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特殊需求者牙科義診─半年相約 用愛包圍

以手電筒加上頭燈照亮院民口腔,醫師仔細診療;每一張洗牙診療床還有護理師、牙科助理、管線志工,再加上巡床醫師,一起為安全把關。

如候鳥般每年兩度的相聚,
兩百多位志工自全臺來到臺東三間養護機構,
提供植物人、失能及身心障礙者牙科診療;
大陣仗包圍每一床,卻有最細微的貼心,
解決他們求診之難,減輕家屬的心疼……

如候鳥般每年兩度的相聚,兩百多位志工自全臺來到臺東三間養護機構,提供植物人、失能及身心障礙者牙科診療;大陣仗包圍每一床,卻有最細微的貼心,解決他們求診之難,減輕家屬的心疼……

「媽媽在這裏,快好了,不要用力,要變帥哥了!」陳世隆夫妻倆每週都會到創世基金會臺東分院看望兒子泰佑,這一天卻是專程前來;七年前,泰佑騎重機自摔成為植物人,因為牙疾求助過多家牙科院所,由於他無法反應加上氣切,醫師們都表示不適合治療而婉拒。

二○二二年他轉到創世安養,由於慈濟人醫會定期的牙科義診,泰佑原本又黑又黃的牙齒變白了。

「泰佑,眼睛眨兩下,跟醫師說謝謝!」陳世隆說,兒子發生事故以來,去年十一月是第一次洗牙,他一直期待見到慈濟團隊,終於得償所願,「今天看到這麼多人為泰佑服務,真是出乎意料,很感謝有這麼好的團隊!」

牙結石堆積,有苦說不出

來自北、中、南、東區的慈濟人醫會醫護人員與志工,共兩百一十三人,五月二十、二十一日在臺東仁愛之家養護中心、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臺東分院、馬蘭榮家附設慎修養護中心等三家機構,為失能長者、植物人、身心障礙者提供牙科義診,外加耳鼻喉科、外科診療,共計服務約三百人次。

特殊需求的牙科患者需要特別的臨床照護,每一床安排兩位牙醫師相互支援,助理是由護理師或特別訓練過的牙助擔任,約兩到三位,兩邊各站一位,負責吸病人口中的水、遞器械;床尾由一位護理師或醫師監看血氧機,隨時注意血氧濃度;洗牙時一旦有水跑進氣管容易造成呼吸道不順暢,血氧就會降低。還有一位水電專業志工在旁待命,確保機器正常運作。此外,巡床醫師機警補位,如遇緊急狀況可即時應變。大家群策群力,重重保護,確保在最安全的狀態下執行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牙科部特殊需求者牙科主任李彝邦醫師,在二○○七年前往日本齒科大學研習口腔居家醫療,隔年慈濟人醫會接到創世基金會臺中南屯分院詢問,表示植物人想看牙科卻到處碰壁,於是中區慈濟人醫會啟動首次植物人機構的義診,由李彝邦與十多位志工為三十位植物人洗牙、治療。

「第一次幫植物人義診,我是哭著回去的,因為我以前從沒看過這麼苦的病人,靈魂像是被關在監獄裏一樣,牙齒痛也不會講,我想這是我們可以幫忙的地方。」

「他們的牙結石幾乎像銅板那麼大塊,蛀牙、牙周病的很多,洗全口的牙,一個人就要花一個多小時,而且有時要洗兩、三次,牙結石才完全掉落。」李彝邦說,口腔護理如果沒有做好,容易產生牙周病與蛀牙,可能進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等危害;有些牙周病細菌會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心臟,或引起腦部的感染例如腦膿瘍,或是造成血管發炎、阻塞,中風機率就會提高。

每進行一個動作前,李彝邦都會尊重地向植物人說明:「洗牙會痛喔,不好意思啊,你忍耐一下!」他說,幫植物人看牙特別需要經驗,例如要盡速抽吸牙結石與洗牙水,防止水滿出口腔,他通常默數十到二十下就先暫停清洗;植物人固定的安全姿勢不能隨意變換,床位須搖高至約四十到六十度,脖子後面再放一個枕頭,讓氣管有個轉折,此時病人是低頭的,因為如果頭是後仰的姿勢,水很容易直接通過氣管進入肺部。

牙醫師配合院民臥床的姿勢彎腰,有時還要俯身到床上,長時間下來造成頸部和腰部痠痛,甚至必須穿戴護腰看診,但每位醫師都做得很歡喜,大家都是自費自假,而且多次報名參與。

從二○○八年至今已十五年,慈濟人醫會每三個月到創世臺中南屯分院義診一次。服務地點也從南屯創世,增加了苗栗創世、南投草屯創世、新竹創世、臺北華山創世、基隆創世、新店創世、臺東創世等地點。植物人牙痛或牙肉發炎時,會一直流口水,洗牙之後口中不再發炎而有異味,院內空氣變得清新、不再飄散臭味;口腔細菌變少,感染肺炎而住院的人數也減少了,不但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家屬探視時也比較容易親近。

陳世隆夫婦(右後方)看著慈濟人醫會團隊準備為兒子洗牙。

不怕辛苦,最怕後繼無人

「被咬會痛啊!但我知道他們都不是故意的,如果換成是我變成這樣,我也會希望醫護人員體諒我。」慎修中心一位阿嬤不停吼叫拒絕看診,緊咬住黃文國醫師的手不願鬆口。

臺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黃文國,投入特殊需求者牙科門診超過二十年,來到診間的病人,有半數罹患精神疾病,其次是肢體障礙者;有些身心障礙者即使動用保全人力約束,也無法順利完成診療。

有位躁鬱症病人在診間絮絮叨叨說了一個多小時,助理一度揮手示意他停止,他氣憤地將助理的手揮開;黃文國耐心傾聽,適時開導,病人最後說:「謝謝你聽我講這麼久,我現在不想去殺那個人了。」

還有位病人前來訣別,說自己已經絕食七天,感謝黃醫師多年的照顧,讓他牙齒不再痛。黃文國緊急通知社工,同時安慰他,並把慈院懿德媽媽送給醫護同仁的禮物轉贈給他,病人竟跪下連聲道謝,四天後回診時表示:「我心情變好了。」

黃文國說,從小到大,爸爸諄諄叮囑:照顧好家人,有能力的時候幫助別人。他將父親的話牢記於心,竭盡全力以醫療專業來助人。「但我慢慢老了,在我還沒有做不動的時候,希望有年輕人來接棒!」黃文國道出了最大的憂慮。

特殊需求的病人不易配合,醫師收入相對較少,且醫療風險大,新進醫師常待不到三個月就打退堂鼓。黃文國不怕辛苦,只是期盼無論是門診或是義診,都能有年輕的生力軍持續加入。

李姿瑩是高雄醫學大學慈濟青年社的學姊,畢業後進入一般醫學訓練(PGY)時,難以抉擇要走哪一個牙醫專科,驀地腦海中浮現一個場景─她在大五見習時,臺灣特殊需求者牙科的拓荒者、首創身心障礙牙科門診的黃純德醫師,握著一位身障病人的手、唱歌給病人聽的畫面,讓她想起自己曾參加慈青醫療志工隊陪伴病人的經驗,「我想讓人生過得有意義,所以選擇兒童暨特殊需求者牙科!」

二○一七年,李姿瑩開始投入慈濟人醫會義診,隔年她還邀請大三的學妹黃子旻參加臺東義診當牙助;黃子旻畢業後,去年也第一次以牙醫師身分參與臺東義診。

李姿瑩想起上人曾對她說:「邀約年輕人參加義診,其實沒有那麼困難。」於是今年初她鼓起勇氣,與學姊廖官瑄醫師一起在母校的慈青社舉辦青年醫療志工培訓,邀請到十位在校生與畢業生參加,除了安排如何做口腔衛教、跟診技巧等課程,還陸續邀約參與高屏區慈濟人醫會的義診,此次臺東義診也有五位學員加入。

李姿瑩說,年輕人單純、熱情,就如國際知名的人類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博士所言,當一群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就有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而她要成為這股力量的堅強後盾。

陳清家醫師是臺東在地人,也是臺東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曾有三、四年參與健保醫療團在安養院執行特需牙科的診療,二○二○年十一月第一次投入慈濟人醫會義診;即使知道機構內有愛滋病人,他也不畏懼,「只要保護好自己即可,大家都在做,我也要做。」

義診因為疫情而暫停兩年,二○二二年十一月,他再度加入義診行列且第一次到創世為植物人洗牙,心情難免忐忑,還好同組的李彝邦醫師分享許多看診技巧,醫療團隊又有這麼多人共同照護患者,讓他安心不少。

有一位植物人在洗牙時突然流下眼淚,讓他很驚愕,不知道院民是因為疼痛,還是感受到有許多人的關愛而感動,大家溫柔地安慰:「我們都是來幫你的。」

太太吳彥嬋、兒子陳道宜同行來擔任助理,太太非常感恩能與他一起參加義診;道宜剛通過一階國考,還是實習醫師,陳清家希望兒子不只是在義診中觀摩技術、經驗,將來更要把大愛精神融入一生的醫療志業當中。

義診開始前,志工忙著架設管線設備,方便醫護團隊看診。

定期治療,我們還會再來

創世基金會臺東分院院長王玉鳳說,二○一六年慈濟人醫會第一次前來義診,動員了四十多位醫護人員與志工,她當下感動落淚,「感覺像是看見一道曙光。」

二○一四年臺東分院啟業後,她在當地一直連結不到口腔醫療照護的資源,沒想到竟然會有團隊自全臺各地匯集至偏遠的臺東服務院民。活動快結束時,王玉鳳非常擔憂:「還會有下一次嗎?」謝金龍、李彝邦等多位醫師篤定地回應:「我們下次一定還會再來!」

每年的五月和十一月,慈濟人醫會固定舉辦臺東特需牙科義診,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義診被迫暫停,醫療團隊透過通訊軟體群組持續關懷:「昨晚臺東地震比較嚴重,院長跟院民都還好嗎?」「非常想念阿長跟院民們,也擔心院民的口腔健康」、「期盼義診趕快恢復如常」……

疫情趨緩後,去年十一月義診重新啟動,王玉鳳說:「看見他們來,我又哭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我們!」

李彝邦喜歡唱歌給病人聽,讓病人緩和情緒,「有時候一唱,植物人的血氧濃度就會提高!」年輕的小嘪因車禍腦傷,在創世臺東分院躺了半年,奇蹟似地甦醒;李彝邦知道小嘪喜歡聽周杰倫的歌,特地練唱了一首〈彩虹〉。小嘪一邊聽、一邊笑,李彝邦鼓勵他認真復健,「只要你能拿柺杖走路,我就帶你去臺中玩!」

「從一開始的十幾個人,到現在兩百多人,我覺得真是另類的奇蹟!」李彝邦說,因為在慈濟,才能找到這麼多志同道合的醫師跟志工,感覺真的很棒,集合大家的力量,可以一次照顧這麼多人的口腔健康,所有善心、正能量都聚集在這裏,消除他們的病苦,「我覺得在慈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看不到的事情
他們都做到了

資料提供‧吳宥霖、王瀅琇

  • 我是機械維護的窗口志工,為了要給無法下床的院民最好的洗牙服務,想方設法改造設備,帶來「移動式洗牙設備」;我們團隊很團結,希望能成為醫師最堅強的後盾,這次還組裝大型吸唾機,可以同時連結三到四臺洗牙診療機,加快效率。

    參與義診已經六年多,看到我們的醫師與志工一年比一年老了,器械設備品質水準的提升,可以讓大家做得好、做得快、做得更歡喜,這是我每一年對自己的期許。─南區志工  陳俊裕

  • 車票訂購、遊覽車接駁、住房安排、醫護人員排診……籌備義診瑣碎事情相當多,雖然累積多年經驗已經駕輕就熟,但變化球依然接到手軟;不過,這也代表愈來愈多人參與,這就是支持我勇往直前的動力。 ─北區志工  黃美玲

  • 我負責牙科義診的管線配置和場地規畫,特別注意洗牙管線在吸唾過程中,污水流量會不會因為管線彎折而受阻塞,也要預防管線造成人員絆倒的危險。過程中機器也可能故障,需立即排除,讓整體醫療運作暢行無阻。每一位病患治療後要清潔跟消毒器材,確保下位病患使用時是最安全的。義診結束後復原場地,交還給機構。我們不是醫療人員出身,只期望協助醫師完成診療,這是身為志工的使命感。─北區志工  郭龍憲
  • 這次義診是「混搭」─人力來自北、中、南、東,如何將人人安排在最適合的位置發揮所長,還能合作互補,事前確實非常掛心,也很感恩能再一次完成高效率的醫療服務。每一次義診結束,我們會檢討改進,每一次再邀約醫護人員參與,都有意想不到的回應,真的讓人覺得做好事是會上癮的。─南區志工  顏玉雪

以上照片為本刊記者蕭耀華拍攝,歡迎志工下載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