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慈濟醫院讀書會─高壓工作 應急有妙法

臺北慈院醫護同仁利用每週五午休時間,相聚讀書會共修。

對自己的醫療專業高度要求,也不免對同事甚至病人高度期待;
醫務工作高壓繁忙,應急有妙法,先從好好說話開始!

對自己的醫療專業高度要求,也不免對同事甚至病人高度期待;醫務工作高壓繁忙,應急有妙法,先從好好說話開始!

中午十二點半,臺北慈濟醫院地下一樓的美食街裏,大家忙著張羅午餐。在距離餐廳不到二十公尺的會議室內,幾位衣著整齊的醫師、護理師和醫院行政人員,正聚在一起,專心聆聽導讀人帶入這天的讀書會主題——「菩薩悲智,應機傳法」。

會議室內寧靜祥和的氛圍和門外吵雜的氣氛,形成強烈對比。身著白袍的急診部主治醫師盧冠伶聽著導讀人分享,腦海裏迴盪著方才播放的靜思晨語上人開示:「未成佛前,必定要先結好人緣。人群中的付出,不論是開口動舌、柔言軟語,都是一種愛語的布施。」

「柔言軟語,說起來很容易,但當境界來考驗我的時候,很容易就火燒功德林啦!」她分享近期在急診碰到的案例,某天上大夜班時,從值班醫師手中接到一位因車禍瀕臨休克的傷患,因骨盆骨折引起大出血,已先做了血管栓塞;按照正常處理程序,應立即將傷者送往加護病房,並盡量減少移動,但因傷患小腿還有開放性骨折,因此必須先照X光,再轉至加護病房。

盧冠伶複述處理程序,仔細叮囑負責執行的住院醫師,沒想到傷患照完片子被送回急診,沒多久血壓驟降、情況一度危急,大家合力搶救才恢復穩定,並順利轉送加護病房。盧冠伶因過程中情急惡言脫口而出,事後懊惱不已!

「即便外面的人跟我說,我看起來就像個慈濟人,雖然聽了很開心,但當境界來的時候,不自覺冒出不好的心念或言語,就是一種魔考!」盧冠伶自省修養不夠,會在考驗來時,忍不住破口大罵,所以她自我勉勵,把以前漏的功課補修,閱讀《序品》、《方便品》、晨語聽《譬喻品》到《信解品》,透過聽上人開示,從《法華經》裏找尋生活中應急的妙法。

盧冠伶形容自己在聞法前,就像《法華經‧譬喻品》裏〈火宅喻〉中的孩子,即使知道屋子著火、立足之地危脆不安,但貪戀屋內花花世界的心,就像戒不掉的癮;直到被資深慈濟志工鼓勵:「沒有慧根沒關係,會『跟』就好了!」才讓她有機緣深入了解慈濟、受證委員,並在十年前、慈濟四十五周年時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逐漸齋戒茹素。

讀書會這天,她一如往常帶著寫滿註記的筆記本,裏面不只有經文註解,還記錄著她聞法後的感動,就像乾枯的土地,在點滴法水灌注下逐漸溼潤。不過,盧冠伶也明白,想要圓滿修行,並不只有轉煩惱為菩提而已,還得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才算真的擁有這塊寶藏,所以她時常提醒自己改變習氣,「最大的轉變,大概就是個性的改變!」

游明謙幾乎每天都會研讀《靜思法髓妙蓮華》,並將書中義理運用在看診中。(攝影/張郁梵)

診間百態,治病也療心

急診醫師作為醫院的守門人,在接到病人後,必須快速且準確地找出病因,竭盡所能維持病人生命跡象穩定。長期的工作訓練,讓盧冠伶批判性強烈,以往不只對新聞時事會習慣性地發表批判性言論,就連在捷運站搭手扶梯,心裏都會忍不住對前方的乘客品頭論足。直到接觸佛法後,才逐漸修改內心的運作模式,去除雜念,平心地看待周圍的人事物。

在臺灣的醫師養成教育裏,「批判性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因此,許多醫師對事情習慣「先入為主」有主觀見解。三十四歲那年取得醫學博士的臺北慈院中醫部主任游明謙,也曾因高度專業的中西醫學經歷,對於糾正錯誤異常敏銳,不僅自我要求完美,對待親友和病人也相當嚴苛。

游明謙舉例,以前在診間跟病人說不要抽菸、不要喝酒等衛教宣導時,只要發現病人沒有照做,就不想再白費唇舌,甚至碰到不聽話、病況沒有改善又一直反覆就診的患者時,會語氣不好地責備:「要不然你就不要來看我!」直到飲用了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慈濟四神湯」後,才明白換種方法勸說,給病人更多包容和時間,就有機會改正對方過去影響健康的不良習慣。

在佛法的薰陶下,現在的游明謙視病如親,得知長期看診的老病人因主動脈剝離被送來醫院急診,還會特地繞去探病問候。看診時,也讓每一位有緣的病人,有機會透過慈濟接觸佛法、布施,結更多眾生緣。

走進游明謙的診間,桌上擺著竹筒撲滿,從側邊斑駁的顏色不難看出頻繁使用的痕跡,尾端也因長期盛滿的愛心而鬆脫。「很多願意布施的病人,生活其實並不寬裕,只是很有心,才願意手心向下助人。」游明謙說,許多熟識的病患早已成為忠實的慈濟會員,來看診時都會主動捐款,還常和他分享靜思語;偶爾碰到還在「貪口欲」的病人,他也會把握因緣拿出勸素卡,從健康的角度鼓勵茹素。

不論工作再忙,游明謙每天晚上九點都會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聆聽大愛臺上人晨語開示,在寧靜的說法音聲中攝受、沉澱,做為精神糧食;還會利用看診、教學以外的時間自我精進,趕在每週五中午讀書會前研讀專書《靜思法髓妙蓮華》,並將書中義理運用在診間,隨機逗教。

他曾遇過因肢體骨折,生活不方便、工作受阻而心生煩惱的患者,在用心醫病之餘,會藉機勉勵對方,「四肢斷一肢,還有三肢,感恩目前有的,不用執著在眼前的苦。」游明謙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體悟,來自於《法華經‧法師功德品》告誡世人,塵世中一切業障皆始於六根不清淨,唯有六根清淨才能成就佛道,擺脫求之不得的痛苦;所以,只要碰到耳鳴、失眠、焦慮的病人,他就會以此引導對方接受身體老化,六根清淨、身口意清淨比較重要,不要起煩惱心。

雖然無緣趕在十年前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但游明謙深知「來得晚不要緊,緣結得深比較重要」,五十歲受證慈誠,他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在心蓮音樂會做一天志工」,並在五十一歲那年受證委員;他也自我期許,牢記上人諄諄教誨,把握因緣勸素推素、募心募愛、用愛鋪路、菩薩大招生,做好該做的事,因為「對的事,做就對了!對的話,說就對了!」

我們這樣讀

口述‧李素蘭(臺北慈濟醫院人文室資深專員)

  • 由輪值導讀人摘錄分享三分鐘上人晨語開示影片,再自由討論當週閱讀的《靜思法髓妙蓮華》書籍篇章

  • 雖然在同一間醫院服務,但大家各忙各的,對彼此也不熟悉;參加讀書會以後,才開始慢慢分享自己的生活,如今在醫院巧遇,還會彼此關心,大家一起把法帶入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