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至三十日 品質看得見

8.29~30《農七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才華很重要,品格涵養更重要,從服裝儀容和言行舉止能看出教育品質。

慈濟的孩子留在慈濟

「慈科大自從護專創校以來已經有三十四年,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質』真好,歷屆畢業生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受肯定,常聽到訪客稱讚慈濟畢業生,是很受重視的好人才。」八月二十九日,慈濟科技大學合心共識營圓緣,上人說,雖然聽到慈濟學生受歡迎,其他醫院也會來慈科大招募人才,代表慈濟教育受到肯定,覺得與有榮焉,但總是希望慈濟學校的孩子顧念慈濟志業,有那一分情,畢業以後願意留在志業體服務,這也是當時創立慈濟護專的目的。

慈濟學校是在許多人以真誠的情、無私的愛護持而成立,上人期許師長們用「覺有情」的菩薩精神培養每一位學生,培養出來的好人才就如同粒粒好種子,能夠在大地上從「一」生無量,這也是《無量義經》的精神理念。

上人邀請師長們多來精舍了解靜思法脈,對於慈濟宗門的人文精神會有更深的體會。「宗教就是宗旨與教育,人間各行各業都需要宗旨與教育,而慈濟辦學的目的是為天下育英才,不分宗教,彼此尊重。我們從來不會要求想來慈濟任職或學習的人一定要是佛教徒,我覺得只要有正信、不迷信,就足夠了。世間的正信宗教都教導人們向善、有愛,慈濟一向宣導大愛,大愛就是一條菩提大覺道。『菩提』就是『覺』,慈濟辦學是要教學子看見真諦,能在學中覺。」

不忍心所以自不量力

八月三十日,於慈濟大學合心共識營,上人談到教育志業從慈濟護專創校迄今,已三十四年,當時是因為花蓮慈濟醫院剛啟業,就發現護理人員招募不易,而且過不久就會離開花蓮回西部,所以覺得有必要設立護理學校,除了為慈濟醫院培育護理人才,也讓東部年輕學子多一個升學管道以及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

其實要辦學不比蓋醫院輕鬆,都是負擔沉重,而且步步艱辛;然而很感恩總有好因緣,臺大楊思標教授以及慈院首任院長杜詩綿、第二任院長曾文賓,都真誠支持並協助慈濟醫院啟業、營運以及慈濟護專設校。「這一群教授、醫師們相信我,也很發心,成就花蓮慈濟醫院、慈濟護專,雖然這一路走來很辛苦,但是有真誠的大醫王、菩薩們陪我一起走,這分真情讓我永遠感恩。」

「當時是為了培養護理人員而設立護理學校,緊接下來要培養醫師,所以要辦醫學院,我也很大膽,就說既然要辦醫學院,乾脆設立綜合大學。我確實很自不量力,但是因為地方需要,不忍心有人生病要去外地求醫,也不忍心孩子求學還要到西部去,所以我的自不量力都是因為種種不忍心,覺得應該要做就堅持起步。直到現在,看到教育志業從幼兒園直到大學、研究所,一一完成了。」

上人說,教育志業從幼教到大學、研究所建置完成,教育人文一貫相通,世代傳續;且慈濟志業要四大合一,合和互協,志業之間相輔相成。目前教育志業除了與醫療志業緊密和合,培養醫療人才、增進醫療研究,也要運用人文志業的傳播力量,跨越地理距離的限制,透過網路視訊,在空中開課,讓不同國家地區的學生同步學習,且有學習成果認證。

上人表示學無止境,慈濟教育做得很成功,但是成功沒有盡頭,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而且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進步。「我們在這個時代,已經把教育做出這樣的成果,更難能可貴的是人人的心會合,而且彼此和和氣氣、相互鼓勵,所以整體展現出來的就是美,美在一顆真誠的心。」

上人說,慈濟學校的師生,從善與美的內心,整齊的服裝儀容,與有禮的言行,展現出慈濟教育志業的氣質涵養。「剛開始決定要辦教育,我對於慈濟學校就有二項要求,一項是素食,再者是師生都要穿制服。記得慈濟醫學院的創校校長李明亮教授,當時聽我這麼說,就表示校內素食沒有問題,但是要求師生穿制服比較困難。我說,師生穿制服,是讓人從眼睛看到,就對這所學校有好的第一印象,覺得這所學校的師生具有優良的人文素質,從而對慈濟產生信心,也讓家長安心。」

「我們能有這樣的成績,真的不簡單,都是靠著人人真誠用心,不是只靠才華;才華很重要,品格涵養更重要。有素質、有涵養,就會讓人從視覺、聽覺與整體的感受,肯定慈濟的教育品質。」上人說,慈濟教育受肯定,常有國際間的教育人士來觀摩,大家更要自我肯定,認定方向正確,要更踏實地前進。

上人期勉慈大主管同仁們,在現有的基礎上,凝聚各方善因緣,讓基礎更鞏固,為未來做好傳承,成為教育的磐石。「教育是希望工程,要為人間育英才,讓人間有希望;要做到讓家長信任、倚靠,覺得孩子來慈濟讀書、受到慈濟師長栽培,自己就很放心、覺得很有希望。既然是對的事,我們穩定腳步,做就對了!」

本專欄為靜思人文出版之《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精簡版;更完整的慈濟脈動與開示內容,以及師徒之間的感人對談,請展閱每季出版的《證嚴上人衲履足跡》