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平溪醫療量能 北慈中醫師每週三送愛到家

每週三下午固定駐診平溪衛生所的廖振凱醫師,在巡迴醫療服務中往診案家。

臺北慈濟醫院每週三下午在新北市平溪衛生所駐診,廖振凱中醫師更將診療範圍延伸至出不了家門的住戶,照顧偏鄉長輩。

天燈冉冉升起,每到元宵節,新北市平溪總有上萬名遊客造訪,欣賞百燈齊放之美。但燈熄人散,僅留下熱鬧後的餘韻讓在地孤老者細細品味。土生土長的白石里里長賴明焜便提到:「煤礦產業曾替平溪帶來繁榮,但現今年輕人都得外出討生活,只剩下以前做礦工的老人家;在此生活雖然很快樂,但畢竟當地沒有醫院,出了事情只能送衛生所、叫救護車,真的很不方便。」短短幾句話,道出醫療隱憂。

有感於偏鄉地區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分散,無法吸引醫師前往開設診所,銀髮族又常有就醫需求,政府自二○○五年起執行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提供定時、定點的巡迴醫療服務。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自二○一五年加入政府巡迴醫療計畫,並於二○二○年起委派中醫師前往平溪診療。

臺北慈濟醫院廖振凱中醫師去年到任後,每週三下午在平溪衛生所駐診;以往僅止於衛生所周圍步行五分鐘內可到的範圍往診,而今他將診療範圍延伸至出不了門的住戶家中,深入更偏遠的角落。

看見醫師就歡喜

炎陽高照,廖振凱醫師從醫院驅車駛上平溪山路,約莫五十分鐘,車子停妥,他偕同三名志工步上三樓,來到余爸爸的家。

年近七旬的余爸爸,因為心肺功能不佳,仰賴氧氣生活,老伴過世多年,膝下五名子女皆患有智能障礙或身心疾病,從不與鄰居往來,就連前去他家施打疫苗的衛生所人員都有被趕出來的經驗,是當地眾所皆知的「孤僻家庭」;去年底被轉介到慈濟,廖振凱提及:「起初余爸爸不太講話,頭髮長長的,拜訪了很多次以後,他才同意讓志工義剪。」

余爸爸的大兒子四月初過世,還處於傷感中的他,一見到廖振凱,立刻拂去陰霾,開心地說:「我就想這時間你們應該要到了,等了好久,一直在算時間。」兩坪大的小房間裏,廖振凱屈膝蹲在余爸爸身旁,拿著病歷問診、針灸;同行的志工則在房間外與兒子聊天,溫言軟語的寒暄令這家人高興不已。

余爸爸說:「平溪沒有醫院,只有衛生所,也不是每個來家裏的醫師都這麼親切,廖醫師很尊重人又願意讓人問問題,所以我只要看到他就很開心。」

看到醫師就很開心的人不是只有余爸爸,有一回,廖振凱來到菁桐的長者關懷據點,在地居住超過五十年的胡詹明珠拉著他說個不停:「對面有個人臥床很久,整天躺在沙發不出門,醫師你去給他看一下啦!」廖振凱笑著應允,替兩位長者看診後,起身前往對門住戶家,經過溝通與說明,取得同意後才問診、扎針。

八十多歲的失智阿嬤與六十多歲中風的兒子,住在離衛生所最遠的山上,雖然有外籍看護,但彼此只能倚靠網路翻譯,阿嬤每次看到醫療團隊,都會重新問一次:「你是誰?」兒子則是被失望、憤怒、絕望等情緒影響,足不出戶。然而在廖振凱的屢次造訪下,阿嬤終於記得這位醫師,也成功說服兒子至衛生所復健。

七十來歲的阿公歷經兩次中風,獨自住在白石里的偏僻民宅,甭說沒水沒電了,連門窗都無法好好關上,廖振凱不禁擔憂:「年初的冬天這麼冷,他會不會又冷到中風?」看診後,他將個案轉介至慈濟人醫會,慈濟志工也介入關心,替阿公租到小房間,改善生活品質。

臺北慈濟醫院兒科王緒斌醫師(中)參加義診,檢視郭阿嬤的雙腳,提供復健建議。(攝影/余錦豪)

溫暖也是一帖藥

「巡迴門診的個案多為老年人,若是六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有很高的比例是身心障礙者,包括視障、聽障、智能障礙或行動不便以及弱勢族群。」廖振凱說。

承接業務後,他逐步改善看診流程,從手寫病歷到電子設備建置,小小的衛生所診間日漸完善,在居民口耳相傳下,求診病人持續增加,甚至有人專程從石碇、瑞芳甚至汐止坐車到平溪來看中醫。

老年人常見的疾患不外乎肩頸痠痛、膝蓋痛、失眠、心肺功能不全等,對中醫師而言十分常見,廖振凱分享:「把長者們的身體、心理照顧好,會讓他們覺得人間很有溫暖。」

走進偏鄉著實打開了廖振凱的眼界,他說自己在十多年前曾參與規畫義診事務,當時覺得雙北是首善之區,不太可能有偏鄉醫療需求;進入平溪一年多來,他推翻了自己當初的想法:「有苦的人走不出來,只能靠我們走進去,若能從自身做起、拋磚引玉,就能有更多的人力投入偏鄉醫療,造福居民。」

附錄

平溪義診 心近路不遠

撰文•朱秀蓮、周綉珍、陳美慧 (新北市慈濟志工)

張其軒醫師(左)為長者檢視藥品、提醒服藥注意事項。(攝影/林世欽)

每兩個月一次,百餘位北區慈濟人醫會志工進入平溪,週日遙遠的一趟路,貼近長輩們的心……

北區慈濟人醫會每兩個月來到新北市平溪提供健康關懷,以平溪市民活動中心為定點,各隊出發前往長照記憶居家關懷、老街、靜安路、嶺腳南北線、菁桐老街等路線,並於十分成安宮駐點義診。

往診時,有些老人家盛裝倚門迎接,或熱情邀約留下來午餐;臺北慈濟醫院廖振凱中醫師一行人,安慰依依不捨的阿嬤:「週三下午在衛生所有巡迴醫療,我會在那裏,你可以來看我。」廖振凱請老人家下山走走,也持續追蹤健康照護。

面對長者平日的就醫需求,臺北慈院護理師周碧惠表示,臺北慈院提供失智症照護「綠色通關」服務,早期由家屬開車接送長輩,後改由平溪衛生所協助派車集中載送長者,長者抵達慈院後個管師會接手陪伴,帶著阿公阿嬤從初步心理評估、看診,再去做必要的檢查,如抽血檢驗、影像醫學核磁共振檢查等,「一條龍式」的快速作業,省去奔波就診的時間。

平溪是臺灣的超高齡化地區之一,二○一七年開始 ,臺北慈院失能服務中心主任李嘉富醫師就將失智關懷帶入平溪,從第一代的樂齡學堂到「長照記憶班」,期藉由建構「超高齡危機救智防護網」,協助老寶貝們「及早救智」。

慈濟人醫會張其軒醫師與長者話家常,藉此了解長者目前與慢性病共處的情況,特別是用藥狀況;例如有些藥物在症狀改善後就不必長期服用,或者是同樣療效的不同藥物混在一起服用,反而傷害身體。他協助重整藥物,也清楚記錄在病歷上,便於下一次訪視的醫師特別注意。

「山上就醫不便,年輕人又多在外打拚,慈濟到偏鄉來給老人家方便,真的很感恩。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的,慈濟都有服務到。」志工上週末來幫一位獨居長者修繕居家,東勢里里長夫人感恩道:「他很歡喜,說厝像新的一樣!」

「阿菜阿嬤去當天使了……」聽到這個消息,讓關懷這個地區十幾年的資深志工不勝唏噓。擔任靜安路這條路線引導志工的陳雪毓說,訪視的人家從十幾戶到如今剩下五戶,傷感難以言喻;陪伴長者多年來額外的收穫,是跟著醫護人員衛教,知道如何要照顧好自己。

志工簡明耆說,一趟路往往需要攀山越嶺,「時間有限,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會在乎這一趟路有多遠。」他感受到許多長者不必然有經濟問題,子女多會安排外籍看護照應生活起居,「但老人家翹首期盼的是子孫能常常回來看他們;家人的噓寒問暖,是金錢物質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