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思覺失調時♫

慈濟人醫會二○一七年於新北市義診,案家因罹患精神疾患而無法自理生活,李嘉富醫師(中)問診評估。(攝影/蔡淑卿)

思覺失調症病人並不會比一般人有較高的暴力行為,
幻聽、幻覺起因於多巴胺分泌旺盛,
導致大腦接收過量訊息、過度敏感,
痛苦的他們,所需要的是醫療和復健。

思覺失調症病人並不會比一般人有較高的暴力行為,幻聽、幻覺起因於多巴胺分泌旺盛,導致大腦接收過量訊息、過度敏感,痛苦的他們,所需要的是醫療和復健。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王秀芳臺長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問:如何辨識是否罹患思覺失調症?何時需要就醫?

答:臨床上,出現無中生有,信以為真卻又堅信不移的狀態,無論別人透過各種證據理由企圖說服改變,都難以動搖,這就是妄想;而感官知覺能接收到別人接收不到的刺激,但實際的刺激並不存在,這就是幻覺。例如病人可以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說話聲,這種思考與知覺出現失調狀態的症狀若持續出現,並且已明顯影響一個人的現實感、判斷力就是思覺失調。

評估精神狀態有個簡單的方法,是「ABCD」。A是情感(affect)、專注力(attention)、表象(appearance)、態度(attitude),觀察一個人是否面無表情、過度亢奮、憂鬱或喜怒無常。B是行為表現(behavior)。思覺失調的病人可能出現急性混亂的矛盾狀態,比如提到爸爸最近才往生,卻是笑著講,也可能講話語無倫次、答非所問。

C是認知(cognition)。處在妄想狀態時,疑心會很重,看見陌生人會懷疑對方是不是要陷害他;最常見的是脫離現實的視幻覺、聽幻覺,沒有的東西或沒人講話,他卻看得見、聽得見。

D是活力(drive)。例如不想跟人互動,該表露情感時很冷漠;假如你熟識這個人過去的狀態,一段時間沒見卻發現他逐漸離群索居,比如以前是班上第一名,現在卻不想上學,什麼都不想做、比較懶散。

一般人只要覺得情況需要尋求協助,就設法建議對方尋求專業諮詢。關於強制住院治療,《精神衛生法》對於嚴重病人有具體定義,包括明顯脫離現實的奇特思考、怪異行為,以致無法處理自身事務者。而且還需要經過強制審查會委員的審核認定,確實有傷人或自傷行為的危險性才會同意讓病人接受住院治療。

問:思覺為什麼會失調?

答:思覺失調患者產生幻覺或妄想,在於大腦裏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之一)過度旺盛。

比如若是在捷運站收音,會收錄到很多吵雜的人聲、環境音,把這個錄音開大聲、戴上耳機聽,就像是思覺失調患者感受到的狀態;吵雜聲如果發生在半夜,更會讓人害怕焦慮。

當多巴胺活性太強,導致太過敏感,大腦無法選擇性的分散注意力,不想聽的訊息全部跑進來而無法專注,就像聽見有人在耳邊講話,而且是謾罵指責。

當幻覺或妄想持續,甚至行為出現混亂,超過半年以上,就稱為思覺失調症。好發於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特別是十九、二十歲。例如有些男孩子平常宅在家,服兵役時,團體生活導致高度壓力,症狀就容易被突顯。

問:思覺失調症會好嗎?

答:按過去臨床統計,思覺失調症患者平均有四分之一可能預後恢復良好;另外有二分之一的人會反覆發作,需要長時間的藥物控制;還有四分之一的人藥物治療後恢復還是有限。主因是發病早期缺乏病識感而不願意接受治療,是治療上比較大的困境。

發病最初的二到五年,是治療的最佳黃金期,最好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大腦嚴重受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較少,功能恢復更好,還可以施打長效針劑,依據近期研究顯示,目前因為治療的療效進步很多,初次發病需要以住院方式治療,甚至長時間住院的病人比例相對減少了。

問:思覺失調症會遺傳嗎?

答: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官能症如焦慮、憂鬱等與心理社會壓力較相關的疾病,可能與外在壓力環境關係較大。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的焦慮、憂鬱人口;思覺失調症雖然也可能與壓力誘發有關,但與體質更有關。一般人罹患思覺失調的機率是固定的,變動不大,約為百分之一。

一等親裏,如果爸媽其中一人罹病,孩子也罹病的機率約百分之十二;父母兩人皆罹病,孩子也罹病的機率就會高達到百分之四十,但仍不是百分之百都會遺傳。一旦強調遺傳,就會讓有遺傳體質的人感到宿命難抗;要強調的是,如果帶有遺傳體質,能否讓自己有好的抗壓性,不會在有生之年發病。

並非每個有家族史的人都會發病,例如與多巴胺的遺傳基因有關的疾病,後來被發現和創造力有關,有人因此成為大學教授、創新發明者,但也有人可能較易形成酒癮、反社會性格,端看如何運用這項特質,天才與疾病往往也可能是一線之隔。

問:當思覺失調者出現症狀時,身邊的人該如何協助?

答:患者並不會因此有較高的暴力行為,當幻聽、幻覺、妄想出現時,不要當場否定,也不要刻意強化。對患者而言,這些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一旦被否定就會對人產生不信任感;有些人為了不否定,還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經驗,這會強化對方的妄想,讓他更信以為真,讓症狀更顯著。

假設對方說:「我親眼看到外星人,你相信有外星人嗎?」可以先了解原因:「你遇過嗎?當時發生什麼狀況?」「原來你一直覺得外星人在你身上裝了竊聽器,所以那種感覺你一定很不舒服,對不對?」不強化,而是感同身受對方的情緒感受。

問:如何幫助思覺失調者復健?

答:健康的基本原則,就是「正確認識,及早就醫,規律治療,健康作息,重返工作」。目前臺灣的社區精神醫學與復健系統已建構相當完整,包括日間留院、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過往透過日間病房復健經驗,我們每年已可協助百分之十的慢性精神病人提供生活訓練,重返社區或職場。

醫界預測,臺灣未來十年內可能因為高齡以及少子化,新發病而需要急性住院的病人會慢慢減少,再加上藥物、針劑治療效果不斷進步,慢性精神科病房數也會愈來愈少;隨著社區醫療的政策,在社區廣設康復之家或復健中心,由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協助病人做返家前的準備,也可以協助症狀穩定者為就業做準備。

醫師提醒

關懷陪伴 還要鼓勵就醫

(攝影/黃永福)

  • 大腦的多巴胺分泌太過旺盛,會過度敏感,就好像戴上耳機放大聲量,無法轉移注意力,也無法專注,會感到害怕和焦慮。

  • 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少,功能恢復更好;但治療最大的困境,是發病早期缺乏病識感,不承認自己生病而不願意就醫。

  • 罹患思覺失調症與遺傳體質有關,但並非每個人都會發病,關鍵在於能否讓自己有更好的抗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