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憲兄弟 中年沒有危機♫

身為專業人士,到了坐五望六的年紀,獲得了高職位與高收入,但高壓力與長工時也是生涯考驗;憲憲兄弟檔該如何破解這中年危機……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通過嚴格考選,取得證照成為民航機師、中醫師,在一般人眼中可謂鴻圖大展,但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為了確保飛安,民航局規定各航空公司的機師,每年都必須通過嚴格的技能複檢及體格檢查,方能保有飛行執照。因此身為民航公司總機師的葉燈憲,在日常的飛行、機隊管理工作外,也要花費不少時間精力溫故知新並維持健康,生活並非航空圈外人想的那般逍遙。

葉燈憲的大弟葉明憲也過得很不輕鬆,在大林慈濟醫院服務超過二十年,他已是領導全院中醫團隊的資深專科醫師,外加行政、教學、研究、巡房的工作負荷,往往要忙到晚間八、九點才能返家休息。

為了讓各自的職業生涯可長可久服務更多人,「憲憲兄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素食,用不殺生的清淨飲食來保健,不僅讓身體長年維持良好,足以應對繁重的工作與專業考驗,也讓坐五望六的他們,擁有不輸年輕人的精力,能為社會付出更多。

飛航資歷超過三十年,葉燈憲近期奉派赴美接收新機,降落後與試飛員於駕駛艙合影。(圖1提供/葉燈憲)

葉燈憲(中)二○一八年與妻子邱春瑩(右)雙雙受證慈濟志工,接觸慈濟也開啟彼此茹素的因緣,感受身心改變。(圖2提供/葉燈憲)

身體輕鬆,才能享受飛行

葉燈憲擔任總機師已超過十五年,因為承擔機隊管理、機師考核等主管職務,公司將他的飛行時數,從一般機師的每月八十小時降到四十小時。

也因此他總是分外珍惜在天上工作的時光,當飛機升到萬米高空,不管外頭是晴空萬里還是點點繁星,只要身心舒暢,怎麼看都是好風景,「駕駛艙,是我最喜歡的辦公室。」但在二○一七年參加慈濟志工培訓戒肉茹素前,他卻經常在長途飛行時吃苦頭。

「時差是壓力,當你在飛機上或國外旅館都睡不著的時候,比任何事情都苦。」說到跨越多個時區的長途飛行,葉燈憲透露,某些廣體客機上設有機組員專用的臥鋪,英文叫做crew bunk,機組員暱稱「蚌殼」;在飛行時間超過十二小時的航班上,航空公司會增派額外執勤組員輪流駕機,機師可輪流到「蚌殼」小睡。但有床可躺,不代表每個人都能好好休息。

「有人只要飛機一晃就沒辦法睡。」葉燈憲談及時差關係,晚上睡不著,白天要工作,機組員有難以為外人道的苦,能忍過去撐下來,才能獲得高人一等的薪酬。三十四年前入行受訓後,葉燈憲一路從副機師、正機師、教學機長晉升到總機師,也讓自己和太太過上優渥生活,品高級紅酒、享星級美食都輕而易舉。

所屬集團的總裁茹素,也鼓勵員工素食,但從不強迫,而是要求旗下各事業體的餐廳,一定要提供美味多樣的素食,營造素食友善環境。然而葉燈憲並未善用這項「福利」,直到二○一六年在美國德州的那一餐。

「我們去吃巴西窯烤吧!」難得飛到德州休士頓,他一落地就被同事拉去大吃一頓,這餐要價不菲,各式肉品無限量供應,每一口都是高油脂、重口味的燒烤肉類。

「我們吃了一個半小時,離開之後我非常不舒服,覺得消化不良。」逞一時口欲,後果是連續三天食不下嚥。那一次經驗,讓葉燈憲驚覺,大量吃肉不管對自身健康或其他眾生都是不好的。

「因為那個印象還在,我知道吃很多肉的感覺;吃素後最大的改變是消化變好了,身體感覺很清爽、很輕鬆。」葉燈憲說,睡眠的品質、效率也大幅改善。長途飛行時,一進「蚌殼」就能快速入眠,下飛機後也能很快地調整時差。更重要的是,素食讓維持健康變得更容易,這對每年都要通過嚴格體檢的工作來說,尤為重要。

葉燈憲說明,機師如果體檢沒過關,經短期停飛、留職停薪休養後仍無法改善的話,通常得另謀高就。因此各公司的機師們對體檢都不敢掉以輕心,有人甚至會在體檢的前一兩個月刻意節食鍛鍊,而五十八歲的他靠著素食及規律運動就輕鬆過關。

「過去六年,我都一直維持在七十二公斤左右,航醫中心的醫師說我體重保持得不錯,但會提醒我要營養要均衡。」葉燈憲自信地說。

身為大林慈院中醫部部長,葉明憲的診間不只在醫院,也到大埔醫療站、斗六慈濟醫院等處駐診,每月守護嘉義環保志工健康,工作繁忙。(相片提供/大林慈濟醫院)

吃對營養,均衡才是重點

從二○一七年加入慈濟志工培訓發願茹素,葉燈憲已戒斷肉食六年了,大弟葉明憲更早在二○一一年下定決心茹素,然而這條路卻很漫長曲折。

回顧「殺氣騰騰」的年輕歲月,葉明憲說,畜牧系畢業後考入國立醫學院生理研究所,做內分泌的研究時,一個月大概要解剖兩百隻白老鼠,切頭取腦毫不留情,卻沒想夢到血淋淋的白鼠爬上身撕咬,即使碩士畢業入伍當預官,隨軍遠行外地,依然逃不過夢靨。

直到移防高雄縣燕巢鄉的某一天,葉明憲在部隊起床號前起了個大早,來到營區外圍散步;清晨的霧氣白茫茫一片,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不禁背誦起學生時期接觸的〈大悲咒〉、觀世音菩薩聖號。

從那時起,葉明憲時常誦念大悲咒回向給實驗中喪生的鼠類,同時戒肉茹素;做惡夢的情形慢慢減少,到後來就不再夢到白老鼠了。因此葉明憲語重心長地勸告做研究的人:「要盡可能人道地對待動物,減少無謂的犧牲,並真誠地感恩,祈願動物在輪迴的生命中,有更高的身心層次。」

退伍後,葉明憲考入學士後中醫系,課業繁忙下,漸漸放鬆了對素食的堅持。「無素葷也可」的生活,持續到二○一一年,身為大林慈院中醫師的他參與慈濟《法譬如水》經藏演繹。

「為什麼素食這件事還是斷斷續續?一點恆心、願力都沒有?」演繹需齋戒一百零八天的因緣,讓葉明憲自問。

「演繹之後開始吃素,我發現自己的心開始定下來了,飲食欲念也慢慢淡下來。」葉明憲若是到院外用餐,會多看一下菜單,如果店家無法提供素食就換一家,如果只有一兩樣就挑一樣吃,外食的選擇變得單純許多。

擔任大林慈院中醫師多年,葉明憲服務範圍不只限於大林,二十年來每週三要開車至嘉義山區大埔鄉開診,而今雲林斗六慈濟醫院、苗栗三義慈濟中醫醫院也有他的診次。在大林慈院,病人多的時候,甚至得從一大早看到晚上八、九點,經常忙到沒時間進餐廳用午餐。

「其實我大部分時候是有什麼吃什麼,如果怕蛋白質不夠,就沖泡植物性高蛋白粉補充,比如靜思的薏豆粉、五穀粉。」白天工作繁忙,葉明憲和太太特別注重可以操之在己的早餐,吃進大部分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午餐簡單吃一顆素飯糰,外加補充蛋白質、纖維質的沖泡式飲品;晚餐再視情況做調配。

針對坊間流傳「素食偏寒涼」的迷思,葉明憲指出,從中醫角度來看,植物性食物跟所有食物一樣,都有寒、涼、平、溫、熱等不同的性質。

「好比豆腐製作時有加食品級石膏,屬涼性,但蔬菜、五穀雜糧大部分是平性的食物;薑、辣椒、花椒等辛香料,都是屬於溫性甚至熱性的食物。」葉明憲表示,吃素會吃得體質偏寒,是食性上的偏頗所致,如果各種性質的食材都吃到,就不會有過於寒涼的問題。相對的,營養均衡與否,更值得關注,可以適當調整營養配比,少吃一點飯、麵,多攝取豆類補充蛋白質,多吃蔬菜補充纖維質、維生素,營養均衡就可活得更健康。

葉明憲進一步說明:「素食跟葷食的差別,就在於蛋白質跟一些維生素的來源,如果配比均衡的話,那就好辦了。」

葉燈憲(左二)、葉明憲(右三)、葉蒼憲(右二)三兄弟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也跟隨母親徐雲彩(左三)的腳步成為慈濟志工,年節返鄉,闔家素食。(相片提供/葉燈憲)

母親有願,不養豬種藥草

談到茹素與護生,葉燈憲與葉明憲不約而同講起,老家養豬場變成藥草園的故事。在屏東縣鄉間的葉家,自一九七九年開始投入養豬事業,附帶飼養雞、鴨、羊等禽畜。

「媽媽在一九八七年就接觸慈濟了,但放不下養豬場,因為我們都還沒出社會、還在求學。」葉明憲表示,母親徐雲彩加入慈濟,關懷弱勢學生、濟貧方面付出甚多,頗受法親讚譽。然而學佛護生與畜牧屠宰的衝突,時常讓她感到糾結;不在家中屠宰殺生是她絕對堅持的底線。

及至一九九七年,臺灣爆發口蹄疫疫情,加上當時三兄弟除了葉明憲還在念中醫,都已出社會工作,養豬場正式關閉,父母把用地轉作環保站,如今還支援種植「本草飲」所需中草藥的藥草園。

徐雲彩在一九九五年時茹素,三兄弟晚了許多年才跟上,葉明憲還以太極拳來保健。太極拳是道家傳統武術也是養生功法,「道家沒有規定一定要素食,但大部分的修道人都是素食。素食絕對有影響,乾淨簡單的食物,讓我的『神』很穩定。」每當有病人抱怨,吃素吃到手軟腳軟全身無力,葉明憲就拍拍自己粗壯的臂膀說:「你看,我也是吃素的喔!」

「三兄弟中,我是最後一個茹素的。」葉燈憲也推薦茹素的優勢─航班出勤時,航空公司的素食「飛機餐」,有亞洲素食、西方素食、印度素食等不同風味,「民眾在買機票訂餐時,可以選擇素餐,而且空服員會提早送到座位上,吃素的人等於享有優先用餐的禮遇。」

說起工作之餘,參加志工活動的收穫,葉燈憲表示,在航空業當機師,有時會覺得自己和同事彷彿身在「象牙塔」,這是因為飛行工作者跟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再者這一行經常被圈外人過高評價。

但他在飛航人員與慈濟志工之間自由切換,工作時駕駛客機載運兩三百名旅客,公餘之暇也駕著自己的車,接送志工法親、老菩薩往來慈濟會所與交通節點,或是支援訪視關懷。「很少有一個場域,能讓我們完全放下職稱、光環,跟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做。」葉燈憲表示,藉由讀書會共修、社區志工服務,他學到以「利他」之心做管理,理直氣和地協助機隊成員們精進技術提升飛安,達成共好的理想,「在慈濟,有這樣的機會跟師兄師姊學習,是最大的福報。」

走過追尋探索、奮發向上的歷程,「憲憲兄弟」達成了各自的夢想與理想,更難得的是,他們都捨下了過度的、無謂的肉食口欲,用素食清淨身心、長養慧命;不僅助益了自身健康與職業生涯,也與他人與眾生,結下長長久久的善緣。(參考資料:《山上的醫生館》于劍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