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前,我在花蓮慈濟醫院♫

成大醫學院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啟禎(左),和醫療團隊專注進行手術。

三十六年前,東部醫療資源匱乏,臺大醫院住院醫師林啟禎,南下支援啟業才一年的花蓮慈濟醫院,短暫卻深刻的經歷,啟發了他日後對醫病關係及醫學人文的關注。

月刊有聲書

本文提供有聲書,歡迎播放聆聽,期待能給您不一樣的感受,用聽的來讀月刊。本篇由慈濟大學傳播系詹呈彥同學協助錄製。

感恩「慈大之聲實習廣播電臺」協助錄製,感謝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王秀芳臺長大力支持。

三十六年前的那場手術經歷,深印在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林啟禎的腦海中。

「手術中」三個字冷冷地亮著,家屬們焦急等候;手術房內,醫用照明燈直晃晃地照在病人血色的傷口上,攝氏二十度恆溫中,林啟禎額頭上的汗水卻不停冒出。主責護理師在旁忍不住輕聲問:「林醫師,您還好嗎?要不要先下刀休息一下?」

一九八七年七月,花蓮慈濟醫院剛啟業一年,骨科只有兩名醫師,分別是甫自臺大總醫師結業,升上第一年主治醫師的陳英和;另一位則是夏季和冬季各支援兩個月,剛升上第四年住院醫師的林啟禎。

仲夏週末夜晚,原本必須值班的林啟禎高燒到三十九點五度,於是在宿舍休息待命。傍晚六點多,一通從醫院打來的緊急電話,讓他立刻從床上爬起,因為陳英和告訴他,有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游泳時,下水姿勢不當,頭部直接撞擊泳池底部,造成頸椎第五節到六節骨折、脫臼,傷及多處神經,如果不馬上手術進行神經復位,可能癱瘓或危及生命。

林啟禎飛奔至醫院,在刷手、穿戴手術服前,先請陳英和幫他從靜脈注射退燒劑,希望能平安度過這艱難而漫長的挑戰。

手術從頸前的氣管旁邊劃開,不只要避開內側的食道、支氣管,還需小心翼翼閃過外側的頸動脈、頸靜脈及錯綜複雜的神經系統,接著探尋至頸椎骨折扭曲的位置;需要修復的傷口極深,加上周邊組織綿密,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大出血。

另外,計畫從病人骨盆取自體骨來固定不穩定的脊椎,需要一位主冶醫師外加一位有經驗的助手撥開內側的食道、支氣管等。林啟禎的任務是身兼內外側的拉勾,他雙手並用,讓手術視野擴大,以利主治醫師陳英和修復重創後的頸椎及周邊神經。

手術進行到一半,退燒劑已漸失效,林啟禎又高燒了起來,豆大的汗珠再度如雨下,護理師只能一再幫他擦汗,並將情形告知陳英和。

全身包覆手術衣的林啟禎,唯一露出的只有穿著手術鞋的腳背,只不過從這裏注射退燒劑,疼痛感比起肌肉較厚實的手臂要劇烈好幾倍。「你就直接打吧!」林啟禎指著右腳背,陳英和小心翼翼地找到腳背上的靜脈血管,再補上一針。兩人都虔誠祈禱,可以在剩下的兩小時內順利完成重任。

「當針頭刺入腳背上的那一剎那 ,那痛徹心肺的感覺,即使經過了三十六年,仍然是餘悸猶存!」林啟禎回憶道,清澈如水的退燒劑,一點一滴從點滴架的超長距離注入腳背,除了壓力加速度的極度不適,還必須忍受輸液注射後,無法上廁所的煎熬。

林啟禎下刀時已是半夜十一點多,凝視著腳背上拔針後的小針孔,病患得以重生的喜悅,早已超越了方才的所有痛苦。

圖1:林啟禎(左)視學長陳英和(右)為典範,兩人各自在不同的醫療領域付出,總是由衷感恩對方對自己的肯定。

圖2:林啟禎(中)長年奉獻於臨床醫療及醫學教育,二○一九年獲頒「臺灣醫療典範獎」。

立志讓病人與家屬安心

三十多年前醫療資源匱乏的後山東部,三十多歲的林啟禎短暫調派花蓮服務的那段歲月裏,和陳英和共同搶救不少傷患,也為自己的從醫生涯留下難忘印記。

陳英和是林啟禎的學長,也是當年這位病人的主治醫師;待林啟禎結束支援調回西部後,聽聞病人日漸康復,深感欣慰。 學醫所求為何?不就是為了搶救生命、發揮良能嗎?林啟禎回想當時術後病人甦醒的笑容以及家屬的感激之情,正是支持他堅守崗位的成就感所在。

行醫近四十年來,林啟禎以病人為優先的精神,讓他榮獲二○一八年的「醫療貢獻獎」以及二○一九年的「臺灣醫療典範獎」。如同他的著作《良醫多是苦中來》所寫的,他期許世間能有更多的好醫師,施展仁醫仁術的抱負,讓更多患者離苦得樂。

「他是我的典範!」在林啟禎眼中,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陳英和兼備專業與人文。幾十年來,兩人各自在不同領域精進,在不同的醫院行醫助人;儘管各分東西,兩人總是由衷感恩對方對自己的肯定與提攜。

三十六年前,那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回宿舍的場景,一直停留在林啟禎腦海中,當時他仰望明月,雖然步履沉重卻心情愉悅。他很高興自己抱病參與這一役,日後的教學生涯中也不斷以這段經歷提醒學生們:莫忘初衷、堅守理念。

林啟禎同時也是成功大學指導醫學生醫病關係的老師。「雖然醫病關係並不是一堂非常正式的課程,但身為資深醫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們重視醫病關係。」他認為,「平常人與人是用『道德』來規範,但是醫病關係需要用『倫理』來規範,這就必須回歸人文及人性!」

林啟禎坦言,醫病之間本來就有多元落差,例如身分、知識程度、角色或權威等,「視病猶親」的理想要如實做到很不容易,「情感上,醫師不太可能把每個病人都當作自己的親人來醫治。」

若是把病人及其家屬視為朋友或學生,也許能夠彌補知識的落差。「醫師有必要告知病況,當彼此的知識落差變小,面對守護醫療品質及病患安全的前提,雙方才能做醫病共享的決策。」林啟禎說。

回想行醫的初衷與理想,林啟禎強調,就是專業、良知、尊嚴、榮譽這八個字。他感恩表示,當年調派支援花蓮慈院時,雖然只是一名年輕的住院醫師,卻深刻感受到醫學人文的重要性,「那段經歷啟發了我,日後對醫病關係及醫學人文的關注。」

他一度好奇:「為什麼病人要選擇特定的某一位醫師或醫院就醫?」記得那時曾有病人告訴他,自己到花蓮慈院求診,是因為醫院很新、醫師很專業、技術很棒,「還有,來這裏有佛祖的保佑!」讓他了解心靈寄託也是病人選擇的原因之一,病人及其家屬都需要一股安定的力量,度過看病或住院的日子。

他相信,能夠真心為社區及病患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的醫院,自然而然會散發出安定人心的醫療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