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長又一家

自家木板鐵皮屋儘管簡陋,卻是西華古瑪(右一)與太太(左一)為孩子打造出的溫馨家園。

從臺北市區進入新北市的平溪與石碇,這條路,慈濟訪視志工走了十幾年,山一重水一重,一家一家關懷,有幾戶「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只一個人生病,本已捉襟見肘的生活益加困頓……

「阿明媽,我們來看你,你有高興嗎?」「有喔!你們來我很高興。」躺在床上的老人家,自在地與慈濟志工張金時話家常,十幾年來每個月的訪視,彼此就像老朋友。說起先前因腸子出問題,緊急送到醫院手術之事,她心有餘悸,「我差點就沒命,好佳哉菩薩保佑。」老人家說,她每天都要念一兩個小時的「阿彌陀佛」,「你有念佛,菩薩會保佑你。」張金時說。

「你七十六歲,多我二歲。」「真羨慕你,會走會跑,我只能躺在這裏。」「遇到了,你要給自己祝福,幸好兒子很孝順,會照顧你。」看著眼前比自己稍長、已臥床多年的個案,張金時寬慰她。這不是今天第一位纏綿病榻的個案,有比她年長的,也有比她年輕的,都令人十分不捨。

七十四歲的志工張金時開車載訪視志工前往石碇、平溪山區關懷弱勢族群,至今已十三個年頭。

舊案加新案,有增無減

四月二十九日,鋒面過境,前一夜的滂沱大雨,到早上才稍稍減緩。「大旱望雲霓」,全臺水情告急,這是一場及時雨,這一天也是文山區慈濟志工準備前往平溪、石碇關懷長期照顧戶的日子。雖然因為下雨,市區交通比較壅塞,耽擱了十來分鐘,幸好不是假日,少了遊客,往這兩處去的車輛冷清許多,一路上雪白的油桐花盛開在山坡上,隨風飄落大地,既賞心又悅目。

「盤山過嶺關懷案家之際,還能遊山玩水,是另類的郊遊喔!」從一九九一年就開始參與訪視的陳月娥(右圖左)正念地分享。「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一直以來,慈善是慈濟很重要的志業,「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我們就主動走過去。」從接案後的慎重評估,到正式開案的關懷協助,以迄結案,常常是多年陪伴,「我們一旦開案,不輕易結案,直到個案生活能夠穩定。」每月探訪前的電話聯繫,返家後的記錄都不是輕鬆的工作,舊案加新案,個案數持續增加,她依然甘之如飴,還不斷說感恩。

「金時師兄從二○○八年開始,載末學與訪視志工去山區關懷弱勢族群,至今已十三個年頭未曾停歇。在崎嶇的山路,車子擦撞,輪胎刺傷,再貴的修理費他都自己買單。」還有幫忙補位的林峻辰和高炳坤,都是陳月娥時時感念在心的志工。

為了訪視,張金時將車換成休旅車,好方便山區行駛。前陣子進廠保養,用了三年的輪胎已不堪再使用,他豪氣地將四個輪胎一次都更換,所費不貲,眉頭都沒皺一下,因為保障團隊安全是他更在意的。

在山區行駛,道路蜿蜒,常常左一彎右一彎,有時還要來個急轉彎!遇到狹窄的巷弄,雖開得進去,卻得要「倒退嚕」出來,比考駕照還難,但張金時總能駕輕就熟地操控,不管是從哪條小路轉進去,再從哪裏繞出來,他都充分掌握。「這十幾年來都是這樣跑,有的是之前的環保點,跟其他師兄來載過回收物。」一路上,指著路旁房舍,他和陳月娥相互說著這是之前曾關懷的人家,有的結案了,有的案主往生了,是無常也是如常。

在平溪區衛生所專員引導下,志工拜訪新案,商議改善生活之道。

因病而貧,暗角待援中

「小心!這階梯很滑!」通往案家的階梯長著青苔像極了古道,陳月娥和訪視志工張謹安(前頁圖中)、王美春(前頁圖右)相互提醒,小心翼翼走著;看到陌生人出現,顧家的小狗不住地吠著。這家還好,有的狗兒兇極了,抵達時得先按喇叭請他們的家人幫忙把狗安頓好,志工才能下車。

來到這一家,志工之前聽聞案主的媽媽過世。「過年前還好好的,怎麼這麼突然?」曾經急難補助的個案,因有新北市低收補助,評估不需慈濟長期照顧而結案,竟有了變化。案主慶幸媽媽沒有受什麼病苦,「她不想要拖累我們。」志工送上慰問金請案主簽收,提醒他們妥善運用。

雖都還在青壯年,但大多有智能障礙的這家人,靠著政府補助和零工維生,祖父輩修建的房厝頗堅固,生活還算過得去。他們的老父才六十多歲,跟年紀比他大的志工相比,卻顯蒼老;志工鼓勵他住家附近好山好水,天氣好時要多走動,身體才會更健康。

除了原有的十二戶案家,今天有新提報房屋需要修繕的個案。開車跟著平溪區衛生所專員的引導來到案家,「房子不是還很好嗎?」看著二丁掛外牆的房屋,訪視志工們有些納悶。專員帶著眾人進到一處大鐵皮屋內,雖然裏面堆置了許多雜物,「看起來也還好,不像需要維修。」繼續走,來到角落,有一扇開不了的門,上面還掛著門牌。「我衛星導航找不到這個地址。」張金時說。原來是屋中有屋,連「谷歌」都沒法度。「天啊!這怎麼能住人!」推開側門,只見一間用木頭搭建的小屋,屋頂都透光了,結構搖搖欲墜,看得人觸目驚心。

衛生所專員呼喚著案主,不在,「他應該是去社區的托老中心了。」既然來了,就要設法找到人,陳月娥請專員再幫忙領路到托老中心,果然在這裏。有重聽的他,得靠近耳朵旁說話,才聽得見。幾經溝通,現居處不宜再住,而且他並無所有權,建議他入住先前專員安排的社福中心;左鄰右舍聽到,加入勸慰,那裏管吃管住,生活無虞。他終於點頭,大家也鬆了一口氣。

來到百歲人瑞阿嬤家,老人家慈祥地招呼大家,也為沒有椅子讓大家坐而致歉。看著她躺在床上,志工不勝唏噓,「以前我們來,阿嬤都還能唱歌。這兩個月臥床以後,只能聽著收音機。」吃素的阿嬤說她每天念佛,白日裏一個人在家,附近的親人去工作,下了班回家,才能餵她進食。

山一重水一重,一家一家關懷,送上基金會要給案家的母親節禮物,有罹癌或需要調養的再加上五穀粉及麵條。有幾戶人家「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只一個人生病,也有人癌症又復發,本已捉襟見肘的生活愈發困頓。「因貧而病,因病而貧」,在社會的角落裏,依然有著許許多多待援助的家庭。

不過也有令人看到希望的家庭,雖然媽媽病倒了,但孩子很爭氣,考上優秀的高中,讓爸爸不用操心。也有人家得到區公所的協助,修好了屋頂,生活漸上軌道,家裏也整理得很乾淨。「德不孤,必有鄰」,訪視過程中,了解到近年來有許多社福單位加入關懷長者的行列,使老有所終,讓志工的心安慰許多。

「隨著高齡化的來臨,我們的個案只會愈來愈多,所以不會減少志工訪視的人力。」二○○七年接下「文山和氣三」訪視幹事的陳月娥感慨表示,「因為地緣關係,我們訪視的範圍是唯一橫跨新北市和臺北市,因此個案量很多。」

謹記上人叮囑訪視時:「要同理案家的心,穿案家的鞋走路。」不畏寒冬或酷暑,陳月娥和訪視團隊月復一月地勤耕慈善志業,相互勉勵,「這是慈濟人的本分事。」

住在深山有慈濟,慈濟人送愛、送暖、送希望,在人間有需要的地方,善護眾生,更期盼有志一同者一起加入關懷行列。

附錄

心底的願 與佛細說

撰文‧吳秀玲(臺南慈濟志工)
攝影‧林根本(臺南慈濟志工)

臺南東區訪視志工來到長期陪伴的照顧戶家致贈母親節祝福禮,還特地以行動浴佛的方式,讓他們也能共沐佛恩。

行動浴佛臺雖然樸素簡約,但虔誠百分百, 案家向佛訴說心願,也與志工相擁許願未來……

「祈願佛菩薩,讓先生早日離苦得樂,跟著佛菩薩去修行。」黃太太站立在佛前,未語淚早已盈滿眶,多年的佛法薰陶,她明瞭因果,所以強忍著淚水,將心中的不捨字字句句化成祝福……

溫馨五月前夕,在這結合「佛誕日、母親節、慈濟日」感恩的殊勝節日裏,臺南東區訪視志工於四月二十五日,來到長期陪伴的照顧戶家,除了致贈母親節祝福禮,還特地以「行動浴佛」的方式,讓案家也能共沐佛恩,把心底的願與佛細細說。

播放器傳出莊嚴攝受的〈讚佛偈〉,縈繞現場,而慈眉視眾、晶瑩剔透的琉璃佛像端立現前,兩旁的小盆栽枝繁葉茂,綠意中更襯托出浴佛臺的清新典雅。如此樸實簡約,卻絲毫不減大家虔誠的恭敬心,在志工王寶裕親切解說引導下,案家虔誠地獻上心燈、香果及香花。

「二○一九年,我們決定做一個簡易的行動浴佛臺送到案家,如果案主行動不方便,會把佛請到他的床邊,跟在靜思堂浴佛是一樣的殊勝。」王寶裕娓娓說起,前年與訪視志工關懷案家,邀約他們來靜思堂參加浴佛典禮,發現很多長者有心想參加,但行動不便、臥病在床、或獨居無人可接送,心中著實不忍,所以與訪視團隊想方設法,簡易的行動浴佛臺因之而生。

這兩年來,慈濟推動「安穩家園‧美善社區」慈善專案,村里長提報社區需要關懷的長輩或身障失能者,由慈濟協助安裝扶手等改善居家安全的設施,王寶裕在陪伴過程中發現,除了物質上的協助外,長者們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疼惜,所以藉由浴佛來膚慰老人家。

聲聲佛號的唱誦聲中,長輩們禮佛足、接花香,誠心發願;志工再送上禮物及壽桃,在彼此的擁抱中傳達最真摯的祝福,這分心意感染現場每一個人。

一片慈母心 志工齊加油

七十四歲獨居的戴阿嬤,因安美專案與慈濟結緣,二○二○年年底,修「善」團隊幫她在浴室安裝了紗窗、洗手檯,還將馬桶的位置墊高,設置新的馬桶座及一旁幫助起落的扶手;志工李奇花的愛也持續陪伴著,在互動中,她發現阿嬤雖然多樣疾病纏身,但行動和思緒都很敏捷、靈活,於是她帶著阿嬤走入慈濟「人和環保教育站」當志工,阿嬤做得快樂又自在,原來過去她曾和已故的先生以回收營生,所以資源分類對她來說一點都不難,還能經驗分享呢!

阿嬤在環保站也幫忙「推素」,手腳俐落地盛好一個個素便當,也將茹素護生的善念植入心。李奇花總是親自到府接送阿嬤參加這些活動,而平常的關心問候也始終溫熱著。阿嬤在家浴佛之餘,更加感恩志工如家人般的照顧,她祈願佛菩薩保佑:「子孫平安健康,也祝福大家都健康。」

八十歲的李阿嬤,自先生過世後,就守著精神障礙的兒子過日子,生活雖苦,但阿嬤堅強面對,也由衷感恩志工劉秋英多年的關懷。兒子現在住在安養中心,幸運地遇到慈悲的護理長悉心照護,阿嬤很放心,跟佛菩薩說出深深的期盼:「能讓我照料兒子到他圓滿,更希望他健健康康。」慈母心感動大家,讓志工們直說:「阿嬤加油!」

放手的祝福 跟著佛修行

來自中國大陸的黃太太,原以為找到了好歸宿,年長她二十歲的先生卻因走錯了路,讓生活變了調。在她最傷心難過時遇到慈濟志工,她來到了劉玉美在家設立的環保點,在志工的循循善導下,漸漸改善了與先生的關係。

先生也因為她的轉變,而歡喜支持她做環保,如遇上志工黃福全來分享慈濟情、說慈濟故事時,她總會特意的再回家,載先生一起來聆聽分享。無奈造化弄人,去年九月,原本就深受病苦折磨的先生,病情急轉直下,如今住在護理之家,幾次危急時趕緊轉送附近的醫院治療;而她除了工作,總是盡心照顧陪伴。

「醫師告知是末期了,我真的不要他一次次受折磨……」伴著撲簌簌直落的淚珠,這放手的祝福,志工們不禁也紅了眼眶;告別黃太太時,這分牽掛,讓志工陳淑琳不忘跟她約定好下次探訪的時間。

「在殊勝的節日,我們總不忘送上祝福與愛,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溫暖。」長年深耕慈善訪視的陳淑琳,期盼這點點滴滴的關愛,在與佛細細說的當下,讓每個人更有力量與勇氣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