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 寶處在近

8.5《農六月‧十九》

【靜思小語】已經知道方向,就不要在迷茫中停滯打轉,再重新起步會更辛苦。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有聲書,由慈濟人文志業廣播內容創作中心提供,更多精彩的廣播節目,歡迎到「大愛網路電台」收聽。

讓沙粒隨眼淚流出

上人與參加經藏演繹但未上臺的委員、社區志工談話,指出師兄師姊已經投入慈濟多年,就是很認同慈濟,才會心甘情願做慈濟;慈濟人不只是義務服務的義工,而是發心立願的志工,既然發心立願跟著師父走,就不會為了一時的不如意而停步。

上人說,佛經有「一切皆空」之句,既然一切皆空,還有什麼好計較?然而並非一切皆空就消極不作為,因為「真空妙有」,真理恆存,因緣果報永遠存在。大家這一段時間為了經藏演繹而用心背誦詞句、練習肢體動作,所謂「入經藏」就是深入《無量義經》,進入大乘菩薩法的精髓。所以有因緣參與其中,是很殊勝難得的。在臺上演繹的人,可能為了記憶詞句動作而緊張;在臺下觀看的人,反而能靜下心來體會道理。

要成就一場莊嚴的大法會,需要許多人合和互協,彼此配合;過程中難免有摩擦,讓人心有起伏。上人教導,現在平靜下來,情緒也過了,就要回歸於平常,慈濟人、慈濟情,總是要在菩薩道上精進;若一陣風起,一粒沙跑到眼睛裏,一時刺痛一下,只要有旁人幫忙吹一吹、膚一膚,或是讓沙粒隨著眼淚流出,就能回復平常。要知道師父從創立慈濟直到現在,經歷多少無明風,吹起煙塵,經歷多少次的塵沙飛進眼睛裏的刺痛,是忍下多少的眼淚,才能一路走到今天。

上人以《法華經》的化城喻勉勵大家,既已深入經藏,而且慈濟人是從一開始就身體力行菩薩道,步步踏實,要不斷精進,不能停留在化城。其實「寶處在近」,要從化城再起步向前進,才能到達;假如停頓了,甚至要走回頭路,沒有導師的指引,很容易墜落山谷,想要再爬上山,會非常辛苦。

為了心結因小失大

中區經藏演繹年長團隊與上人座談,上人開示,大家虔誠入經藏,在這二、三個月以來用心精進,無論是背誦詞句、練習動作、集合彩排,都在持續引法入心,已經得到入經藏的福與慧。

「經與法已經進入我們的心與腦,在心地播下種子,有沒有上臺都是其次。我在臺下觀看,心很靜,沒有得失感;反而是在臺上的人,可能還會掛礙腳步有沒有偏差、動作有沒有跟別人一樣?臺下就不必有這樣的得失心,靜心專注地看,看得法喜充滿。」上人說,法既已入心,無論是在臺下觀看或是在臺上演繹,都在同一個道場裏,要感恩彼此共同成就這一場殊勝的大法會,成就人人法喜充滿。有這麼難得的因緣,不要為了一個心結打不開,就忽略了寶貴的大法,這實在是因小失大。

上人說,明明「寶處在近」,大家不要只在化城裏打轉,還在凡夫的迷茫中,計較著得與失。聞法有心得,就要認真精進,何況現在從電視、從網路要聞法,實在很方便,也可以重複觀看、聆聽每一場慈濟活動中,師兄師姊的分享與師父對大家說的話。大家若是「尊師重法」,自然能夠辨別輕重得失,不要為了一些小事賭氣,站在虛幻的化城裏不願意出去見道、行道。時間過得很快,要把握當下的每一刻,珍惜有法的人生。

加強對佛法的記憶

經藏演繹的整體美,是如何訓練出來的?與經藏演繹的青年團隊座談,上人表示,這是慈濟人長時間訓練、培養出來的默契。每一位慈濟人,從五十多年前,或是四十、三十多年來,一路跟著師父走慈濟路,人人自從起步,都是步步跟緊,沒有半途而廢,不斷精進。然而人生無常,已經有不少資深慈濟人往生,或許他們已經再來人間,很快就會接起慈濟因緣。而當前更需要中生代、年輕一輩承擔起志業重任,把握正確的方向,把這分精神與默契繼續傳承下去。

上人指出,五十多年來,慈濟人都是走在《無量義經》的大道上。「我這一生走在《法華經》的道路上,佛陀講《法華經》就是教菩薩法,經文述說實事、人間事,內容很長。後來發現了《無量義經》,經文簡短扼要,能夠讓人人實用於生活中;《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開經,先在《無量義經》簡介菩薩法,再以《法華經》詳細解說,所以《無量義經》是精髓。《法華經》之後還有《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就是教大家盤點是否做到《法華經》的教導,要真正實踐以後,才有成果可以盤點。」

「我一再教大家對自己的生命要負起責任,要自我盤點:這一生中,生命有多少價值?做了對人間有益的事,就有價值;對人間沒有什麼利益,只是顧著自己的利益,財富累積得再多,也不會得到肯定。」上人說,運用生命利益人間,有做就有得,得到善因福緣,累積福慧資糧,這才是此生真正的財富;否則身外之財累積得再多,無常來時都帶不去,汲汲營營謀取的名利地位都是虛妄的,只能隨著業力牽引而去。

在座的年輕人或許還沒有確定的人生方向,有因緣投入經藏演繹,要好好把握,深入法華精髓,力行菩薩道。上人教大家既已看見真實道,「寶處在近」,就要趕緊掙脫無明煩惱,認清方向邁步精進,不要在虛幻中執著無明;這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及上臺演繹,不只為了向大眾展示佛法道理,最重要的是加強自己對佛法的記憶。

上人說,佛法很深奧也很淺顯,與現代科學相融相通,請大家在演繹過後仍然要用心深入法藏,彼此這分為法相聚的因緣要不斷凝聚與延續,以《法華經》為慧命的導向,力行《法華經》指引的人間菩薩道。期待年輕人都是未來人間的貴人,世世代代延續人間的希望。

重視自己但不自大

與中區組隊、人文真善美團隊、人文推廣團隊座談時,上人說:「回顧過去,慈濟為臺灣付出造福,貢獻良多,在座每一位都有做到,生命很有價值,要自我肯定,重視自己但不自大;相對於整個世界、宇宙,我們都只是小螞蟻,雖然力量很微弱,但是我們要很認真、很努力,小螞蟻也可以爬上須彌山。」

「看到經藏演繹排練時,慈濟人整齊壯觀的隊形,可以知道你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把七百三十八個人的身口意都調整到一致,這是多麼不簡單。大家的肢體動作,展現出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說法的意境;師父常說,要以佛心為己心,你們真正入佛心。」上人也讚歎這段時間以來在旁陪伴、記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運用智慧,拿釣竿懸掛攝影機拍攝,做好完整的影音紀錄;即使是剛開始還不熟練而有抖動的畫面,也可以留下來,這也是為人文志工作見證。

上人歡喜表示,總是從慈濟人的分享感受到大家對師父的誠意,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師父放心、讓師父歡喜;就是因為有大家的付出,把慈濟的歷史足跡收集得很完整,每一位記錄者也都是歷史中的人,與自己所記錄的這一段歷史同在。

上人表示自己一直很想要留下一部慈濟大藏經,這是當代的人間菩薩紀實,不只有「如是我聞」的口耳流傳,而是有文字、相片、影音的真實紀錄。

經藏演繹中,有一張早期慈濟委員前往鳳林鎮六階鼻訪視,在溪床上推巴士的相片,拍攝者是上人。「那臺照相機是鄭處長(鄭柏)買的,他的太太(鄭李實先)是師父的弟子,他看到我這樣克難在做慈善,卻沒有留下影像,覺得很可惜,就買來一臺照相機,推車那張是我第一次開鏡頭,也覺得拍得還算不錯。」

「當時帶著慈濟委員下鄉訪視,搭巴士要過溪,大家評估溪水淺淺的,車子能夠通過;沒想到車子即將到對岸時卡在溪床上。雖然大家下車推車卻推不動,有一位開鐵牛車的人路過,用鐵牛車想要拖曳也拖不動,車輪空轉,愈陷愈深,後來是去請拖車來拖。可惜當時沒有錄影機,現在只能聽我述說。」

「早期只能寫文章把我們的慈善工作披露出來,其實那時候的文章也是師父自己寫。現在科技很發達,而且有很多高學歷、很會運用電子產品的人,他們隨手拿起來都可以做紀錄,手指一點就能即時把訊息鋪上網路,全球的人都可以接收得到。像現在有開通網路直播,只要連上線,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地區都能聽到、看見你們在分享;我行腳在外,全球慈濟人都可以線上隨師,聆聽分享、了解慈濟歷史,這是很難得的因緣,我們要好好把握。」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