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視三十年 黃秀燕引光入室♫

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幻覺、妄想、行為混亂,
往往遭人排斥或被家屬禁錮。

黃秀燕推開了那一扇門,去理解這些被視為瘋狂的人,
感受他們內心世界所承受的煎熬痛苦,更想帶來改變的契機。

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幻覺、妄想、行為混亂,往往遭人排斥或被家屬禁錮。

黃秀燕推開了那一扇門,去理解這些被視為瘋狂的人,感受他們內心世界所承受的煎熬痛苦,更想帶來改變的契機。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學務長温蕙甄教授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療養院有廣播找我,但是我正在跟螞蟻講話。」「你跟螞蟻講那麼久,害我等好久!」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小翁,時不時出現荒誕又怪異的妄想,關懷小翁長達三十年的基隆慈濟志工黃秀燕,知道他又發病了,總是一派輕鬆地回應。

黃秀燕清楚記得,一九九三年第一次見到小翁的情景,他頭戴一副燒燙傷病人使用的石膏,只露出一雙眼睛。那時他才剛退伍不久,精神就開始失序,幻聽、幻覺的干擾讓他痛苦不堪,決意走向死亡;他開瓦斯自殺,結果嚴重氣爆造成全身嚴重燒燙傷,整張臉也扭曲變形,為了恢復肢體活動功能,手部開刀二十多次。

黃秀燕當時剛受證為慈濟委員一年多,第一次接觸精神疾病個案,她看著資深的訪視志工如何溫言軟語地鼓勵小翁,「他那時真的很想不開,意志消沉,在志工真誠鼓勵下,他後來就敢面對大眾了。」

小翁年幼時父母離異,由爸爸扶養,瓦斯氣爆燒掉了住家,父子倆只好租房子住。爸爸原本擔任工廠的倉庫管理員,為了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小翁,不得已辭去工作;慈濟人及時介入關懷,並補助他們的生活與醫療費用。

「他沒有暴力傾向,如果吃了藥,人好好的,是可以跟我們聊。」爸爸往生後,小翁獨居,黃秀燕也從資深訪視志工手中接下此一個案。

一位關懷戶阿嬤患有精神疾病,雙目失明且重聽,慈濟志工黃秀燕蹲在床前和她說話。

同理不否定,建立信任

「與精神障礙者相處,跟一般的訪視個案一樣,就是用真誠心對待。」三十年來,小翁曾經車禍撞斷腿,黃秀燕當時幾乎每天為他送三餐;當小翁被送往桃園的一家療養院,訪視團隊接連多年,每個月一次從基隆到桃園,帶他外出去逛書店或是吃飯,陪他參加慈濟的冬令圍爐;也曾經在宜蘭一家療養院裏,小翁全身感染嚴重疥瘡,黃秀燕陪伴他就醫,幫忙將他的所有衣物煮沸消毒。

小翁身邊已經沒有親人,長期陪伴的黃秀燕是他唯一信任的人。有一回小翁發病非常嚴重,在租屋處所在的社區裏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胡言亂語,嚇壞了居民,房東緊急通知請她來處理。

小翁眼神都不對了,不過還認得她,黃秀燕問:「你很不舒服喔?是不是被干擾得很嚴重?」他點點頭,又開始語無倫次。黃秀燕接著說:「師姊帶你去給醫師看好不好?會比較舒服。」小翁再度點頭。

黃秀燕表示,精神障礙者必須按時服藥,一旦停藥就容易發作;所幸小翁不會傷害人,就是喃喃自語、眼神渙散,一看就知道是發病了。

「這一路以來的陪伴,真的是狀況不斷!」黃秀燕回憶,有一次小翁從療養院走失,當時寒流來襲,基隆下大雨,很擔心他如果往深山跑不易被發現;所幸第二天警察發現他赤身裸體、拿著雨傘在街上指揮交通,「他說是神明降駕,他要脫光衣服接駕。」黃秀燕了解,只要同理而不否定,就不會刺激對方的情緒,「我不會講他不正常,我笑著回答他:『你真是虔誠啊!』」

小翁目前安置在花蓮玉里的療養院,黃秀燕固定每個月寄送食物、《慈濟》月刊、佛書等物資給他。旁人的真誠關懷,小翁其實感受得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黃秀燕接到第一通關心的電話竟然是小翁打的,「他很擔心我會感染,叫我口罩要戴好、要用肥皂洗手、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也會寫信感謝我對他的照顧。」

身體會生病,精神也是

「但不是每一位精神障礙者都是一樣的。」黃秀燕強調,關懷過程中,隨時要察言觀色,對方如果表情和善,表示內心起伏不大;但如果發病時,會有種種負面、混亂的妄想,旁人難以捉摸,一定要小心應對。

她曾關懷一戶個案,因為按電鈴,驚擾到對方,對著門外的志工破口大罵了半小時;黃秀燕機敏地從半掩的大門瞧見,屋內有個擺放茶具的櫃子,「你好像很會泡茶喔?」黃秀燕和他閒聊,直到對方情緒漸趨緩和,才讓志工進屋裏。

也曾遇到個案有暴力行為,「他是發了狂準備打人,我們從他家落荒而逃。」黃秀燕說,此時不要繼續關懷,而是請政府單位介入協助,將其強制就醫,並尋找機構收容。

身體會生病,精神也一樣有可能生病,黃秀燕說,生病就是要接受專業的治療。「幫助精神障礙者,最重要的就是協助就醫,其次是幫他們尋求相關的社會福利資源。」

病人跟家屬是命運共同體,在漫長的病程中,黃秀燕看到有些家屬不知道如何「與病共處」,往往讓自己的身心也陷落其中。

「你是誰?你說什麼?」「我是慈濟人……」「你說什麼?你是誰?」八十四歲的阿嬤有精神疾病,重聽又雙目失明,任憑黃秀燕扯著嗓門,阿嬤還是聽不見。

屋內屋外堆滿垃圾,里長因而向慈濟提報,五、六十位志工前來清掃;全身癱瘓、長了褥瘡的阿嬤瘦骨嶙峋,原本睡在客廳的木頭長椅上,志工送來電動病床,讓她可以舒服地躺臥。

「媽媽每天伸手挖自己的排泄物,怎麼講都講不聽,我快受不了了,昨天揍了她,很無奈,真想把她趕出去,我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媽媽……」阿嬤經常大吼大叫,女兒長期照顧她,長年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情感負荷,因此罹患憂鬱症。身心俱疲的女兒絮絮叨叨地抱怨、訴苦,黃秀燕耐心地傾聽,適時安慰和鼓勵。

黃秀燕專注聆聽家屬訴說承擔照顧者的壓力,也協助尋找資源,避免他們身心負荷過重。

辛苦的家庭,將心比心

投入訪視工作三十多年,陪伴過無數貧病交迫、啼飢號寒的人家,自己是否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黃秀燕說,她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她始終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幫助對方、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將自己困在負面的情緒、情境之中。

當然不可否認,在與精神障礙者的關懷互動中,難免會感到害怕、挫折與無奈,但幸好慈濟逾半世紀來的訪視關懷,是以團隊而非個人方式進行,而且背後也有專業社工輔導與支持,所以一路走來可謂是「難行能行」;志工用心用愛走入許多經濟弱勢或為精神問題所苦的個人與家庭,可說也彌補了政府社福資源的有限與缺口。

人生錯亂、變調,精神疾病患者復原過程既漫長又辛苦,黃秀燕說,有些民眾可能會恐懼或排斥他們,而她一直將對方視為親人、朋友,陪伴就醫,提醒定時吃藥,讓他們不會覺得孤單無援,而是被了解和接納,才能避免病情惡化,在復原的路上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