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骨科的愛與傳承 俠「骨」柔情

精選書摘

在異鄉的第一個冬天

撰文‧楊金燕、洪靜茹、林芷儀、曾慶方(慈濟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

外科系的傳承,是典型的師徒制,老師得到助手,學生得到學習,互蒙其利,甚至日後成為競爭對手。

但在慈濟醫療體系,師生互動更為深刻深情,相傳的是精湛醫術,更是慈悲醫德與俠醫精神。

一群外科醫師,身處在骨科急速發展的年代,卻願意長途跋涉至偏鄉服務;他們憑藉著一身本事與膽識,三十多年來,同心攜手為臺灣骨科培育人才、開創技術新格局。

他們服膺醫道,為病人創造奇蹟的故事,收錄在最新出版的《醫道:俠骨柔情─慈濟骨科的愛與傳承》書中;八月三十日於花蓮慈濟醫院舉辦的新書發表會,遇上颱風天,依然人潮滿座,聆聽醫師們分享。

規畫慈濟資深醫師傳記系列,為慈濟醫療留下珍貴歷史紀錄的大推手─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感性表示,看到在場的林靜憪副總、幾位骨科醫師、志工顏靜曦師姊,時光好像回到近四十年前,證嚴上人創辦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即將啟業,他們陸續加入,胼手胝足開創醫療志業。

「慈濟骨科更是一枝獨秀,在陳英和名譽院長的帶領下,不僅開花結果,更開枝展葉、蓬勃發展,骨科人才遍布慈濟醫療志業的八家醫院、一家診所。最難得的是,陳英和院長不僅無私傳授醫術,更願意信任他們,放手讓他們去發展。在他的愛之下,每一位精英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林俊龍盛讚,慈濟骨科這棵大樹,正是醫療志業的榜樣。

慈濟醫療志業骨科在陳英和(右四)、于載九(左三)、許世祥(右一)等醫師開創下傳承延續,包括中生代的簡瑞騰(右三)、吳文田(左二)等人已能獨當一面。(相片提供/花蓮慈濟醫院)

學生一定要比老師強

花蓮慈院啟業之初,首任院長杜詩綿幾乎天天和林靜憪在臺大醫院的中央走廊奔走,經歷一段找醫師、求醫師來花蓮的艱困時光。有一天,一位年輕醫師叫住林靜憪:「請問是您在找醫師嗎?我願意去花蓮!身為醫師,就要到病人需要的地方。」因為認同恩師劉堂桂的理念,陳英和成為慈院第一位外科醫師。

林靜憪回憶,啟業時各科醫師不足,包括為病人「接手指、接斷掌」等整型外科手術,陳英和也樣樣精通,「他不只是醫師,也是護理、總務,打掃什麼都要做。每件事情他都不計較,而且真心投入。」

陳英和擅長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診間裏有許多來自海內外長年求醫未果的病人。他也是全臺首創「以股骨縮短及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全臺首例「經椎弓切骨矯正術」的主治醫師;二○○九年,他應美國《小兒脊椎手術》教科書之邀,將經椎弓切骨矯正術的技法寫成專章。

謙沖的陳英和分享,《醫道:俠骨柔情》一書講述慈濟骨科如何成長茁壯、照顧病人、無私奉獻的故事;能走到今日,他有三個感恩,一是感恩上人創建慈濟醫院,還有慈濟師兄師姊一起服務病人,「當院方告訴我們,『來這裏不是要增加醫院的收入,是要照顧需要的病人』,這就是我們當醫師的初衷。」

二要感恩病人,醫師必須以對待親人的心情非常慎重地回應每一位病人,這是「視病猶親」;能成為一位合格醫師,是在一次次醫療經驗中學習成長的,所以更要「以病為師」,對病人要非常恭敬、感恩。

第三則是相互感恩,包括醫師跟醫師之間的相互支援、老師對學生的指導照顧;醫學是公共財,醫療更是社會責任,所以不能藏私,「換言之,醫療本身就是醫師教學傳承,是使命級的任務。」

于載九醫師是第二位來到花蓮慈院的骨科醫師。深感歐美骨材不適合東方人,在二、三十年前即研發設計亞裔人士合用的人工髖關節及人工膝關節,獲獎連連,學生遍及海內外。

于載九感謝陳英和對他的信任,「他相信我不會亂開刀、相信我很認真,他大概一定也相信我很有愛心。」在滿場笑聲中,他忽然收起笑容:「但這分信任同時也是很大的壓力,病人把一條腿、一根骨交給你,就要擔起這個壓力,所以我常跟學生說,當醫師,最重要的條件是對病人負責。在此,我也感謝二萬六千多位相信我的病人,他們都是我的老師。」

于載九對學生們有很大的期許,「你們一定要比我更強!」他笑說,「若將來我需要開刀,一定只找自己的學生開。」他認為,學生只要比他好零點一就好,但不能只學他的零點九,一定要一代比一代更強!

堅心守志而非求名利

引進臺灣第一臺VAC(抽吸輔助傷口閉合系統)的許世祥醫師,也是花蓮慈院骨科開創先鋒之一,他為骨科界引進傷口處理的嶄新觀念與技術,曾以《臨床傷口醫學》一書分享給醫界。

他提到,在臺大醫院時期,陳英和學長就是他們年輕住院醫師的偶像,所以一路跟隨他到慈濟。「那時候我三十三歲,而我在慈濟到今年剛好三十三年。從學生時代算起,這三十八年來在陳院長的提攜下成長茁壯,至今碰到困難的刀,還是攜手作戰。」

許世祥猶記得,當年偏鄉醫師難尋,「陳英和、郭漢崇等大醫王都在上人面前發願,要留在花蓮、跟慈濟簽約三十年,我們也跟著簽;但我現在後悔了,應該直接簽約五十年!」
許世祥也感恩簡瑞騰、吳文田等當年的住院醫師,跟著他們一起打拚,從早拚到晚,往往做到大夜班,回到家都三更半夜了;他們經常把開刀房沒吃完的晚餐便當帶回家當宵夜,等於整天都在吃便當,「五年的訓練下來,他們也飽滿吸收各家精華與功夫,至今又持續傳承,真的感恩又敬佩這些後輩!」

花蓮慈院骨科主任吳文田表示,「『救病人,把事情做好』,就是我們最強的信念、繼續精進的動力來源。剛剛九哥(于載九)提到,我們一定要比他更強,我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比老師更早到醫院,多花時間去想能怎麼讓病人更好!」

斗六慈院院長、大林慈院副院長簡瑞騰,是本書總策畫,他很感恩師長們無私傳功夫、真心搏感情,這是慈濟骨科樹最重要的養分,讓骨科人才茁壯發展,「從東部到西部,從後山到前山!」

簡報秀出了一張一九九七年的照片,簡瑞騰與「同梯」的呂智勝、吳文田坐在前排,後方站著陳英和、于載九、許世祥、黃盟仁、潘永謙等老師及學長,那是簡瑞騰與同梯完成五年住院醫師訓練,宴請恩師、學長的合照;二○一一年骨科眾師徒與病人阿銀的合照,又是同一批人。時至今日,他們還留在慈濟醫療志業照顧病人。

師長持續培育良醫,潘永謙扎根關山、簡瑞騰返鄉大林、吳文田坐鎮花蓮、黃盟仁執掌臺北……屹立不搖的老幹與強勁的中生代,又繼續帶出許許多多年輕優秀的骨科醫師。

簡瑞騰認為,身為醫者應當堅心守志,而非求名利,就如同師長的親身實踐與教誨。特別在醫療價值觀混亂的年代,期盼這本書中所強調的「醫道」,能擴大影響力,「我會謹守師長的教導,救死扶傷,謙卑、尊重,愛與關懷。」他會繼續在雲嘉努力打造小小的慈濟骨科樹,傳承醫道。

醫道|俠骨柔情─慈濟骨科的愛與傳承

⌑ 主述:陳英和、于載九、簡瑞騰等
⌑ 撰文:凃心怡
⌑ 出版:原水文化
⌑ 定價:480元

歡迎至全臺各大網路書店線上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