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農正月‧二十一》

【靜思小語】多挑一個責任,就多一分才情;對人間有承擔,人生就有價值。
慈誠懿德會,慈濟特有
上人與慈濟大學慈誠懿德會師兄師姊座談,指出慈誠懿德會是慈濟教育才有的組織,慈誠爸爸、懿德媽媽走入校園,真誠關懷學生們,亦師、亦父、亦母,因為學校的一磚一瓦都有大家的愛,是慈濟人凝聚大眾的愛心所成就,也寄託了深切的期望。
上人說,三、四十年前的東臺灣,各方面的資源都比西部少,高中以上的學校不多,年輕人大多到外地求學、工作,花蓮慈濟醫院啟業以後,就面臨醫護人才招募不易的困難,遂想要興辦護專,為慈院培養護理人才,也讓東部年輕人多一個職業學校的就讀選擇。設立慈濟護專之後,緊接著創立慈濟醫學院,而後漸漸將各學院建置完成,成為慈濟大學,培育各方面的人才。
很感恩醫療、教育方面,有許多專業人士的支援,以及全球慈濟人與會眾的護持,才能克服萬難而成就,讓醫療與教育志業一路走到今天,醫療普遍化、教育完全化。「決定要蓋花蓮慈濟醫院的時候,慈濟功德會才運作幾年,建院的資金在哪裏?實在不知道,不過我總有一念信心─只要站得穩、走得正,就可以得到人人的愛與幫助。無論是醫院或學校的每一塊磚、每一包水泥,都有大家的力量。」
「所以說,慈濟醫院、慈濟學校都是我們自己蓋的,而學校成立以後,孩子要怎麼教?很期待慈濟教育不只是一個名稱,我們真正要像一個家庭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引導他們培養好品德,具有身而為人的品質與德行。而懿德媽媽、慈誠爸爸們,把你們呵護、護持師父的那念心,用來愛護這些孩子,就是真誠。」
「慈濟成立四大志業,都是出自真誠。慈濟人帶著種子到國際間撒播、耕耘,他們也會就近照顧來自臺灣的法親子弟,或是到海外進修的慈濟學校畢業生、志業體同仁,這分慈濟情很緊密、很長遠。」上人說,資深的慈懿會師兄師姊曾經照顧的慈青或慈濟學校孩子,現在無論在臺灣或海外,也會照顧慈濟的孩子們,讓慈誠爸爸、懿德媽媽的這分情再延續下去。
上人說,只要聽到、看到慈濟的孩子長大了,在志業體任職,成家立業,還能延續這分慈濟情,就覺得很貼心、很安心。「人生有限,所以期望年輕孩子能夠承接志業,我總是教慈青要挑起天下米籮;將來全球人口愈多,教育責任更重大,我們現在可以用愛傳承,擔子給年輕的一輩挑起來,我們陪在旁邊扶助他們,讓他們安心、有信心,也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承擔,會很甘願挑,而我們歡喜成就。多挑一個責任,就多一分才情;人生在世,對人間有承擔、有付出,就有價值,還可以與大眾結好緣。」
「慈濟人從小小的臺灣,隨著因緣到海外求學、創業,留在各個國家生活;只要慈濟情沒有斷,就地落實志業,也能將這分淨化人心的大愛就地推展開來。慈誠懿德是用人間法、慈濟情,把菩薩的覺有情連接起來,並且付出很大的力量推動,就像火車的雙軌承擔起一節一節車廂,車廂連結起來,在鐵軌上不斷前進,造福人間、智慧增長,福與慧不斷精進。」
上人期許大家要傳承,鼓勵年輕的師兄師姊投入慈懿會,並且做得讓家人、子女覺得與有榮焉,願意承接志業。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是「上人之日記」。
靜思精舍常住每日敬侍師側、記錄言行,經融會貫通於心,轉化為字字珠璣,彙整結集,每年四冊,依春、夏、秋、冬四季出版。
本專欄即精簡摘錄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完整版本請關注每季最新出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