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也要開心過 宜蘭—林黃月英

宜蘭 林黃月英
  • 我三餐吃得早、天暗就要睡,和孩子作息不同,自己住比較自在。

  • 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想到也會凝心;但都過去了,認命就好。

  • 我們做環保也是在助人,一點點、一點點累積起來就很多。

歲月將酸甜苦澀熬煮成湯,這碗湯喝起來順不順口因人而異,有人回味無窮、有人只願淺嚐。林黃月英辛苦打拚得來的財產,九十五歲這一年落得一場空,將要搬離開居住五、六十年的家,她說:「都過去了,認命就好。」為什麼她能豁達笑看曲折如戲的人生?

雖然年近百歲,聽力還很好, 記憶非常清晰,說話條理分明。提到日治時代跑防空壕躲空襲,聽她描述:「載炸彈的飛機在頭頂上飛,人在下面跑!」那神情讓人有點緊張;但是看到她那明亮仍帶有恐懼的雙眼,突然慶幸:「好在炸彈沒有傷到她。」

日治時期,宜蘭南方澳是漁船、商船出入的港口,很容易成為空襲的目標;時隔七十多年,當年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小鎮,已經看不到歷史痕跡。小鎮與月英阿嬤滄桑的苦難都過去了,只是積攢一輩子的四層樓房子,為償還債務被法院拍賣,拱手讓人,她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一個人。」

在她的臉上看不出埋怨,言談中只有平靜沒有起伏;但是一談起「做環保」,嘴角稍稍揚起,算算到如今也二十四年了。

腳踏車從兩輪騎到四輪,九十五歲的林黃月英依舊活躍於志工服務。

跑過空襲,掙脫框架

一九九九年,她七十歲,林美蘭師姊邀請她一起去花蓮靜思堂打掃,當福田志工;她以道地宜蘭腔還原當時的心情:「要去花蓮的前幾天,我就勁歡喜,每個月都這樣。」

為什麼會高興?她說:「把靜思堂打掃乾乾淨淨,可以和大家結好緣,想到就高興。後來花蓮志工接手打掃,我們才沒有去,但也做了好幾十年。」

南方澳的南天宮,距離月英阿嬤住家只有百來步遠,宮內供奉的「金身媽祖」,是在地人重要的信仰中心。月英阿嬤從中年開始就在宮裏服務,信仰讓她的心有寄託,更支撐著她走過人生低谷。

打掃靜思堂的同一年,開始做環保,到現在仍然持續著。從健步到蹣跚,腳踏車從二輪改為有兩個輔助輪的四輪,她的日常仍在「媽祖」凝視的海口環繞。

月英阿嬤即使高齡,仍獨居在四層樓房的三樓,起居不依賴家人照料。不同於一般傳統觀念,獨立自主的態度,應該與她成長過程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她說:「我出生後,親生的父親就過世,不久我就被抱到南方澳養父母家。」到現在她仍然感慨:「養女就像奴才,人家手一指,我就做到半死。上山撿柴、下海挖貝、採紫菜……家裏的工作從透早做到暗暝,沒有人幫忙。」養父家開碾米廠,她逃空襲時感染瘧疾,在床上只剩一口氣,稀飯吞不下,想要討一口乾飯吃都無人理睬,她想到就哽咽。

童養媳是舊社會習俗,抱來的女孩養大了,會與收養家庭的兒子「送作堆」;月英阿嬤不被世俗框住,不願意留在只當她是奴才的家。

十一、二歲,她就想辦法賺錢,批來的花生炒得香透,越過山頭走到港口賣給軍人。日治時代這是違法,但為了生計,不得不為。二十歲嫁人後,與丈夫胼手胝足打拚;日治時代結束,丈夫做裁縫,但是那個年代大家都很貧窮,吃都有問題,哪有錢做衣服?月英阿嬤在第二胎將臨盆時,挺著大肚子還下海採蚵仔,「旁邊的人大喊:『英啊!你真大膽!』為著生活,哪有時間怕。」

說起丈夫,她語帶欣慰:「他的頭腦很好,自己設計做漁夫帽,專門賣給出海捕魚的人戴,臺東、花蓮的人也來訂。」丈夫又設計十二尺長的三角頭巾,平時出海時綁在頭上,遇到大風浪則將自己綁在船桅,避免被大浪掃落海中。頭巾生意很好,才賺到錢買厝,後來改建成四層樓,也就是現在住的樓房,時間荏苒已過了五、六十年!

林黃月英天天到南天宮服侍媽祖,信仰支撐她度過人生低谷。

年紀大了,不會逞強

丈夫走了,孩子要接她同住,但是她說:「我三餐吃得早、天暗就要睡,生活方式不同;而且身體皮蛇(帶狀疱疹)到處跑,三、二天就發作,心臟又裝七支的支架,皮膚也不好;年輕時過度勞動,你看,我的手指關節都變形,這兒疼、那兒痛的,一頓飯後要吞十幾顆的藥。我這樣孩子們看了會煩惱,我不要造成他們的困擾,自己住比較自在。」

女兒經常會過來看她,二、三天就帶她去就醫,這樣的日子她反而覺得好過;而且,還有左鄰右舍留在門口的回收資源等著她分類整理,如果住在一起可能會綁手綁腳。這也讓月英阿嬤找到她要獨居的理由:「我雖然年紀大,但是整天坐著,對身體不好,人要動比較好。」

每天四點多,天邊才剛要掀開黑簾,月英阿嬤就起床。拉開鐵門,牽著四輪腳踏車,左邊往海、右邊是山。她會先去「媽祖」那裏看看,常常有遊客留下來的瓶瓶罐罐和紙箱。

腳踏車前面的籃子裏放了一支剪刀,專門用來劃開紙箱上的膠帶。瓶瓶罐罐放前面籃子,摺好的紙箱疊在後座,用繩子綑綁住,熟練的動作不快,但可以看出她的細心。

年紀大了體力有限,不可以太逞強,這一點她很清楚,所以撿回收的範圍只在港邊和山腳下一帶,以住家為中心,不出三百公尺。回收的東西多了,腳踏車牽得吃力的時候,她就跨上座墊,慢慢騎到陳阿鸞的家門口,再將回收的東西卸下堆整齊。

今年八十七歲的陳阿鸞,八十一歲從魚罐頭廠退休後,開始和月英阿嬤一樣,每星期三固定到慈濟蘇澳環保站做分類,平日也一樣在住家附近撿回收,一樣沒有和孩子同住,一樣都將家裏打掃得非常整潔。

年輕時過度勞動,林黃月英的手指關節都變形;但奉行「人要動比較好」,年近百歲還能撿回收、做環保,非常歡喜。

老齡生活,無憂無慮

月英阿嬤即將搬到女兒為她準備好的房子居住,雖然心情不捨但她看得開:「什麼都沒有了,有時候想到也會凝心(閩南語:抑鬱),不要想就好了。每天要高興過,不然能怎麼辦?攏是命。」

月英阿嬤喜歡看大愛電視,所以很了解慈濟在全球所進行的人道救援。她會將在電視上看到的,如實地告訴給她回收物的人:「我都感恩師父,世界哪裏有災難,慈濟很快就到,給他們吃的、穿的還有救濟金;我們做環保也是在救助人,一點點、一點點,累積起來就最多。」

人老了,身體難免退化,就像腳踏車,年久了就不俐落。但是老年後活得有尊嚴、有成就感,最重要是活動自如、生活自理,這些應該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老齡生活。

月英阿嬤看得開、想得透,而且不眷戀過去、不擔心未來,夠讓人羡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