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日 融媒,融美

8.31《農七月‧十六》

【靜思小語】善用媒體,「融媒」也要「融美」,融會人間的美好,呈現真、善、美。

關心世間事,依佛法修行

德𠆩師父與人文志業姚仁祿合心精進長、法脈宗門中心黃麗馨祕書長請示上人精舍制度化事宜。上人表示,靜思法脈的出家修行者,一向自力「耕」生,沒有離開修行的宗旨。凡夫心煩惱迷茫,所以佛陀修行覺悟以後,教導戒、定、慧,指引眾生走回正確的方向。

眾生剛強,人的貪瞋癡最難調伏,所以佛陀有個別號為「調御師」,就像馴獸師;眾生的個性各式各樣,不論是老鼠或猛虎,甚至如小螞蟻,各有其生活法則;要調伏眾生,就要用心了解,適應眾生的根機而引導。

常說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在佛陀的時代,人口不多,但是現在問題愈來愈多,是因為人口愈多,社會愈複雜,人心的無明煩惱比過去更多;而且這二千五百多年來,眾生無明造業的業力累積得很深重,所以如今天災人禍不斷。

上人提到以前的人很單純,在家庭裏守家庭的規矩,出社會守社會的規矩,公、私分明;此時卻很混亂,人們很自我,倫理道德淡化,不擇手段謀取利益、彼此競爭,以致人禍紛起,讓天地大空間與人間愈來愈難以平靜。

上人說,無論外境如何變化,還是要堅守佛陀的教育,並且讓佛陀的教育延續在人間。過去高僧大德雖然致力傳法,佛法仍然只能局限在各叢林道場,各自立宗立派。「慈濟宗門人間路,我們用靜思法脈在人間開啟慈濟宗門。靜思法脈歸屬在靜思精舍的出家修行者,我們的生活是自力耕生,如同唐代百丈禪師也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過著農禪生活;在靜思道場就是依循佛法而修行,慈濟宗門則要關心世間事。」

「精舍除了出家修行者,還有清修士,清修士有男眾也有女眾,同樣是辭親割愛,專心在慈濟宗門內。他們也有受證,宣誓守戒,他們的父母也要來見證,知道孩子從此就像出家,為天下眾生而奉獻,清修士仍是居士身,但精神已經出家;精神就是法脈,只是沒有現出家身。」

「慈濟開宗門的目的,就是為佛教而走入社會利益眾生,而在家居士在人群中做事比出家人的身分更方便;全球慈濟人,老老少少都是法脈宗門的護法,在社會上發揮慈濟宗門的功能,思想精神依靠在靜思法脈。」

「法脈要入世,就要因應在家人的生活方式,而我們建立了慈善機構,這就是法脈精神的其中一環,從而進入社會世俗,活用方法,教富濟貧,引導富有的人幫助苦難人,見苦知福,此舉是用世間的貧困苦難來教育富有者,讓富有者願意不斷用愛投入慈善行動。這是我最初的想法,應該從此為基礎,清楚又簡單,再從這個基礎分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素食有道理,將盲點打開

於教育志策會,主管們報告中提及「融媒」,意謂融合媒體,將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與網站、直播平臺、通訊軟體等新興媒體結合。上人遂期許善用媒體,要「融美」,融會人間的美好,呈現真、善、美。

「教育是希望,大家有希望達到的目標,就要從現在開始力行;否則只是想、只是說而沒有做,沒有用力,氣就提不起來。」對於老年長照,上人肯定醫療、教育志業都在關心年長者的照護問題,而且用心又出力。只要大家合心、和氣,彼此溝通、互動和諧,要做什麼事情,往同一個方向出力,就可以快速推行。

上人指出,人與人之間能合心、互動和氣,最重要的是彼此都有一分真誠的愛。就如老師愛護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即使孩子畢業以後,這分師生情永遠存在。

「我們要好好教育,讓大家通情達理,情就是菩薩情。常說要拉長情,就是要拉起菩薩情;擴大愛,則是不分宗教,會合於一分無私的愛。」上人感恩教育志業著手進行有系統的素食教育,其實素食的道理涵蓋在「三理四相」當中,值得大家好好研究,用心闡釋、書寫出來,用深入淺出的文章讓人讀懂素食的道理,了解素食的優點與必要性。

慈濟教育有人文志業可以用媒體傳播力量幫忙推動,還有一大群志工可以支援,合力推動,能夠影響更多人。「現在的科技很發達,可以將素食的道理廣為傳播。素食不是只為了宗教的規定,而是疼惜生命,為了天地眾生的健康。這些道理若能分析出來,大家心服口服,很自然會認為素食是理所當然。」上人指出高知識分子也有盲點,就是既定印象的成見;素食推動的論述若能有憑有據、有條有理,將道理分析清楚,就能將盲點打開。

上人期勉四大志業會合力量,還要加強力量。有心做事就要有人力投入,要凝聚心力、人力,發揮智慧,朝正確的方向不斷精進。若說不同宗教信仰者有隔閡,其實在慈濟,無論是志工或同仁,就有各種宗教信仰,但是大家都能合和互協,在社會上發揮四大志業的良能,利益社會人間。

慈濟的教育理念從臺灣做起,推展到泰國、印尼,還有國際間許多國家的慈濟人設立人文學校,將慈濟學校的教育方法搬回居住地,把孩子教得很整齊、很有氣質。上人說,只要大家有心去做,可以將慈濟教育之美推展到世界各地。

上人提到過去慈濟教聯會老師分布在全臺灣各級學校,推動靜思語教學有很好的回響;當時的學生很受教,調皮的孩子把老師教的靜思語銘記在心,改變自己的行為,還會影響家長。過去推動得很好、很有效的事,要讓它復甦起來,不要放任它沉睡。就像施益民博士所說,腦神經反應區域中有一塊「利他」的反應區域,如果都不去用它、刺激它,那塊區域的腦細胞就像睡著了;要把它從沉睡中啟動,並且持續運用,腦細胞才會活絡。教育就是要為懵懂的人心啟蒙,也就是要啟發腦細胞,不斷加強善念與善行。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礙於篇幅,還有更多重要開示無法刊登……

八月六日─與中部九二一希望工程學校師長與畢業生座談
八月七日─行腳臺中東大園區
八月十三日─PaGamO 環保防災教育團隊分享

※完整的每日行記以及師徒間感人對談,請關注靜思人文叢書處每季出版新書

→前往靜思網路書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