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將軍呼叫救命英雄

「報告指揮官,我想活下去!」時隔多年,潘進隆依然記得已故部屬這句話,他發願投入推動造血幹細胞捐贈;退伍後回到軍中,號召更多弟兄,熱血救人!

豔陽高照,海風冽冽,南臺灣的高雄,是海運及工業重鎮,也是軍事要地,轄區內有三軍官校、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陸軍軍團指揮部等重要單位。許多國軍官兵在這裏就讀軍校、受訓服役,進而成家立業落地生根;高雄慈濟人當中,因此有不少「化劍為犁耕福田」的退伍軍人,出身北部眷村,曾經官拜海軍陸戰隊中將的潘進隆,就是其中一員。

連結軍民,只為救人一命

「現場捐過血的請舉手!」來到位於旗山的陸軍八軍團指揮部,潘進隆站上大禮堂講臺帶動,在場的上百名官兵幾乎全部舉手。但問到捐血小板時,舉手的人只剩個位數,再問參加過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建檔的人,就更少了。

「為什麼我要擔任這個志工?因為我當陸戰隊指揮官的時候,有位弟兄罹患血癌,在三總等著配對,那時我看到慈濟的師兄師姊去陪伴……」

潘進隆記得那位年輕士官才三十出頭,卻因為沒能等到造血幹細胞配對移植,而抱憾辭世。一句:「報告指揮官,我想活下去!」促使他發願推動造血幹細胞捐贈。而今年三月,一位新科陸軍少將不幸病逝的噩耗,更讓他警覺,宣導的力道要加強了。

「他是我當總統府侍衛長時的陸軍武官,優秀的特戰軍官,好不容易去年年底升少將,到任三個月就走了……他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急性血癌第三期。」不願悲劇重演,潘進隆懇切呼籲在場官兵們,一定要抽空去軍醫院做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也要抽血建檔,為需要移植造血幹細胞的病患,爭取一線生機。

「配對上的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所以你一定要做這件事情,才能夠造福所有的蒼生。」完成了引言的任務,潘進隆把麥克風交給受贈者洪郁萱,讓她以差點失去生命、配對重生的親身經歷,引導官兵們進一步了解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殊勝意義。

對於潘進隆承擔的「軍民橋梁」角色,慈濟高雄骨髓關懷小組主責志工楊明和非常讚歎。他表示驗血建檔的年齡從十八歲開始,上限是四十五歲,加入配對資料庫後,年滿五十六歲就不能捐贈;配對資料庫目前志願捐贈者有四十六萬多人,近年每年大概會有八、九千人因超齡被移出資料庫,「前兩、三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驗血建檔的人數明顯下降,比如去年只有七千多位,前年僅四千多位。當移出的比新增的更多,這個資料庫就會呈現萎縮的狀態。」

為了搶救生命,各縣市慈濟人都努力推動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建檔,高雄每年固定辦十八場,但很多社區志工反應,在街頭勸捐效果有限。因此今年特別加強對學校、企業、機關團體的宣導,希望藉由眾人共聚一堂,有較充裕的時間說明,讓聽者更深入地了解,進而發心成為那十萬之一、能救人的人。

「潘師兄以前在國軍擔任高階主官,透過他的聯繫,可以到部隊裏做宣導,募得更多人驗血建檔。」楊明和如是說明。

軍中許多人有捐血經驗,但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較陌生,潘進隆多次會同慈濟骨髓關懷小組團隊,到位於旗山的陸軍八軍團指揮部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建檔。

長年並肩救災的老戰友

對高雄慈濟人來說,潘進隆可謂「老戰友、新夥伴」,他於二○二一年底受證成為慈濟志工,但早在一九九七年擔任海軍陸戰隊戰情中心主任時,就與慈濟展開了救災的聯繫。之後的莫拉克風災、梅姬風災、高雄氣爆,他都率領弟兄與慈濟人並肩作戰。

「二○○九年,我擔任恆春三軍聯訓基地指揮官,八月八日晚上大概十一點左右,車城鄉射寮村的村長打電話來,說村裏淹水了,希望我們趕快去救。」獲知災情後,潘進隆不待上級指示,立即命令進駐基地準備演訓的陸軍三三三旅前往救援。後來這道跨軍種調動救災的命令,被監察院證實,為救援莫拉克風災全臺第一道軍令。

之後潘進隆被派往屏東縣佳冬鄉指揮復原任務,看到弟兄們搬運沉重泥漿、廢棄物,身上滿是汗水與淤泥,既讚許又不捨。然而令他感觸最深的,還是受災鄉親遭遇的無常。

「塭仔村有個養殖戶對我講,辛苦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規模,一個颱風全部歸零,而且還負債。我們做的只是很單純協助他們清理善後;但你看到的是,百姓一夜之間,所有的財物通通都沒了。」

在陸戰隊揮汗奮戰的同時,另一支「援軍」搭高鐵抵達了,來自北、中部以及鄰近高雄地區的慈濟人,不僅出力幫受災居民打掃家園,也帶來大量資糧慰勞辛苦的救災復原人員;咬一口慈濟人送來的羅宋麵包,潘進隆與弟兄們感受到不孤單的溫暖。

因為多次與慈濟並肩救災,加上太太黃淑滿早一步投入志工見習培訓的緣故,潘進隆很早就對慈濟有深入的認識。二○一四年高雄氣爆的救援行動中,海軍陸戰隊在五權國小設立救災指揮所,人員、設備就定位後,慈濟志工也到達該校準備設立服務站。時任指揮官的潘進隆,看到慈濟志工大多年事已高,於是下令陸戰隊所有人員將設備都搬到二樓以上,把最方便的一樓留給慈濟人。這個貼心的舉動,讓高雄慈濟人至今仍津津樂道。

和慈濟合作救災的模式,來自災難現場經驗的累積,其中一次是二○一○年十月,梅姬颱風重創宜蘭,陸戰隊弟兄與三千人次來自外縣市慈濟志工,一起「收復」受災居民的家。

「當時我把權責劃分,室內由慈濟人協助清理,清出來的淤泥、廢棄物堆到室外,由部隊清理,一個『安內』、一個『攘外』,把它做成標準作業流程;四年後遇到高雄氣爆,也是按照這個模式來做。」潘進隆補充道。

守護生命的更多方式

早在潘進隆擔任海軍副司令期間,他就呈請國防部長,頒發獎狀獎金表揚一位兩度捐贈造血幹細胞的海軍少校巫展盟。「他是用傳統的手術方法,從腸骨抽造血幹細胞,手術後要休息兩、三天,不簡單哪!」潘進隆讚歎道。

退伍後,潘進隆善用數十年的同袍情誼,積極地在老東家海軍陸戰隊,以及其他有緣的軍事單位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儘管開始做的時候,他已超過配對捐贈的年齡上限,但走進去、講出來,仍能發揮影響力。

「我們到部隊宣導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軍人年輕,造血幹細胞的『保固期』長,他們身體比較健康,年輕人熱血又有正義感,這是我看中的地方。」潘進隆說明。

而在防救災領域,累積數十年的軍事教育及演訓經驗,讓曾任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海軍副司令、國防部副參謀總長的潘進隆,比一般人更深切了解天氣變化對軍事、防救災的巨大影響,也更能解讀專業的氣象資訊,因此當高雄慈濟人推舉他擔任災害應變中心的副召集人時,全體無異議通過。

談到災害防救,潘進隆表示自己隨時都在收集資訊,並結合之前在部隊裏的經驗,適時地向慈濟高雄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潘機利提供建議。

「今年七月杜蘇芮颱風要進來的時候,我們協助茂林山區進行預防性的撤離,並集結物資,提供五穀粉、泡麵、飲料、麵包等。」另一位副召集人方漢武,以近期的災防行動為例說明:「潘進隆師兄一起來把物資送到收容處所,也到靜思堂值班坐鎮,如果什麼地方有情況,他馬上回報,全程參與。」

二○一三年菲律賓海燕風災,國防部出動軍艦運送物資前往救災,其中包含慈濟賑災物資,時任海軍陸戰隊指揮官的潘進隆(左二),督導救援物資裝卸與保衛。高雄慈濟人在啟航前特地前來致上祝福,與潘進隆在艦上合影。(攝影/鍾易叡)

化劍為犁,忠誠行願

如同所有陸戰隊員「一日陸戰隊,終身陸戰隊」的自許,潘進隆一談起過往,瞬間回到二、三十歲時英勇、雄壯、威武的豪情歲月,展現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氣慨。擔任連、營級基層軍官期間,他率領弟兄們勤訓精練,從左營兩棲基地的「基本功」訓練,到三軍聯訓操演時登陸加祿堂、強攻保力山,每一次的訓練、備戰,都努力提升自己的指揮參謀職能和單位的整體戰力。

等到晉升將級高階,視野就提升到軍事、國家戰略的高度,他在戰爭學院進修時學到,戰場上一個局部性的戰略失誤,就足以令萬人全軍覆滅,更何況是國際層級的大規模戰爭。

「烏克蘭至少要花三、四十年才能回復戰前的狀況,俄羅斯打了一年多,它的國家戰略目的是什麼?要打到什麼時候?戰爭永遠只有輸家。就算打贏了,自己本身也是殘破不堪。」

身為備役的高階將領,看待國際間無止盡的天災與戰爭,潘進隆對無家可歸的受災民眾、難民懷抱深深不捨,因此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慈濟為援助烏克蘭難民勸募,他就盡己所能地捐輸,努力幫助因戰亂而流離的人們。

從負責建軍備戰的軍官、將領,到以平民身分守護生命的志工,潘進隆在不同身分、不同職責上全力以赴。現年六十五歲的他,已圓滿達成「化劍為犁」的轉型,發願為守護大高雄區的平安、挽救血液疾病患者生命,做出更多貢獻,延續陸戰隊「永遠忠誠」的精神,在志工路上一步一腳印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