溫馨談心會」。
這一群年輕人,從二○二○年五月十九日開始相聚讀書,持續到現在已超過一年。讀書會成員、平常工作是美術設計及空間營運的王宣方,回想自己在大學時期,常和朋友去KTV唱歌,參加夜間派對,享受當下的歡樂;出社會工作數年後,二○一九年和朋友到柬埔寨做志工,貧苦居民營養不良,慈濟義診現場許多家長跋涉長路帶著孩子來看診,因為難得能獲免費醫療服務和藥品;她與志工們帶動孩子們畫圖,那是許多七、八歲小孩第一次的畫畫課……
「那一次,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幸福』。」當時的心境震撼與轉折,讓王宣方漸漸學會生活娛樂中「斷捨離」的抉擇,體會到上人常言的「見苦知福」。現在的她,在每兩週一次的讀書會中薰習佛法。
「以前工作上遇到奧客,容易起衝突,我的個性比較急躁,也常在溝通時有不好的口氣,常對著別人說:『到底是好了沒?』、『怎麼會這麼慢!』」但,其實事情圓滿比做好更重要,也因此,她慢慢學著控制情緒,用同理心了解他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時讀到的法語就會浮上心頭。「就像〈藥草喻〉,佛陀給我們一樣的法,但自己的心要不要轉變,就是在一念之間。」
大愛電視《高僧行誼》節目主持人陳奕帆分享「法華七喻」中〈藥草喻〉的內涵,並與讀書會成員問答互動。
我為什麼來當志工
在臺北上班的這群年輕人,週末休假時不時會去踏青、看展覽、運動、打鼓,每個月特地留了兩天,在晚上七點四十五分,來到燈火通明的臺北松山區慈濟東區聯絡處。這天大概到了二十幾位,包括王宣方,一起翻開書,相互分享。
讀書會召集人,同時也是北區靜思鼓隊成員的志工楊依捷說:「年輕人參與的慈濟活動大多是動態居多,像是鐘鼓演繹、做環保;透過讀書,希望讓每個人知道做每件事背後的意義。」
這週閱讀的內容,是《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第一》第二冊的「啟發誠心信大法」,負責導讀的張薾桐分享書中的上人手札,「佛德難思議!過現未來諸覺者,為度眾生互輔助,啟發誠心信大法,彼此讚歎弘美德」,便提到每個人要建立信心,相信佛陀用心度化眾生;身為凡夫,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起煩惱,掩蓋了清淨內心,就像鏡子般的心境若堆疊了塵埃,應時刻擦拭,使其回歸無染本性。
他舉上人常談到的「大圓鏡智」與夥伴相互勉勵,假使纏縛不清,思考也會不明,為人群付出可能也會錯失方向。透過一個個不同的舉例,讓大家思索該如何照顧「心」。
今年,這群鼓隊成員大部分將擔任《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的鐘鼓演繹任務。為了讓讀書會成員能了解演繹曲目的意涵,楊依捷邀請了熟稔佛法的大愛電視臺《高僧行誼》節目主持人陳奕帆,分享經文中「法華七喻」的內涵。
討論的過程中,陳奕帆不斷拋出「為什麼我們要學佛?」、「到底為什麼要成佛?」讓眾人思考。有人說:「因為太多無明煩惱,太苦了。」陳奕帆回說:「就是為了解脫、為了快樂,對吧?」也有人說:「還在找原因。」、「要找回清淨的自我。」
當談到「法華七喻」中的〈藥草喻〉時,陳奕帆分享,佛陀的教法無大小之別,但,人有根機之差,因此會得到深淺不同的利益。而佛法就像雨水,無論是大樹或是小樹,都可以被滋潤涵養,「那麼,大家想當樹林裏的大樹,還是盆栽中的一棵小樹呢?」譬喻的背後,也足以讓大家思考,在付出的路上是否時時用心。
進入社會再讀書,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幫助自己在繁瑣日常生活中決定心的方向。(相片提供/王宣方)
傾聽比命令更困難
鼓隊的讀書會有點像慈濟志工早期的家庭茶會,除了佛法的薰陶,更是彼此談心時間。從事專案管理相關工作的志工蘇閱分享,有一陣子工作壓力較大,手上有很多案子同時在進行,處理時並非個個順利。一次,一邊打工作報告,一邊聽上人開示,聽到上人開示「三理四相」,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永恆不變,成、住、壞、空是世間有形萬物運行的原則,點醒自己面對事情當有一分豁達,讓心情放鬆很多,更加專注處理每一個迎面而來的疑難雜症,「在不經意的時候,多聞了一段法、多讀了一點書,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蘇閱也說,剛開始會覺得佛法很難懂,像是僧人在讀的書;但是,真正接觸後,才知道佛陀運用了各種的譬喻、故事,來顯現各式各樣的道理;而透過和朋友們一起參與讀書會,也有個共同的目標可以依循,在一次次的事理印證中,更深深相信,佛法是科學的,道理就在生活中。
擔任專案經理的楊依捷也很有感,當她面臨日常生活許多考驗時,會想到〈序品〉經文中「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提醒著自己,舉凡每一個念頭,乃至於無時無刻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是因緣造就而成,假使自己起了一念無明,種了不好的因,恐會有百千個緣繼續牽連,永遠逃脫不了困境。因此,「知道了『十二因緣』,也讓我更加謹慎地檢視自己的一舉一動。」
楊依捷回憶,自己在辦活動時,若遇到與別人意見相左,容易堅持己見,認為「大家都要聽我的」,「很感恩這一年來有讀書會成員相伴,在彼此交流聞法心得的過程中,我學會多一點的傾聽、用不同角度看事情,也不再那麼執著自己的想法。」對楊依捷來說,經由讀書調整了心態,可能還沒有百分百的改變,也總是可貴經驗的累積。
只有一個人也要讀
一年來,這個讀書會幾乎很少停過。楊依捷說,剛開始來參與的人數真的寥寥無幾,有一次正要開始時,眼看人都沒到,突然團隊中有夥伴說:「今天不管參加的人有多少,即使只有一兩位,讀書會還是要持續下去!」
剎那間讓她意識到,若抱持著感恩的心情,轉換看世界的方式,「不以參與人數的多寡來判斷讀書會的成敗,而是抱持著我們要傳遞佛法給更多人知道的心念」時,付出才會歡喜。到現在,成員們持續帶著這樣的精神讀下去,最後也發現,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撰文‧楊依捷
每月兩次,共讀《靜思法髓妙蓮華》書籍
一下子要讓初參與的夥伴跳離「佛法很沉悶」的思維,真的沒這麼快。想要讓大家持續來參加,我覺得有兩個主要原因——團隊和溫度。鼓隊成員平時一起練習,讀書會也結合慶生會和點心聯誼,維繫情感,分享煩惱、趣事。有了「愛的存款」,讀書會就不再是為辦而辦,而是讓人期待的「溫馨談心會」
佛法可以用在生活中,改變自身的煩惱與習氣,才是讀書會最重要的價值;所以不是把佛法講得很高深,也不是只有單方面說法而已,而是要用大家可以接受與理解的方式去說明,才有辦法聽得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