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至十九日 養心

5.18~19《農三月‧二十九至農四月‧初一》

【靜思小語】不是在清幽的地方才能修行,而是動靜之間都能提升修養。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道德之風,人文飄香

五月十八日四大志策會,以「深耕慈濟人文,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為主題,主管同仁分享;其中,花蓮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提及第一屆慈中的慈懿會慈誠爸爸張廣輝師兄,日前因病往生,學子們感受其大愛,追思時,自願行跪拜禮。土耳其余自成師兄分享陪伴敘利亞難民孩子們長大,二月六日強震後,難民孩子發揮愛心前往災區救助等溫馨故事。

上人感慨言及,早期陪著自己一路走來,創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慈濟人,已經和自己一樣年邁,很多位早已往生,剛才聽到李校長提到慈懿會張廣輝師兄,其實日前往生的林勝勝師姊是最早期的懿德媽媽,同期有多位師姊長久陪伴、協助教育志業。許多慈濟人都是默默做事,即使沒有站在人前讓人看見,但是長期發揮實力在做慈濟事。若沒有這一大群人會合起來,就不會有今天的四大志業。他們就像發出「極微光」的螢火蟲,光芒很微細,幾乎看不見,但是有一整群,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上人指出慈濟人的「光」,來自「慈濟魂」,也就是慈濟人的精神、魄力,用這分精神與魄力發宏願、立志願,從此不斷發揮志業精神,精進前行不停滯。

「沒有慈濟人,絕對沒有現在普及國際的慈濟志業;沒有慈濟志業,不知道海內外這麼多國家地區的苦難人、貧病人又會怎麼樣呢?所以有了慈濟,提升了社會風氣,至少真的影響到臺灣的道風、德風,臺灣真的很有福!」

上人說,道風、德風有香味,長久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薰陶,也很自然會發出道風德香,有道德形象。要建立道德,就要有人帶動,行之以道、教之以禮,散發出道德香,也就是人文;道德之風,人文飄香──四大志業都要有慈濟人文精神,在人間發揮大愛能量,長情大愛涵蓋了四大志業的人文道香。請四大志業持續精進,人文道香世代傳揚。

心無雜念,寧靜安居

五月十九日,農曆四月初一早課後,上人對眾開示:「時光易逝,不覺已經是農曆四月朔旦了,大家要時時念『三間』─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時日已過,一天過一天、一月過一月,人生時間不會多留給我們。」

「以往結夏安居從四月十五日開始,要收攝我們的心,寧靜安居。在我們的生活範圍安居,要審視自己的心有沒有雜念?心如果有雜念,居住的地方再怎麼安靜,也靜不了自己的心;在很吵雜的地方,只要心靜,周圍的境界也吵不到我們,所以說一切唯心造。想要『靜養』我們的心,不是在一個很清幽的地方修行,是要提升我們的修養,無論動靜之間,必定要修養自己的心。」

「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在人間必定要有作為,所說的作為就是付出再付出,幫助需要的人,這才是入人群修己行。好好將自己的心收攝好,時間把握好,人與人之間好好對待,這就是修行;用時間為人群、修自己,隨處都是修行的道場,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不是演戲,而是演繹

大愛臺《高僧傳》從二○一六年製作播出到現在,將近七年,團隊分享製作回顧及新作籌備等事宜。上人說,剛開始決定要做這個節目時,是為了弘揚佛法,再者也要把歌仔戲做好,融合藝文來弘法,讓佛法影像化,用現在的科技傳播。

「我還沒有出家以前,家裏開戲院,有的觀眾看得很入戲,演壞人的演員演得很生動,觀眾看得忿忿不平,竟然跳上舞臺要打人。我們要發揚傳統藝術,演員也要很努力,舞臺上十分鐘,其實臺下不知道幾十年的功夫,所以我們也要珍惜。」上人說,很希望現在的演藝人員也能把角色詮釋得深刻入骨,讓觀眾一再回味,而不是看了就過去了。

「我一再強調它不是戲而是法,你們不是在演戲,而是演繹,如同把語言翻譯過,用身形來表態,人與法融為一體,掌握這一齣戲的精髓,演國師就真的要像國師。對於現在的人,我們開這個法門也是方便法之一,但是方便法要用得很精,讓看到的人,可以真正覺得好壞分明,要學好、不可學壞。演戲演到這個程度,就是以身弘法。」

「過去的高僧大德有心弘法,才能把法傳到現在;這時代的人知識程度不同了,我們要為現在與未來而弘傳佛法,不知道用這個方法還能傳多久,也許之後的人也會再因應他們的時空而改變方式,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掌握過去歷代高僧的傳法精髓,編劇編得更感人,讓大眾更能接受真實法;以後的人若要傳法,無論方法如何改變,都不脫離精髓,合情合理,合於菩薩的覺有情,利益眾生,這就是真諦。」

上人說,記錄當下的歷史,就是要讓後代知道此時此世的時空背景,讓他們除了接收到佛法的精神,也能見證時代。所以演戲不要空洞地演出杜撰的戲劇,要演真實的人間事;寫文章、編劇的人絞盡腦汁在寫,也期待能寫下值得傳世的精鍊文章,有內涵、具故事性,是故事亦是歷史。

要成就一齣經典戲劇,或是一篇值得傳世的文章,只靠一個人用心是不夠的,需要一個團隊,人人都能把握時間,把法吸收入心,用文字、影像表達出來,讓人看到故事受感動,看見戲劇的演繹就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戲劇所表達的意涵;投入演繹的人充分掌握精髓,讓觀看的人銘刻入心。

弘法有多門,即使用的是相同的方法,各人也會有各自的想法與意見。上人說,人都是有「我」,這是難免,要自我調適,不要執著;即使自己的方法是對的,也要多聽別人的看法。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優缺點,要用開闊的心胸,冷靜下來聽人說話。

「我從年輕到現在,有今天的慈濟,若說都沒有讓人在言語上攻擊過,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在意這些,簡直是千瘡百孔;就是要做到『無我』,否則傷痕累累,如何再面對人間?我就是付出,什麼都沒有計較,無明風起,我也覺得那與我沒有關係,否則只是要回應種種言論,就沒有時間可以做事了。」

「我所在意的是慈濟五十多年來為人間所做,有人知道嗎?教大家留歷史,不是為我而留;每次大災難發生後,多少慈濟人為了賑災,沒日沒夜地投入,勸募的人也是盡心盡力在勸募。」上人對年輕的師兄師姊們說,既然有心投入,就要和志同道合的人合和互協,共同負起使命。

上人說,《高僧傳》要顯揚修行者的德,讓觀眾知道這位法師是如何修行,其德行是如何修來的,而不是強調修行是為了建道場度眾,只教人超脫世俗,自我清修而不管人間事;要讓大家知道,出家修行也可以自力更生,還能為社會有所貢獻。「我是這麼想的,我就要做到。我也曾講過,我不要求往生西方,我也沒有要求往生天堂,只想保持人道,發願再來人間,否則不巧生到天堂,樂得享受,就無法修行了,最好就行中道而生在人間。」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